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美滋滋 · 主播 | 童颜 家世背景并不是完全的决定因素,环境可以使人堕落,也能让人奋进,只看你怎么选了。就像尼采说的那样:“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请做自己人生的主宰!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今天我们应该从第四章“清华学子”读到“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一日”,即读完60-149页。 1929年,季羡林十八岁了,早已超过老家临清普遍盛行的结婚年龄了。 他是季家的独根独苗,在当时的社会,他身负传宗接代的重任。所以受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在这一年季羡林结婚了。 妻子彭德华是季羡林邻居家的女孩,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能认识千八百个字。 两人相守一生,同甘共苦,细水长流地走完七十多年的岁月,彭德华是季羡林一生最感激、最心疼、最心爱的女人。 1930年,季羡林高中毕业。出于现实考虑,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考大学,而是先去邮政局应聘邮递员。 当时邮局是洋人开的,不论世道怎么变,洋人都是没人敢惹的。换句话说,若他能在邮局当差,相当于是有了个硬实的洋铁饭碗,可保下辈子衣食无忧。 然而季羡林没应聘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季羡林扭头就去考大学。 当时国内的考生,考大学就像现在投简历一样,四处撒网,捞到赚到。
经过慎重考虑,他选择了留学机会更大的清华大学。事后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五年后,季羡林踏上了留德之路。 这个每天吃半个面饼就能让他幸福不已的穷小子,现在考上了国内最好的两个大学,再过五年他还要去德国的大学去留学。 所以说,家世背景并不是完全的决定因素,环境可以使人堕落,也能让人奋进,只看你怎么选了。就像尼采说的那样:“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请做自己人生的主宰!
同年,季羡林进入西洋文学系学习。当时给他听过课的老师有:
陈寅恪上课,不讲任何废话,先在黑板上抄写资料,把黑板抄得满满的,然后再根据所抄资料进行讲解分析,对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崭新的见解,令人顿生石破天惊之感,仿佛酷暑饮冰,凉意遍体,茅塞顿开。听他讲课,简直是最高最纯的享受。 朱光潜当时刚从欧洲学成归来,在清华兼课。没有讲义和课本,只是口讲,学生笔记。 孟实先生口才并不好,还有点怕学生。也是一句废话不说,慢条斯理,操着安徽乡音很重的蓝青官话,讲着并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玄虚的美学道理,句句仿佛都能钻入学生的心中。 他显然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在外国把老子或庄子写成论文让洋人吓一跳,回国后却偏又讲康德、黑格尔的教授,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他深通西方哲学和当时在西方流行的美学流派,而对中国旧的诗词又极娴熟。所以在课堂上引东证西或引西证动,触类旁通,头头是道,毫无牵强之处。 这才是真正的比较文学,比较诗学。这样的本领,在当时是凤毛麟角,到了今天,也不多见。 他讲的许多理论,季羡林终身难忘,几十年后还认为是真理,不能更动。
比起季羡林当时的环境,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其实更好了。很多人抱怨自己学校没有清华北大那样的教育资源,却不知网上更加优秀的课程比比皆是。 与其抱怨,还不如物尽其用,每天花几个小时听听课,总比看电视剧强吧。所以别再抱怨外在环境了,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如果你真的极度渴望成为名校,想要圆自己的“名校梦”,就算你高考失败了,那也有很多别的途径可以走的啊。
所以,说来说去,还不就是因为懒吗? 当时清华西洋文学系除了这些特别厉害的中国老师外,还有很多外国教授。清华也因为“外国教授多”在中国大学圈出名。 然而这些所谓的“教授”,大都名不副实,只因生来是外国人,有了先天的语言文化环境,硬要说有什么真本事,恐怕拿不出来。 这些教授,不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季羡林在日记里,或多或少都点评过。 有一个小细节各位书友可以留心一下:
