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证过顺德的历史繁华,青云、太平双塔到底有多重要?

 雲泉 2018-04-25

塔,最早是为埋藏和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遗骨而建的纪念性佛教建筑,首创于古代印度,在西汉末、东汉初随着佛教文化一起传入我国。我国古代建筑工程师和文人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印度佛塔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各种中国式宝塔,成了地方文化艺术的标志和象征性建筑。

塔作为古代建筑之精品,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代表物,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时至今日,在佛山古塔不少。其中,在顺德顺峰山公园内就有两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古塔——青云塔、太平塔,它们历经了400多年的风雨,却巍然屹立,坚若磐石,迎送着每一个来访者。

见证过顺德的历史繁华,青云、太平双塔到底有多重要?

太平塔的塔身上,还能找到当年抗日战争期间留下来的子弹孔。

见证过顺德的历史繁华,青云、太平双塔到底有多重要?

青云塔的外墙面风化剥落。作为古顺德县城风水塔,双塔被赋予了“助文风之兴盛”的寓意,见证了顺德历史繁

见证顺德兴盛文运

每一个去过顺峰山的人,相信除了雄伟的顺峰牌坊之外,一定还会被一远一近的两座塔吸引。这就是太平塔和青云塔。它们分别坐落在顺峰山公园的太平山和神步岗上,两座古塔隔湖相望,悠然矗立。

回望历史长河,明代万历年间,为振民风,倡文运,顺德县令倪尚忠倡议建塔。他先捐出年俸,继而劝捐募款。他自述“拙宦自惭无寸补,敢将地利借人谋”,于是借太平、神步两山之势,先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成太平塔,再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建成神步塔(后称“青云塔”)。

见证过顺德的历史繁华,青云、太平双塔到底有多重要?

青云塔虽然历经400多年风雨,依旧巍然屹立。

太平塔又名旧寨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5.6米,底层边长4米。用牙砖叠涩出檐,纤细小巧,如环带围绕塔身。第三层东、西两面嵌隶书石匾两块,东刻“天门瑞气”,西刻“震旦圆光”。

青云塔也是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正门向西南,高45.4米,塔基边长4.6米,塔基周围八方各镶嵌石雕托塔力士一个。首层门上部置灰塑一幅,以夏荷冬梅等花卉图案为主。塔身外每层均有围栏通道,可供凭栏远眺。塔顶为莲花座,上置铸铁铁塔一座。

当时,太平塔附近建了文昌阁和观音庙,文昌阁用来祭祀孔子。青云塔附近建了宝月宫,用来祭祀观音,还建了一个文昌阁,用来祭祀文人,更希望带来本地文化复兴。

据顺德知名文化学者李健明说,在倪尚忠到顺德任职前,县官也想建塔,但适逢职务调离,建塔之事就此作罢。倪尚忠到任后,希望在“水口”之处建塔,以振兴顺德文风。当时,太平、神步两山之间正是太艮峡(如今的青云湖)。

李健明说,倪尚忠是浙江浦江人,进士出身,1598至1604年间,他任顺德知县,是顺德历史上清正有为的县令。倪尚忠博通经史,幼从兄长学习青乌家言(即堪舆学说),并著有《阳宅指要》。任职顺德县令期间,他限制徭役,减少征敛,剪除巨恶,不遗余力,不避权贵,尤见风骨。

“建成双塔被看作是顺德文风兴起的标志。”原锦湖镇(现属大良街道)侨办主任及双塔修缮筹建小组负责人周耀源说,倪尚忠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其以建两座文塔为契机,推动顺德形成崇文尚学的民风民俗,为顺德成为历史上“状元之乡”打下坚实基础。

据史料记载,自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至清末废除科举考试,顺德出过2088名举人,318名进士(其中状元两名,探花一名),394名武举人,111名武进士(其中武状元一名,武探花一名)。

另据史学家考证,从明代开始,顺德就不断出现一榜多人中试的文化景观,如明万历年间一榜十七魁、一榜十八魁及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的一榜二十五魁等,同时,一门几进士的故事也多有流传,如著名的清晖园主龙氏家族,便是一门六进士。

李健明说,古塔每一处细节都有文化含义,以太平塔和青云塔均为八角为例,因为六和八这些数字都表示圆满的意思,将塔建成八角表示功德圆满,历史上文人墨客登过塔后均期望想做的事情能圆满做成。此外,太平塔上有24个洞,这寓意24节气。青云塔和太平塔为何要建在山上,这也是一种文化结构。山脚为阴,山上为阳,此为阴阳结合。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塔建在水边,水为阴,塔为阳,这也是阴阳结合的文化结构。

太平塔还是英雄塔

古塔沧桑,岁月留痕。对于双塔中的太平塔,它如今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顺德区党员红色教育基地。原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太平塔上发生了一段“旧寨塔五勇士”的故事。

见证过顺德的历史繁华,青云、太平双塔到底有多重要?

