李桂芳 获奖作品
腊 八
五谷杂粮细细熬,清香阵阵满屋飘。 桌前尝尽千般味,独爱娘亲粥一瓢。 (2017.4《中华诗词》)
感言:从生活中寻找好诗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词犹是如此。我发表在《中华诗词》2017年第 四期、并被评为年度中华好诗词的七绝《腊八粥》,是前年寒假,陪母亲住院期间由感而发写成的。记得当时我第一天放假,母亲第二天就得急性胰腺炎住院了,我赶往医院照料母亲。母亲的这种病,发病伊始的前几天不能吃饭,只能靠二十四小时的输液来做康复治疗。我陪床看护,怕误了液体更换不敢入眠休息。于是,便利用闲暇去诗词群里看看大家发的新消息。当看到群里铺天盖地写腊八的诗词和各种各样的腊八粥图片,方才知道又要过腊八了。看到这些诗词和图片,再看看病床上的母亲,当年母亲为我们做腊八粥的场景仿佛又历历在目。
以往,母亲每年都会精心为全家熬制腊八粥。尤其是我们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时粮食是手工作坊脱粒出来的,里面或多或少会有沙子。母亲就带领我们姊妹三人,一粒一粒把沙子捡出去,然后用水淘干净,再放到锅里慢火熬制。等粥锅沸腾的时候,屋里香气四溢,那种香到骨子里的感觉真让我永生难忘。于是有了开头两句“五谷杂粮细细熬,清香淡淡满屋飘”。这是记忆中过腊八节熬腊八粥的真实场景。看着病榻上的母亲,联想到从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来的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尝遍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便不由得心生无限感慨。母亲不管儿女离家有多远,总是母亲放不下她的牵挂。母亲是儿女心中永远的港湾!想到这里,于是就有了转合二句:“席前尝尽千般味,最爱娘亲粥一瓢”。经过反复琢磨,总感觉“席前”不太贴切。我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基本上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很少能坐在“席前”。几经思考,我把“席前”改成了“桌前”。“席前”与“桌前”,虽只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去甚远。最后,后两句定稿为“桌前尝尽千般味,独爱娘亲粥一瓢”。是啊,尽管现在的生活好了,各种美味应有尽有,但无论吃什么样的美餐,都觉得没有母亲做的饭菜那么香甜。更何况,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很难闻着肉味儿,五谷杂粮也是稀罕物,所以即便杂粮粥也是那时候桌子上的美味佳肴。
我这首诗语言朴实如大白话的诗作,之所以能被大家接受,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能得到编辑老师的赏识,我想应该是因为我表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主题,即母爱和亲情。
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鲜花和掌声只代表过去。诗贵情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用心去捕捉生活的细节,写出更多有温度、接地气的好作品,以回报广大读者的厚爱。 李桂芳诗词作品选
题图《梦幻水云间》
雾隐青山远,松风一色裁。 悠然舟水荡,疑似在蓬莱。
秋 思
云山漠漠锁清秋,如梦如诗韵自幽。 独对西风空念远,痴心只为那一眸。
喝“网络鸡汤”有作
网上文章假亦真,鱼龙扰扰乱心神。 劝君睁大青浊眼,切莫人云我亦云。
秋花感吟
爽爽金风淡淡凉,小园花圃竞芬芳。 嫣红姹紫光阴短,留取人间一脉香。
丙申年四九首日送儿参加术科考试
漫天飞雪舞轻盈,素裹貂裘缓缓行。 莫道严冬寒彻骨,红梅怒放唤春声。
为儿收拾行囊
凛凛北风残叶扬,雏鹰展翅欲翱翔。 叮咛装进行囊里,陪伴孩儿向远方。
春 汛
雪化冰融草渐青,莺歌燕舞戏东风。 耕牛过处春潮涌,待到秋来硕果丰。
无 题
谁惹相思泪不干,倚窗远望万重山。 眉头心上情犹切,短信千条未忍删。
边城暮春
桃红李白斗芬芳,紫燕双双戏柳行。 拂面香风迷醉眼,春光与我入诗囊。
题图《相伴天涯》
江天渺渺雾如纱,袅袅琴音逐浪花。 胜侣相携山水远,扁舟一叶向天涯。
题图《盼》
残红点点落纷纷,掐指光阴又一春。 往事悠悠逐水去,桥头不见那年人。
采桑子·暮春
边城三月桃花美,碧草芊芊。香风绵绵,紫燕双双戏柳间。 凭栏独立幽思远,又忆当年。携手并肩,一瓣撷来作彩笺。
西江月·执教二十年教师节感吟 三尺讲台苦乐,一支粉笔春秋。蒙童小脸爱相酬,雨润露滋卉秀。 弹指光阴廿载,吐芳桃李九州。鸢飞鱼跃续风流,热血丹心依旧。 获奖者个人简介:李桂芳 ,女,别署:生命如歌。内蒙古兴和县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二连浩特市音乐教学能手。擅长声乐、钢琴教学专业,近百名学生考入各类音乐专业院校。2015年5月开始诗词、歌曲、楹联创作,吟诵推敲日课不辍。作品散见《二连浩特报》、《二连文学》、《锡林郭勒日报》、《锡林郭勒诗词》、《锡林浩特》、《新歌词》、《中华诗词》等。现为:二连浩特市诗词学会会员,二连浩特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锡林郭勒盟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