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馨:文人与昆曲

 田田小站 2021-02-20

编者按:

       南开大学昆山曲社邀请王馨老师开授昆曲网课,甲子曲社曲友也有幸一起听课。现转载王馨老师撰写的《文人与昆曲》,以增进大家对文人清曲的了解。

       昆曲,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艺术,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下,虽然昆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多数人将昆曲仅仅视为我国戏曲的一个品种,将昆曲等同于展现于戏台的昆剧,事实上,在昆曲这一大概念下,还有一支重要的、却少为人知的构成:文人清曲。

       昆曲,发端于明代嘉靖时期以魏良辅为主的音乐家们对当时南曲唱的“讹陋”所进行的改造,将原来以地方土语入唱、因字、声不协而广受文人的批评的旧曲唱法,改造成为以中州韵入唱、“依字声行腔”的新唱法。这种新唱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汉字所特有的字调与音乐的高低走势相协调,令听者不会因听错字而误解曲辞,而这也正是上承了诗唱、词唱等华夏民族汉语歌唱传统,是诗乐传统的延续与总结,“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沈宠绥《度曲须知》),在魏良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兼及南北曲的“昆腔水磨调”唱法。

       昆曲自诞生起,仅是以清唱南北曲为主的清曲,在魏良辅总结一生唱曲心得的《曲律》中,特意将“清唱”与“戏场”之唱相区别,称清唱为“冷板凳”,提出了“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审美标准,又有“字清、腔纯、板正”的歌唱准则。昆腔一经研创,迅速受到文人隯的接受和追捧,随后被引入同样以歌唱南北曲为主的南戏舞台剧演,进而产生了高度适应文人审美标准的戏曲品种——昆剧,但与剧演相独立的文人清唱一脉,仍然在历代文人的固守之下成为独立存在,并与舞台剧演形成“雅”与“俗”的审美传统,故清代诗人龚自珍称“清曲为雅宴,剧为狎游,至严不相犯”,近代昆曲研究家陆萼庭先生称清曲与剧演两者的关系好像形和影,实际上又井水不犯河水,可自有其理论体系和实践。

华喦绘“度曲小桃园”

       文人清曲,又称“清音桌”,是文人以围桌坐唱的形式歌唱南北曲。

      文人唱清曲完全属于自娱,因而必取坐势,以区别于艺人之娱人,须端坐正身,不可摇头晃脑,更不可带出演剧的手势、姿态。

      文人清曲所唱之曲,不仅有剧曲,更有散曲。剧曲统指在杂剧、传奇中出现的南北曲,而散曲则指文人自抒心怀不入剧作的各类韵文(诗、词、曲)。散曲之唱,只见于清音桌,而不见于舞台,清乾隆十一年成书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收集了元明以来的散曲多达一千余曲,直至清末红豆馆主手抄曲谱中,亦存散曲数十,近代曲家如吴梅、俞平伯等所创作并谱曲的散曲至今仍在曲友间传唱,可知散曲歌唱之传统,代有相传而不绝。

      文人清曲之歌唱,最重音律、字腔,字音一依韵书规范,平上去入、清浊阴阳,要逐一考究,腔格须与字音相协,不可随意卖弄花腔或乱加装饰,歌必有谱,无谱不歌。规范之外,亦重曲情,曲情之表达,须在字、腔之间表达充足。

       文人清曲讲究文人传统,唱曲须文雅闲静、清俊温润,与传统文化中绘画、书法、古琴一样,视文学修养为必不可少之环节。

       与昆剧传承中师徒相授所不同,文人清曲之传承,在近代以曲家和拍曲子先生为主,因而曲友异于京剧票友,不以台上艺人为典范,曲友之间以曲会友自结成社,而有曲局、曲社存,至今成为文人清曲唯一的传承力量。

       文人清曲,其形式、内容、唱法、意境、传承各方面均与剧演之唱有所有不同,是昆曲发展史上一支独立的存在,与昆剧同源而异流,最终共同构成了昆曲这一整体概念。

民国潜庐曲社同期

       昆曲自诞生起,便与文人有了不解之缘,文人在审美层面对昆曲的承认,不仅促使他们纷纷学习这种南北曲的新唱法,并且积极加入到打磨、完善这一音乐系统的队伍中,为昆曲作为大量规范化的工作,其中包括:

       书写传奇中曲牌需要使用的律谱,如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沈自晋《南词新谱》,徐于室、钮少雅《南曲九宫正始》、李玉《北词广正谱》、张大复《寒山堂南曲谱》、王正祥《新定十二律昆腔谱》、王奕清《钦定曲谱》等;

       歌唱曲牌所需要的曲谱,如官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冯起凤《吟香堂曲谱》、叶堂《纳书楹曲谱》等;唱曲时使用的韵书,如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辨讹》、王鵕《音韵辑要》、沈乘麐《曲韵骊珠》等;

       唱曲时必须遵循的口法规范,如魏良辅《南词引正》《曲律》、王骥德《曲律》、顾起元《客座赘语》、徐大椿《乐府传声》等。

       此外,有更大量的文人笔记以非专著的形式对传奇写作、曲牌格律、唱曲字音、腔格口法等等进行了记录、阐发,可谓汗牛充栋。

俞平伯先生手书自作散曲【江儿水】

       昆曲,最终是在文人阶层(包括宫廷)的努力下,以《钦定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韵学骊珠》为标志,完成了从填词制曲、谱曲到唱曲字音一系列的规范化,音乐结构体制渐趋完善,曲牌及联套规则基本确立,唱曲技法和音韵形成理论系统,达到了艺术的高度成熟。

      昆剧兴盛于剧坛时,自有文人的全力支持,而昆剧衰微于戏场时,仍是文人勉力为之续命。近代以来,昆剧式微,几近灭绝,南有张紫东、穆藕初等十数清曲家们创办“昆剧传习所”,北有王西徵、张季鸾等实业家挽北方昆弋班于将散。而文人清曲向来只在文人间传承,并不因戏场盛衰而有损益。清乾隆时有叶堂创文人清唱之“叶氏唱口”,传至近代俞粟庐、俞振飞父子,获“俞家唱”之誉,被尊为清曲之歌唱规范。民国间,南北曲社林立,曲家辈出,曲学研究自吴梅先生任教北京大学起正式进入高等学府,成为与传统诗词并立的一门学问。

      当下昆曲新热,反观文人清曲,却渐显式微,以为小文,略述文人之于昆曲及文人清曲根本,并见教于有识之士。

丨 作者介绍 丨

王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因爱好昆曲,2009年起随北京曲家朱復先生学习昆曲清唱,传承传统折子戏十数出及散曲十数支,巾生官生唱法追摹袁敏宣先生,又转益多师,得南京朱继云、扬州谢谷鸣等先生指点,擅唱官生、正旦。2017年入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攻读艺术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昆曲史及曲学理论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