太平塔又称英雄塔,坚厚的墙体曾抵挡日寇的炮火攻击。

1944年,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的部分队员驻扎在旧寨塔,可以远望到大良、容奇两地。充当瞭望台作用的旧寨塔在当时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让日本侵略者视如骨鲠。

1945年2月,日本侵略者纠集了伪军、土匪千余人进袭广游二支队旧寨塔中队。因敌我力量悬殊,旧寨中队决定由班长李国带领一个班掩护中队和群众转移。期间,日伪军百余人多次进攻旧寨塔,班长李国和战士苏雄、梁波、李卒仔、陈三珠用手榴弹和石头还击。敌人施行政治劝降阴谋失败后又用火攻,战士们躲在死角避火,浓烟被风吹散,火攻失败,坚厚的古塔巍然不动。

敌人无计可施,只好继续猛烈轰击旧寨塔发泄。战斗持续三昼三夜,日伪军才撤退。李国等五人毙伤敌伪多人,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安全转移,胜利返回部队,他们被誉为“旧寨塔五勇士”。

在当时人员和装备条件都处于不利的情况下,五位战士充分运用了旧寨塔墙壁厚的特点以及居高临下的位置优势,用为数不多的弹药及事先收集的石块,有效地抵挡了敌军的攻势。直至现在,塔身的子弹孔仍然清晰可见。

双塔修缮凝聚乡情

400多年来,双塔历经风雨依旧屹立不倒,跟后人的维护是分不开的。周耀源说,双塔建成至新中国成立前,修缮次数不详,可考的有道光十一年(1831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次重修。

1985年春天,顺德侨联名誉主席李本立和香港顺德联谊总会梁耀明提议重新修缮神步塔,得到香港乡亲黎剑铭、何竹平、罗景云、何廷锡等人全力捐资,并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委托大良政府牵头负责此事。经过半年时间,神步塔修缮工作完成,增建登山十级和六角神步亭,征得青云山山下五坊村土地将其开辟为青云公园,并建成牌坊一座为正门。1988年秋天,何竹平记起在神步塔原文昌阁曾经拜祭过孔子,但已变成废区,特意参照山东曲阜孔子庙形制,建立孔子石像一座,安放在白色石台上面,端正大方。

见证过顺德的历史繁华,青云、太平双塔到底有多重要?

1985年,青云塔修缮时,在山下建立了一座孔子石像,以昌文运。

青云公园建设完成后,李本立再次联系何竹平、梁耀明等人,筹划重修太平塔的事宜,并得到香港乡亲李兆基、胡锦超、郑裕培等大力资助。太平塔修缮于1987年动工,1989年完工,恢复重现太平塔朴拙坚固的原样,并开辟整个山头为太平公园,山前建立大牌坊一座,两边设置镇山石狮子,牌坊后设立碑文长廊,长廊两边修建水泥登山径蜿蜒而上,一直到山顶塔下面。沿着登山径有三个远眺平台,可以给人眺望景色。

太平山下有一个古泉叫作“周鉴井”,相传为建塔时开凿,至今井水依然清澈可见,此项重修工程也考虑在内,保存泉水源头,铺水泥砌护栏,周鸿标再赠建“信裕亭”在上面。此外,苏岗村民共同出资开辟上坡铺建道路,接通旧良荣公路,让汽车可直接到达牌坊面前。

两次重修项目合计捐资达港币149万多元及人民币7万多元。“全赖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周耀源表示,双塔后来重现原貌,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古典优雅,乡亲引以为傲,各地敬仰,乡亲之情长远。

众筹修缮延续优良传统

青云塔、太平塔是顺德人心中的“精神高塔”,寄托了顺德人民的“乡愁”,它们也各自成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保护单位,但至今已近30年未有重大修缮。经初步评估,双塔主体无涉及到结构安全,无即时危险,但存在外墙面风化剥落、内墙面霉变破损、屋面瓦作残损残缺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结构承载及长久稳定性。

今年,顺德区提出,要按照“千年古塔”标准和要求进行修缮保护,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让双塔尽可能恢复原貌,打造顺德文化地标。目前,双塔修缮设计方案已上报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批。修缮项目计划在今年底完成。

为延续顺德人民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顺德区倡导以筹款捐资方式解决项目所需资金,由区政府注资200万元成立顺德区顺峰山保育基金会,联合顺德区慈善会、大良慈善会,以区内企业为募捐主要力量,同步推进侨捐和公众筹款。基金会首期筹款目标为3000万元,用于双塔修缮和太平山配套设施提升。日后随着筹款规模的扩大,将进一步将所得款项用于顺峰山文化项目修建和保育。

文图丨佛山日报记者朱朝贵

编辑丨夏潇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