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一家医院,一部百年医史

 宛平2008 2018-04-25
一家医院,一部百年医史
[转载]一家医院,一部百年医史
海南医院大门旧照。
[转载]一家医院,一部百年医史
海南省人民医院演变史示意图。 符壮才 绘图
[转载]一家医院,一部百年医史
海口福音医院大门旧照。
[转载]一家医院,一部百年医史
“海南医院”尚存的主体建筑的中楼。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转载]一家医院,一部百年医史
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院区门诊大楼。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通讯员 符壮才

  【编者按】

  90年前的1927年7月,生活和工作在海南岛府城、海口地区的一群文化教育界和商界社会名流,聚首开会,决定成立医院筹备处;同年9月26日,医院发起人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将医院定名为“海南医院”。

  3年后,“海南医院”建成,成为当时海南岛规模最大、设备较为完善的综合性西医医院,也是海南社会名流和海外侨胞捐资兴建的第一家董事会制医院。

  后来,这家医院成为今海南省人民医院的一部分。其实,省医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81年在海口成立的一间免费诊所,诊所后来发展为“海口福音医院”。如此算来,海南省人民医院已经先后走过了136岁的历程。

  从泛黄、斑驳的老照片上,仍然可以感受到“海南医院”当年的恢弘气势。照片中的海南医院首门呈拱形,顶眉刻有“海南医院”四个大字;在1930年全体筹备人员的合影上,不论是西装革履者,还是仍穿长袍马褂者,或是身着白帽白裙的医护人员,人人都显得精神抖擞,踌躇满志。

  医院旧址位于今海口市滨海大道东端与长堤路和龙华路交界处,当年还没有滨海大道,一道窄窄的盐灶溪,将医院天然地划分为南北两区,连接南北的是一座单拱的“林树森桥”,大方的设计、简约的流线,旧照上的它仍是那么耐看。

  2017年11月15日,海南日报记者寻访“海南医院”遗址时,只见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院区北面的旧城改造区域,腾出了一片空旷之地,从医院大门向北望去,一栋三层高、东西走向的红色砖墙洋房,显得特别抢眼;走近一看,多数木制的百叶窗还完好无损,显得古朴端庄。与它相依的,是南北走向的一幢副楼,也是三层高,让人唏嘘旧事已过,却仍有迹可循。现在,这里作为出租铺面和仓库存在。

  A

  缘起

  1926年

  的一次瘟疫

  历史上,海南岛曾是“瘴疠之地”。

  据1947年成书的《海南岛新志》,70年前海南常见的“恶疫”有疟疾、钩颈虫病(多见于农民)、黑死病(鼠疫)和虎疫(即虎烈拉)等;民国《琼山县志》记录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海口海甸、白沙、新埠各村鼠疫盛行,死亡千余人,棺木几尽。琼州有鼠疫之灾自此始。”此后时有发生,殃及婴儿、老者,1900年更是从海口蔓延到府城,持续将近3个月之久,有些家庭几乎无人存活。

  当时,海口地区虽然已有两家教会医院,但毕竟规模小、床位少,因此从中得到医治者为数不多。

  1926年夏天,当时的海口地区还属于琼山县管辖,尚未设市。一次突如其来的鼠疫,迅速流行,当时的医疗条件较差,死者甚众,人人自危。

  海口永发商行的经理周成梅目睹瘟疫造成的惨状,心如火焚,于是发起倡议,呼吁海内外的海南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设一家医院,以拯救病人,以免传染范围扩大。

  周成梅的呼声得到多人的响应。首先是海口商会副会长何位川和吴为藩、梁骏臣、王国宪等本地65人的赞同并协力筹划,还派员到海外发动捐款。最终,海内外各方贤达共118人成为发起人,其中海口地区65人、香港24人、安南(越南古名)29人。

  在1927年的发起成立大会上,确定了医院名称——“海南医院”的同时,初步选定了得胜沙路的昭应祠作为院址,与会发起人何位川、周成梅、唐品三等人还每人捐助了大洋100元。

  众人推举周成梅赴港募捐。当年,海南人到香港募捐办公益事业,第一个要找的就是周雨亭(1872—1933)。周雨亭是文昌抱罗昌锦村人,在连任香港华商会会长多年期间,襄助海南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扶助在港的乡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面对周成梅的募捐,他自然积极响应,不但慷慨解囊,还作为香港募捐主要发起人,出任筹建董事会董事和名誉总经理。

