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星钓客 2018-04-25

折叠 编辑本段 汉字释义

折叠 〈动〉

(1)形声。从言,从啇,啻(chì)声。"啇"义为"针对的"。

(2)同本义 [blame;censure]

谪,罚也。--《说文

罚罪者曰谪。--《通俗文

国子谪我。--《左传·成公十七年》

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左传·昭公七年》

善言无瑕谪。--《老子》

穷年不相谪发。--《列子·力命》

公会齐侯于 泺,遂及 文姜如 齐。 齐侯通焉。公谪之。--《左传·桓公十八年》

室人交遍谪我。--《诗·邶风·北门》

(3)又如:谪疑(指摘怀疑);谪我(谴责我);谪骂(责骂);谪谴(谴责);众口交谪。

(4)降职并外放 [exile;banish;relegate a high official to a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汉书·贾谊传》

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政府用是谪公(袁可立),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只因劝酒蟠桃会,误犯天条谪翠微。--《封神演义》

(5)又如:谪降(降级下放到边远地方);谪发(发配边疆);谪官(谪宦。谪吏。被贬降的官吏)[1]

折叠 〈名〉

(1)被罚戍边的罪人 [a high official to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徙谪实之初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2)缺点;过失 [fault; mistake]

善言无瑕谪。--《老子》

(3)谪刑:秦代流放刑的一种,将犯人迁往边远地区的刑罚,适用于犯罪的官吏。

折叠 方言

◎粤语:zaak6

折叠 编辑本段 五笔码

谪:86五笔码 yumd

折叠 编辑本段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陟革切,音摘。与谪同。

广雅》责也。《玉篇》咎也,罪也,过也,怒也。《类篇》罚也。

《左传·成十七年》国子谪我。《注》谴责也。《史记·申屠嘉传》议以谪罚,侵削诸侯。

《前汉·武帝纪》天汉元年,发谪戍,屯五原。《老子·道德经》善言无瑕谪。 又变气也。

《左传·昭三十一年》日始有谪。 又《玉篇》治革切《集韵》士革切,$音赜。《扬子·方言》怒也。《注》相责怒也。 又《集韵》丁历切,音的。亦罚也。 又叶竹棘切,音陟。

《柳宗元·惩咎赋》幸皇鉴之明宥兮,累郡印而南适。惟罪大而宠厚兮,宜夫重仍乎祸谪。《说文》本作笍。

折叠 编辑本段 文言文解释

①<动>谴责;责备。《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谪我。"

②<动>被贬官,降职。《琵琶行》:"谪居卧病浔阳城。"

③<名>缺点;过失。《老子》:"善言无瑕谪。"

【谪戍】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

【谪仙】谪居世间的仙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