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慰伯|堂名忆旧

 风吟楼 2018-04-25


高慰伯老师  1971年

高老师八十九岁吹《游园》 来自复旦昆曲研习社 03:58

2008年11月9日,高慰伯老师在昆山家中辞世,忽然已是八年了,而老师明朗的笑容和清澈的目光还时时在心中浮现。


这次我们推送高老师八十九岁时岁吹奏的《游园》【皂罗袍】【好姐姐】以及老师口述、吴必忠先生整理的《堂名忆旧》,以寄托对老师不尽的怀念。

 

高老师的笛风继承昆山先正之轨范,不以流宕纤巧为能,质朴雄健,法度谨严又精美动听。老师常说,吹笛与唱曲同理,吹笛必先学唱。学者自句读、腔格、虚实入手,则思过半矣。

 

高老师对自己传承的技艺有很深的理解和信心。所以,他在漫长的人生中完好地保存着传统的风范与法度,从不随时尚而动。老师身上有着温厚的谦和与端直的自尊,没有理解与自信,是无法将人格和艺术放在稳定的基础上的。

 

堂 名 忆 旧


高慰伯|口述

吴必忠|整理


我于1919917日出生在昆山县周水桥(现为昆山市陆杨镇超英村)。原姓张,生父张桂林是农民。我三岁时生母病故,八岁时生父又去世,无以为生,经亲戚介绍,过继给老亲高炳林为养子,始名高慰伯。高家是昆山城内玉山镇的堂名鼓手世家,早的几代我不太清楚,祖父高伯泉曾参加吟雅堂(创办于1862年),父亲高炳林当时是永和堂(创办于1911年)的成员,工老生,也是有箱担的鼓手,算到我已是第十代了。 


1981年南京瞻园曲会  高老师为俞振飞先生擪笛


堂名鼓手是一种以清唱昆曲和吹奏曲牌为职业的民间组织,不同于专业演员在舞台上演戏,也不同于业余爱好者自娱自乐的清唱。在旧社会,大户人家每逢婚丧喜庆,讲究摆阔气、排场,就请堂名鼓手到家里热闹一番。鼓手起源较早,经常以唢呐为主吹奏乐器,所以近代也有人称他们为吹鼓手。在迎客、送客和宴会时吹奏曲牌,以衬托热闹气氛。最初鼓手是不唱昆曲的,后来与堂名相结合,就兼唱昆曲了。鼓手没有固定的班社,但实行主客制,就是鼓手与客户确立固定的关系,这些客户称“主客”,他们的生意只能请固定关系的鼓手来做,这对鼓手同行来说有一定的约束力。而这些鼓手的主客,像私有财产一样,可以继承,也可以买卖。记得我父亲高炳林曾从别的鼓手那里买得七十六户主客,每户现洋一元。


堂名的出现要比鼓手晚,大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据传说,昆曲源出于元末明初,在明万历以后得到很大的发展,不少达官贵人家都蓄有家班。经过由明入清的变革,有些人家衰败,家班星散,演员流落,有的进戏班成为专业演员,有的回家当农民,也有既成不了演员,又不愿当农民,就组织起来成立以清唱昆剧为职业的团体。因为清唱比演戏简单,人员少,不需要化妆穿戴,取名“某某堂”,其成员就称为“堂名”。堂名一般是祖辈相传或师徒相授,遂成一行业。也有人招收一班小孩,集中教他们吹奏、唱曲,学成后进行营业性演唱,因年岁较小,所以称他们为小堂名。堂名固定由八人清唱昆剧,每人轮流唱念或伴奏,所以堂名班子有相对固定的人员,不足八人时,要到其他堂名班子去拆借凑足。 


2003年高老师在虎丘曲会


堂名演唱时,各人分坐在两张并排的八仙桌两侧。开场时先吹奏曲牌,一般为《将军令》,坐在桌前两侧的吹长召军和铜角以壮声势,之后这两个位置就由唱念者坐,分饰主角和配角,如果角色多或有同场曲子,其他人员也要搭腔。演唱昆剧以四折为一段落,夏季白天长要唱二十四折,冬季白天短则要唱十六折。


堂名不实行主客制,但堂名多半兼鼓手,往往与鼓手相结合一起接生意。因此客户要请堂名鼓手时,就必须找有固定关系的鼓手,以维持鼓手与主客之间的固定关系。一般说来,鼓手主要是吹奏曲牌,演唱昆剧的水平比堂名低,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当上堂名,因此在称呼上有所区别,鼓手称师傅,堂名称先生。实际上堂名和鼓手密不可分,人们往往把他们连起来称为堂名鼓手,而不去细分他们的区别。



高慰伯老师  1970年


我自1926年到昆山城内,先在西塘小学读书,两个月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就跟父亲学堂名鼓手。先学笛、唢呐吹奏曲牌,后拍曲学昆剧。第一个拍的是《赐福》,以后陆续学会了《训子》、《刀会》、《骂曹》、《赐环》、《问探》、《赏灯》、《称庆》、《坠马》、《赏荷》、《北饯》、《劝农》、《游园》、《思凡》、《下山》、《十面》、《见都》、《渡江》、《靖渡》、《养子》、《送子》、《出猎》、《猜谜》、《玩笺》、《琴挑》、《假期》、《酒楼》、《定情》、《赐盒》、《惊变》、《闻铃》、《遇虎》等。父亲要求很严,明天就要背出来。父亲出去演出,我就在家里练习,一点也不敢松懈。到十七岁,父亲能教的昆曲我都已学会,在要学就得另拜师父。当时昆山城里名气大、水平高的要数吴秀松和许纪根,但是在旧社会传艺很保守,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所以他们都不肯收徒弟,我只能千方百计地学。徐永梅住在我家隔河对岸,他在教徒弟时,我听会了一折《咏花》。以后,曲子唱熟了,看着曲谱也能自学唱会。 


2007年高老师重回南京,与年轻曲友合影


学艺不久,我就边学边跟父亲出去演唱。最初是当鼓手,主要是吹唢呐和笛,也唱昆曲;后来又自学箫、笙、弦子、提琴、鼓板、钹、小锣、大锣等乐器。要做好一名堂名鼓手,吹、打、弹、拉、唱、念,样样都得拿得起来。1936年,吴秀松主持的永和堂中有的人年纪大了,人手不够,他叫儿子琏生(也是永和堂成员)来约我参加永和堂,我才正式成为堂名艺人,开始了堂名的演唱生涯。1937年父亲去世,我就以堂名为职业独立生活。


本文原载《昆山文史》第十六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