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热剂1

 找到528 2018-04-25
​第四章 清热剂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温、热、火三者异名同性,温盛为热,热极为火,其区别只是程度不同。
里热证的成因不外内生与外感两端。外感六淫,皆可入里化热;五志过极,脏腑偏胜,亦可化火;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虚热乃生。
治疗里热证应在清法的指导下辨证使用清热剂。因里热有在气分、血分、脏腑等的区别,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轻重缓急之殊,因此本章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类。
清热剂的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功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
应用清热剂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若热在气分而治血,则必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分而治气,则无济于事。此即叶天士所谓“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之理。二是辨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若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三是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即如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此时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四是权衡轻重,量证投药。热盛而药量太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用量太重,势必热去寒生;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外感之邪虽入里化热,亦应慎用。必要时配伍醒脾和胃之品,以免伤阳碍胃。五是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热服法,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反佐法。
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此时当用清热生津法治之,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润的知母等为主组方。由于里热炽盛易伤津耗气,因此应在清泄里热的同时,适当配入养阴生津的药物,如天花粉、石斛、芦根等;或配入补气药,如人参、炙甘草等。若兼夹热结、肝风、湿郁等证,需与泻下、熄火、化湿诸法配合使用。代表方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
【组成】: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9g。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现代运用】:[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加减】: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谚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熄风若兼阳明腑实,见神昏譫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方解】本方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又以此为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剂。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由卫及气,皆能出现本证。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乃见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惟以清热生津法最宜。方中生石膏为君药,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附方】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知母18克,石膏50克,炙甘草6克,粳米9克,人参10克
【用法】煮米熟汤成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或白虎汤证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2,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石膏50克,粳米6克,桂枝5~9克
【用法】温服,汗出愈。
【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3.白虎加苍术汤(《类证货人书》)
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石膏50克,苍术、粳米各9克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以上三方均由白虎汤加味而成,都有清气分热的功用。其中白虎汤加人参汤是清热于与益气生津并用的方剂,适用于气分热盛而又气阴两伤之证;白虎加桂枝汤是清中有透,兼以通经络的方剂,用治温疟,或风湿热痹证;白虎加苍术汤是清热与燥湿并用之方,以治湿温病的热重于湿型,症见白虎汤证兼见胸痞身重、苔黄腻而干者,亦可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烁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忧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于胃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6g,石膏50g,半夏9g,麦门冬20g,人参6g,炙甘草6g,粳米10g
【用法】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现代运用】[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加减】: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方解】: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道首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热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本方清凉质润,如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文献摘要】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邪热传营见有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等;热入血分则见出血,发斑,昏狂,谵语,舌绛起刺,脉数等。其组方常用水牛角、生地等清营凉血药物为主。其中由于入营邪热由气分传来,故应采用“清营透热”之法,于清营的药物中适当配入具有轻宣透达作用的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促进营分邪热透出气分而解。热入血分每多迫血妄行而导致出血、发斑,而且络伤血溢每易留瘀,热与血结亦可成瘀,故当采用“凉血散血”之法,于凉血解毒药中配入具有活血作用的丹皮、赤芍等以促其瘀血消散,并使止血而不留瘀。代表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30g(先煎),生地15g,玄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双花9g,连翘6g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现代运用】[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证属热入营分者。]
【加减】: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可与安宫牛黄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熄风止痉;若兼热痰,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清热涤痰;营热多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方解】:本方证乃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结合,故身热夜甚;营气通于心,热扰心营,故神烦少寐、时有谵语;邪热深入营分,则蒸腾营阴,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故本应口渴而反不渴;若邪热初入营分,气分热邪未尽,灼伤肺胃阴津,则必见身热口渴、苔黄燥;目喜开、闭不一,是为火热欲从外泄,阴阳不相既济所致;斑疹隐隐,乃热伤血络,血不循经,溢出脉外之征;舌绛而干,脉数,亦为热伤营阴之象。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治宜咸寒清营解毒为主,辅以透热养阴。故方用苦咸寒之犀角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热伤营阴,又以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可甘寒养阴保津,又可助君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咸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滋营阴,祛邪扶正兼顾。温邪初入营分,故用双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黄连苦寒,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可防热与血结。上述五味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愈。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该条自注中说“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附方】