季羡林还喜欢在自己评点这个人之前,先说身边其他人对这人的看法。透过这种描写,我们才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看待他们同时代的历史名人的。 例如,时人对诗人徐志摩的看法,季羡林的日记里,便可观一二。 日记里,那种少年书生意气的评语零零散散,指不定哪儿出现一句,读起来很好玩很刺激。 在出版这个日记之前,编辑问季老,要不要改动一些“不好的地方”。季老直接说:一字不改。我七十年后不是圣人,七十年前也不是圣人! 这种坦荡让人佩服! 也正是因为原封不动地出版,网络上才能有很多关于季羡林“看大腿”、“多日几个女人”段子的流传。 这些词句,的确在日记中有写。但是网上的文章大多只取那么一小节,然后进行断章取义式的过分解读,好像季羡林年轻的时候真的很浪荡一样。 这些文章怎么不说季羡林读大学的时候,每天学多少小时的外语,每天看多少页的书,每天思考些怎样的问题呢? 试问,一个人每天写日记,没想过给别人看,只是如实地记录,今天看了什么书?上课老师讲了什么?社会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过得开心不开心?难过还是苦闷?只不过心里想到了什么,就马上写下来。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二十出头的季羡林不就恰好是“少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色”的年纪吗?有点冲动,很正常嘛。难不成谁还是圣人了? 再说了,季羡林终生和妻子彭德华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互相关爱,七十年的婚姻中,一直洁身自爱,这还不足以证明季羡林的品行吗?
看完这段日记,我们大概总结出季羡林生活的三大重心:看书,上课,写稿。 看书,看的书可以从图书馆借,但更多的是自己掏钱买。 从日记里我们得知,季羡林一年的费用,三分之二是花在购书上,所买的书又都是英文书,当时市面上翻译的书不多,不像现在,刚在国外出版没多久,国内就有人翻译好了让你看。 物以稀为贵,这些书自然全成了 “奢侈品”。季羡林学的是西洋文学,就得看外文原著。读起来很费劲,速度肯定也不可能有多快。 即便这样,他仍然能保证隔两天看完一本。如若力所能及,季羡林会节选部分内容进行翻译。若是被杂志征用,挣点翻译的费用正好可以用来买书。 读大学,每天要上的课很多,很多时候一坐就是一上午,坐到屁股酸痛,叫苦不迭。 要是恰巧前一天“洋八股”教授在课堂上胡诌乱说,年轻的季羡林难免“侠气”上身,第二天再上那个老师的课,就直接干脆地翘掉。 就算老师让人来寝室找,那也是不去的,就是这么膨胀,就是乐意留在寝室里,看书睡觉都行,就不去上课你能咋地? 季羡林这样“任性”,可不是跟你一样懒的,而是他觉得这个老师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他可不想陪这种人磨洋工,他觉得自学可以学得更好,事实证明他的确可以自己学得更好,大学四年成绩单的全“优”可不是用钱买来的。 虽然季羡林在学校有很要好的朋友,但朋友之间难免有摩擦。尤其学问的见解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各自坚持自己那派的“真理”,就容易起争吵。 “每个人都是孤单的个体”,学文学的人本就比常人敏感些,再加上季羡林常年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更比一般学文学的人敏感。 但他继承自保守又传统的母亲的温驯、体贴和心善,使他避免变得刻薄。季羡林是善解人意的,不论是对自己朋友长之,还是老师杨丙辰,亦或是像鲁迅徐志摩这些当时的文坛名人。 他很清楚地看见了他们的短处,写在日记里。但是更多时候写他们的长处,他感激朋友的陪伴,感恩老师的关爱,他肯定徐志摩的文学地位,他理解鲁迅四面楚歌的困境。 《孟子》有言:
每天至少学习两小时外语;每周至少读完一本外文原著,并且认真翻译重要片段;如饥似渴地看各种书;一有空就写文章;功课也尽力做到最好。难道他不累吗? 不是不累。是他知道,他想要怎样的生活。他愿意为这种生活,忍受追逐梦想的孤单和痛苦。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 只要一息尚存请握紧双拳 在天色破晓之前 我们要更加勇敢 等待日出时最耀眼的瞬间 ——GALA《追梦赤子心》
各位书友,今天的领读就到这里了,记得打卡签到哦,我们明天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