  年底,医院筹备处收到海口市商会拨付的捐款大洋18000元后,最终购置了得胜沙路外的两块空地,即得胜沙西端及原兄弟庙旧址椰子园(位于现龙华路和滨海大道交汇处的原海南省农垦总局第一招待所),依照香港东华医院的规格,占地200亩的海南医院开始破土动工。

  1928年,周雨亭又捐资大洋17808元,兴建一座1350平方米的南院楼,署名“雨亭楼”。整座楼宇采用红砖和钢筋水泥混合结构,屋顶瓦面及屋檐为绿色琉璃瓦,中西合璧,坚固耐用。

  1929年,周雨亭再捐大洋2600元建立院长室,面积300平方米,屋顶门楣上刻有“周昆章纪念室”,以纪念其父亲。

  另据1930年成书的《海南岛志》记载,当时海口市除了法国人办的“中法医院”、美国长老会办的“福音医院”的设备较为完善之外,琼山县的“琼山公医院”,经费有限,设备简单;但西方人办的医院由于医术高超者多为外国人,语言存在隔阂,医患之间的问答往往需要辗转翻译,难以直接表达和了解病情,这也是催生本地人办本地西医院的一个客观因素。

  B

  动力

  一片公心为桑梓

  专业人才和各界人士共襄盛举,是海南医院诞生的巨大动力。

  1930年4月27日,海南医院创建发起人召开第十三次会议,唐品三、朱润深、周成梅、何位川等人出席,决定聘请朱润深博士为院长。

  朱润深(1894—1957)是万宁人,青年时被基督教会保荐到杭州三江大学读书,两年后转入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后考入美国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海南最早获得美国医学博士学位的专家、学者。1925年,朱润深返回家乡,在嘉积福音医院服务,次年应北京协和医院聘请,充任该院教授兼医师,期间曾写信给海口同乡好友,切磋筹建新医院的事宜。

  1927年,朱润深接受来自家乡的函邀,辞职返琼,共商筹建海南医院,担任筹备委员会筹建工程规划委员。

  朱润深在协和医院的经历,对海南医院的影响极其深刻。首先,他设计的主体大楼就模仿北京协和医院主楼样式,南边院区内有中楼、南楼和北楼,三者之间有副楼将它们连为一体,从平面图看就像一个“王”字。

  中楼也叫正院,正面二层顶楣灰雕“海口海南医院”6个大字,如今尚存的便是中楼和连向北楼的那栋副楼,它们的组合就像一个不规范的“L”字母;南楼也称南院,由香港爱国富商周雨亭捐建,因此正面二层顶楣题刻“雨亭楼”三字;北楼又称北院,由泰国同胞王魁文捐建,正面二楼顶楣署名“大章楼”。

  医院的北区是海口闻名遐迩的“椰子园”,在其西边修建了两层的“明吉楼”,西式风格,绿瓦红砖,坐南面北,是传染病院,为纪念旅泰侨胞沈明吉捐建而命名。

  朱润深还给海南医院带来一片新气象。1930年7月1日,耗资十万余元大洋建成的海南医院正式开业,他不但是首任院长,还兼任外科和妇产科主任医师,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当时国内医院还没有“护理三班制”“医师三线制”和医护技术人员“24小时值班制”,而海南医院却已开始实施,成为全国首创。此外,医院还设员工出入卡片登记处,登记外出事由、往所,以便急事通知回院。工作制度完善,职员职责分明,科室协调运作,使得海南医院发展极其迅速。

  1931年,朱润深还兼任医院附设护士学校的校长;抗战爆发后,还出任全国救济总署柳州伤病医院院长;1940年担任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副总队长。

  1948年,私立海南大学医学院成立后,朱润深出任院长兼附设实验医院院长;1950年海南解放后移居香港。

  在海南医院的创建发起人中,家住琼山县府城甘蔗园村的王国宪(1853—1938),也是重要人物。他博览百家典籍,通晓文史,集藏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一生都在积极主导或参与海南近现代史上重大的文化事件和公益事业。周成梅发出倡议后,他也积极捐款,并拖着老迈之躯四处奔走募捐。

  此外,文化商人、海南书局的老板唐品三(1886—1947)也多次捐款支持海南医院的建设,后来被推选为海南医院董事会的董事,在他的带领和表率下,众多商号和商家纷纷慷慨解囊,使得医院顺利建成。

