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妈的野菜情结

 369蓝田书院 2018-04-25
图片发自简书App


自从老爸离世,老妈就告别了老家那处老两口厮守了几十年的低矮平房,来到城里,和儿子们居住了。

春天是个美妙的季节,万物复苏,百花竞放。当大多数人抬起一双充满喜悦的双眼,尽情地欣赏鲜花和柳丝时,老妈却将目光投向脚下的土地。

老妈居住的小区,建造于2000年,由于长年疏于管理,楼群之间的花圃早已失去往日的光彩。树木荒芜,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还被一楼自私的住户辟成小小的菜园。

老妈来到这里居住不久,就在杂草丛里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老妈称之为“劳豆秧子”。这种野菜可以长到一尺多高,并且会长出很细小的豆角。

在它们还没长高时,老妈掐了嫩绿的头子,洗干净了,拌上面粉,放在笼屉里蒸上五分钟,一盘热气腾腾的野菜就端到了餐桌上。

图片发自简书App


观之青翠浓郁,闻之清香扑鼻,食之嫩滑爽口。

老妈对野菜情有独钟,是因为她经历过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是一个全民饥荒的年代,野菜成了农村人捱度荒年,与饥饿抗争的必备。

55年前,老妈是一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女,然而赶上了饥馑的年头。我是在大饥荒结束7年后,才来到这个世上的。所以,关于1960年代的事情,我是从老妈的口中和只言片语的书籍里得来的。

我的童年,生活在偏僻的乡村,物质匮乏。本来吃的东西就少,然而却有着天生的对于食物的近乎苛刻的挑剔。对于不入自己法眼,不合自己胃口的食品,则坚决拒之嘴外。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形,老妈就会面带愠色地呵斥并感叹“你是没经验过六零年呀!”“经验”这个词从老妈的口里出来,这样的用法,是不识字的老妈自创的,现在想想,她把这个名词作动词用,倒显得鲜活而生动。

如同现在的高血脂、高血压一样常见,1960年,也流行两种疾病,一个叫“浮肿病”,还有一种是比较术业而又文雅的称谓——肠源性青紫症。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后来从所学的专业课本上得知,这两种病症都是与吃有关的疾病。前一种是营养极度匮乏而引起的。这种病症是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而导致机体组织液的紊乱,从而出现全身的浮肿。

当浮肿出现的时候,死神的脚步就临近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后一种病症,就是因为大量的进食野菜而引起。所谓的面露菜色,口唇甚至于全身出现一种青紫色。这是由于长期的大量食用野菜,野菜在分解过程中形成的亚硝酸盐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这种化学物质可以阻止红细胞运输氧气。红细胞要是罢工了,身体缺氧了,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除了这两种常见的疾病外,还有因误食有毒野菜而引起的中毒。所以,在那个年代,宣传和普及什么样的野菜可食,什么样的野菜有毒,成了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分配到一家卫生机构工作。那会儿,单位管理图书资料的老张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者,言谈诙谐,然而举止怪异,近乎于神经质,据说是文革期间挨了批斗,大脑受了刺激的缘故。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张头知道我喜欢收藏旧书。有一天,他把我喊去他的办公室,指着地板上一堆散乱的书籍对我说“小伙子,你随便挑,剩下的都给他弄走”说着,指了指边上站着的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人。他左手拿着一个很大的蛇皮口袋,右手拖着一幅杆称,拘谨地立在那堆旧书旁,脸上露着讪讪的笑意。

我知道老张头又要卖废书了。地板上的旧书,大部分都是过期的专业医学刊物和杂志。

我蹲在地上,很认真地翻捡了一会儿,最后挑拣了一本16开的折页本的书籍——可食野菜与有毒野草。厚实的纸张已经泛出暗黄色。展开了,是正反两面各印刷有二十三幅可食野菜和十九幅有毒野草的图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全是手绘和人工上色的图案。想必是那个时候,彩色照片还没有普及,黑白照片又不足以显示野菜与毒草的区别。

打开画册,有一段前言,落款时间是一九六O年四月。开篇第一句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悠久的采食野菜的传统……”

这话是一点不假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每朝代更迭,战乱频仍,最终的结果就是饿殍满地,哀鸿遍野。所以,野菜就成了劳动人民最忠实的患难与共的朋友。

图片发自简书App


西晋的“永嘉之乱”,老百姓流离失所。当大臣把老百姓没有粮食吃的情况报告给那个名叫司马衷的皇帝时,这位仁兄百思不得其解,睁着两只眼睛,困惑地问属下“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呢?”晋惠帝就是凭着这句话,成功上位于历史上最混蛋的皇帝之一。

历史永远是不会倒退的,历史的悲剧也就永远不可能被重演。

但那一段特殊的岁月,我们却不能轻易地忘记。老妈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人证,我收藏的这本陈旧的折书,是那个年代的物证,而老妈蒸的那盘野菜,算是对一段特殊岁月的品味吧!

耕读堂主人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