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1。 二月丙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趡2。 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癸巳,葬蔡桓侯。 及宋人、卫人伐邾娄3。 冬十月朔4,日有食之。 【译文】鲁桓公十七年,春天,正月,丙辰这天,鲁桓公会见齐侯、纪侯,在黄这个地方盟会。 二月,丙午这天,鲁桓公和邾娄国国君仪父在趁这个地方盟会。 五月,丙午这天,鲁国军队和齐国军队在奚这个地方发生战争。 六月,丁丑这天,蔡桓侯封人死了。 秋天,八月,蔡侯的弟弟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癸巳这天,安葬蔡桓侯。 鲁国军队和宋军、卫军一起攻打邾娄国。冬天,十月,初一,发生日食。 【说明】本篇《桓公十七年》,主要描述的是鲁桓公十七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四件事,一是鲁桓公与齐襄公、纪侯在黄国结盟。二是鲁桓公与邾仪父在趡地结盟。三是齐国与鲁国的边疆发生冲突,可是鲁桓公不以为然。四是郑昭公即位两年就被大臣高渠弥杀死。 ———————————————————— 【注释】1.黄:齐国邑名,在令山东废淄川县城东北。《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2.趡:(cuǐ漼)中国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和邹城市之间。《左传·桓公十七年》:“及邾仪父盟于趡,寻蔑之盟也。” 3.邾:(zhū朱)古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邹县。《左传·隐公元年》:“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伐邾,取訾娄,以报升陉之役。”《说文》:“邾,周武王时所封曹姓国也。始封之君曰侠,为鲁附庸。从邑,朱声。” 4.朔:(shuò术)《书·胤征》:“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仪礼·士丧礼》:“朔月奠。”《说文》:“朔,月一日始苏也。”《白虎通·四时篇》:“月言朔。”《释名》:“朔,月初之名也。”这里用为农历每月初一之意。 |
|
来自: 解决人生问题 > 《第三十一卷春秋公羊传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