  1939年2月10日,日军侵占海口市,占领了海南医院,毁坏了医院头门的“海南医院”四个大字,改成日本同仁会医院。唐品三的海南书局也被日军占用,作为《海南迅报》报社。

  日军投降后,海南医院再次回到周成梅等琼州乡贤的手中,但海南书局却被国民党政府接收,一直未归还唐品三,此事让他郁郁寡欢。

  1947年,身患高血压的唐品三在家昏倒,海口福音医院院长、能讲一口流利海南话的美国医生陈大业上门探望,建议他去福音医院住院治疗,但是唐品三坚持去自己参与创办的海南医院。“当时,院长朱润深知道后,在三层高的主楼一楼,安排了两间病房(总共5间),其中一间给家属使用。”唐品三92岁的长子唐南椿11月7日接受采访时说,那时候海口福音医院的医疗技术要比海南医院强得多,他父亲拒绝陈大业的好意,多是出于民族气节。大约10天后,唐品三病危,出院回家,不久逝世。

  唐南椿说,过去包括他们一家在内的海口人生病了,一般都是看中医,吃中药,很少去看西医,除非中医搞不定。1950年,海南解放不久,唐南椿一度罹患疟疾,曾在海南医院住了十天左右,直到病愈。

  C

  肇始

  源于1881年

  的福音医院

  根据海南省人民医院的院史资料,这家医院的肇始其实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晚清传教士开设的免费诊所,时间跨越3个世纪,延绵136年。

  1881年11月,丹麦传教士冶基善从广州来到海南岛,在今海口市龙华路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院区门诊部一带设立传教活动总部,同时开办了一家免费诊疗所,开创了西医传入海南之旅。5年后,诊所搬到府城的一家祠堂里,此后直到1893年间,诊疗所又在海口和府城两地几易其址。

  1894年,美国纽约基督教长老会海南传教团康兴利等人买下德国一家公司在海口盐灶村的一块土地,建设福音堂和福音医院。2年后,海口福音医院(原址在今海口市龙华路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院区)和医生住所建成,当时有7名工作人员,设有内科、外科、产科,病床和产床共40张。

  在此后的40多年间,海口福音医院规模不断壮大,设备不断增加,1932年还附设了高级护士学校。1942年2月,侵琼日军强占福音医院,医院的病室和学生的教室全部被日军占用,改称“日本同仁会医院”,美籍医师全部离开海南回国。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纽约长老会海南传教团决定复办海口福音医院。次年,原先的美籍医师陆续返琼,这一年的12月,之前附设的护士学校也得到恢复,更名为“琼山县私立福音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海口福音医院负责办学经费。校董会董事长钟衍林是私立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的校长,校董有朱润深、周世光、陈大业等10人。

  1947年,上海张治道教授携美国心电图诊断仪来到海口福音医院,用于医疗检查,这是海南岛第一台心电图诊断仪。

  1950年,海口福音医院成立董事会,冯策、钟衍林、周世光、陈大业等15人为董事,其中冯策为董事长。

  D

  整合

  见证海南医疗

  事业发展历程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南军政委员会先后负责岛上医疗机构的军事管制和接管工作,进行整编,当时海口市内的医院主要有海口中央医院、海口市立医院和海南医院。1951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成立后,海口中央医院、海口市立医院、海南医院在医疗机构整编过程中相继合并整合,其中海口中央医院并入海南医院;海口市立医院更名为海口市人民医院,并于9月16日与海南医院合并成立“海南人民医院”,海南行政公署民政处卫生科科长兰迪兼任首任院长。

  1951年7月1日,海南人民医院与海口福音医院合并成立广东省海南人民医院,1984年10月更名为广东省海南行政区人民医院。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医院更名为海南省人民医院。

  今天,作为原“海南医院”仅存的两栋建筑物,红色的砖墙、绿色的琉璃瓦,可谓中西合璧,落落大方,与其建筑风格一样,海南省人民医院经过136年的风风雨雨,成长壮大,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西医领域,跨越多学科的大型综合医院。

  两栋老建筑依然矗立在世人的眼前,更是值得后人去珍惜,去呵护,毕竟,它们见证了海南医院的发展历程,也凝聚了先辈们爱乡、爱民的赤诚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