清宫汤(《温病条辨》)
元参心9克,莲子心2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犀角(水牛角代替)30克,连心麦冬9克
【功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温病液伤,邪陷心包证。发热,神昏谵语。
“宫”乃心之宫城,即心包。本方证乃温热之邪陷入心营,逆传心包所致,故原书用药特点是犀角取尖,余皆用心意取同类相投,心能入心,即以清心包之热,补肾中之水,且以解毒辟秽。用于上证,可使心营热清,水火交融,热毒清解,心神得安。若与清营汤相较,则本方重在清心包之热,兼以养阴辟秽解毒;清营汤重在清营中之热,兼以透热转气,故所治各有不同。
【文献摘要】
《温病条辨》卷1:“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方中犀角、黄连,皆入心而清火。犀角有清灵之性,能解夫疫毒;黄连具苦降之质,可燥乎湿邪,二味为治温之正药。热犯心包,营阴受灼,故以生地、玄参滋肾水,麦冬养肺金,而以丹参领之入心,皆得遂其增液救焚之助。连翘、银花、竹叶心三味,皆能内彻于心,外通于表,辛凉清解,自可神安热退,邪自不留耳。”
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30g(先煎),生地15g,芍药12g,牡丹皮9g,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 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 热伤血络,班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 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血黑易解等。
【现代运用】[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加减】: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邪热与瘀血互结,可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同用;郁怒而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用治热迫血溢之出血证,可酌加白茅根、侧柏炭、小蓟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
【方解】:本方治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致躁扰昏狂;二则热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发生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部位之出血,离经之血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蓄血;三则血分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浓稠,运行涩滞,渐聚成瘀,故舌紫绛而干。此际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方中苦咸寒之犀角为君,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以助犀角清热凉血,又能止血;一以复已失之阴血。用苦微寒之赤芍辛苦微寒之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本方与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配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本方配伍赤芍、丹皮泻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附方】
神犀丹(《温热经纬》引叶天士方)
犀角(水牛角代)1800克,石菖蒲180克,真怀生地(绞汁)、银花各500克,金汁、连翘各300克,板蓝根270克,香鼓240克,元参210克,花粉,紫草各120克,各生晒研细,以犀角、地黄汁、金汁和捣为丸
【功用】清热开窍,凉血解毒。主治:温热暑疫,邪入营血证。高热昏譫,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绛等。
2.化斑汤(《温病条辨》)
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10克,元参10克,犀角(水牛角代)90克,白粳米9克
【功用】清气凉血。主治:气血两燔之发斑。
发热,或身热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
犀角地黄汤、神犀丹、化斑汤同具有清热凉血之功。不同点在于:犀角地黄汤用治温热病热毒深陷于血分的血分热盛证,故用大剂咸寒以凉血为主,并用清热、散瘀之品,以使热清血宁;神犀丹用治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证,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并用凉血、开窍,以使毒解神清;化斑汤用治气分热炽,而血热又起,气血两燔之证,故以清气生津药与凉血解毒药相配,两清气血,使邪热退则血自止,而斑可化,故名“化斑汤”。
【文献摘要】
《外台秘要》卷2录《小品方》:“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损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9g,黄芩、黄柏各6g,栀子9g。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焦实热;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疔疮肿毒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方解】:方中以大苦大寒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凉膈散
【组成】:大黄、朴硝、炙甘草,各600g,栀子、薄荷、黄芩各300g,连翘1250g,竹叶3g,蜜少许。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焦二焦火热者。]
【加减】:若热毒壅阻上焦,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大便不燥者,可去朴硝,加石膏、桔梗增强清热凉膈之功。
【方解】:方中连翘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故重用以为君。配黄芩以清胸膈郁热;栀子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以荡涤中焦燥热内结,共为臣药。薄荷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上焦之热,均为佐药。使以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普济消毒饮
【组成】:酒黄芩、酒黄连各15g,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各6g,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g,僵蚕、升麻各2g。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杦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邪毒为患者。]
【加减】:若大便常秘结者,可加酒大黄以泻热通便;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泻肝经湿热。
【方解】: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仙方活命饮
【组成】:白芷3g,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刺,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6g,金银花,陈皮各9g,酒水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锨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化脓性炎症,若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脓疱疮、疖肿、深部脓肿等属阳证、实证者。]
【加减】:红肿痛甚,热毒重者,可加公英、连翘、地丁、野菊花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便秘者,加大黄以泻热通便;血热盛者加丹皮以凉血;气虚加黄芪补气;不善喝酒可加酒水各半或清水煎服。此外,还可以根据疮疡肿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适当加入引经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本方药渣可捣烂外敷。
【方解】: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疗疮,前人称谓“疮疡圣药”,故重用为君。然单用清热解毒,则气滞血瘀难消,肿结不散,又以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疮疡初起,其邪多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更用辛散的白芷、防风相配,通滞而散其结,使热毒从外透解;气机 阻滞每可导致液聚成痰,故配用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可使脓未成即消;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溃坚,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消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