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六种咳嗽中医辨证

 珍命天女 2018-04-26
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症候,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为多。外界气候变化剧烈,常能直接影响肺气宣肃,造成咳嗽。小儿脏腑脆嫩,卫外不固,更易发生。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以3岁内小儿更为多见。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其他脏腑的病变,均能够影响肺的生理功能,而发生咳嗽。小儿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但小儿由于“肺常不足”而又寒暖不知自调的生理特点。因此,外邪入侵是小儿咳嗽的主要因素。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气及疫疠等外邪均可致病。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的生理特点,脾虚损致咳是小儿内伤咳嗽的主要因素。
辨证施治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津液输布不利,留滞肺络,凝而为痰,痰阻气道,故咳嗽频作,痰白稀薄。诸痒皆属于风,风邪内郁于肺,肺主声,故喉痒而咳声重浊。风寒外束,表邪不解,故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均属风寒外侵之象。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金沸草可顺气化痰,前胡、荆芥、细辛可祛风散寒,半夏、生姜温化寒痰,茯苓、大枣健脾,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寒邪重加炙麻黄,杏仁;痰多加橘红、紫菀、JII贝母、炒白术;鼻塞流涕重加辛夷、苍耳子;喉痒声重加蝉衣、射干;夹里热者,去细辛,加金银花、黄芩以解肺经内郁之热。若兼湿邪者,见咳嗽痰多,胸脘满闷,苔白腻,治应散寒宣肺,佐以燥湿祛痰,以杏苏散加减。
病案1
黄某,2岁3月,男。
【初诊】2009年11月5日以“咳嗽3天”之代诉。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咳嗽频繁(晨起重),无发热,纳差,舌苔薄白,脉浮紧。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未闻及湿鸣音。胸片报支气管炎征象。血常规报:WBC4.3×109/L,NEUT32%,LYM66.7%。
【治法】中医诊断为风寒咳嗽,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4g,前胡4g,荆芥4g,半夏3g,茯苓5g,炙麻黄2g,川贝4g,杏仁3g,橘红3g,紫苑3g,炒白术4g,甘草1g。2剂,水煎服,每剂煎150ml,频服,每日1剂。
【二诊】咳嗽减轻,食纳好转,晨起时有流清涕,鼻塞,大便稀黄,舌苔薄白,脉浮。上方去前胡,加炒扁豆3g、太子参6g。再进2剂而愈。
2.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不爽,痰黄黏稠,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浮数,指纹浮紫。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首犯咽喉。亦可直犯气道。使肺失清肃,气道不宣,见咳嗽不爽,鼻流浊涕,风热客肺,肺主皮毛,皮毛疏泄,见发热头痛,恶风汗出。风热之邪灼津炼液成痰,见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咽为肺之窍,肺热津伤,见口渴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浮数,指纹浮紫为风热之邪由卫表内犯气道之象。
【治法】疏风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方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以辛凉透表,疏散风热,杏仁、桔梗宣肺化痰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则肺清咳止。
【加减】发热较高,口渴甚者加生石膏、天花粉、黄芩;咽喉红肿痛甚者加牛蒡子、射干、玄参、大青叶;痰多者加天竺黄、瓜萎皮、胆南星、川I贝母;咳重者加百部、炙枇杷叶、炙桑白皮、前胡;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血热者加白茅根、丹皮。若兼湿邪,见胸闷汗多、咳嗽痰多、舌苔黄腻、脉濡数,上方加薏苡仁、茯苓、滑石、蔻仁、半夏、竹叶、厚朴。若夹暑邪,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方选六一散加竹叶、鲜藿香、鲜佩兰、前胡、香薷等。
病案2
张某,2岁8月,女。
2009年5月14日以“咳嗽2天”之代诉。咳嗽,痰多,咯痰不爽,痰黄黏稠,口渴咽痛,音哑,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汗出,纳差,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浮数。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未闻及湿鸣。胸片报支气管炎征象。血常规报:WBC12.4×109/I。,NEUT72.1%,LYM26.7%。
【治法】中医诊断为风热咳嗽。治宜疏风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桑叶6g,菊花5g,杏仁5g,连翘5g,薄荷3g,桔梗3g,芦根8g,全瓜蒌5g,川贝母4g,百部4g,炙枇杷叶4g,制大黄3g,茯苓5g,甘草2g。2剂,水煎服,每剂煎150ml,频服,每日1剂。
【二诊】咳嗽明显减轻,体温正常,咯痰利,咽痛减轻,仍音哑,无流浊涕,食纳好转,大便畅,舌尖红,苔薄黄,脉数。上方去制大黄、芦根加炙桑白皮5g、射干4g、玄参5g。再进2剂而愈。
3.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多,黏稠难咳,发热面赤,目赤唇红,口苦作渴,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黄腻舌红,脉象滑数,指纹紫滞。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阳盛之体外感风寒之邪入里化热,炼液成痰;亦可风热咳嗽热势高,痰热日盛转化成痰热咳嗽;亦可因肝热心火素蕴、炼液成痰,逆乘于肺;亦可由食积内热,火热上熏,炼液成痰而引发本证。气火上升,肺失清肃,见发热面赤、目赤唇红。心火亢盛,血热妄行,见口苦作渴,烦躁不宁,小便短赤。肺气不降见大便干燥。痰随肺气上逆见咳嗽痰多,黏稠难咳。苔黄腻舌红,脉象滑数,指纹紫滞为痰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宣清肺气。
【方药】清宁散加减。药用桑白皮、葶苈子、赤茯苓、车前子、炙甘草、生姜、大枣。桑白皮、葶苈子清肺降逆,化痰止咳;赤茯苓、车前子祛痰清热止咳,并引热下行,清抑心火;炙甘草、大枣调和诸药;生姜辛散降逆。则痰热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则咳逆自止。
【加减】表热未解者加银花、连翘等;表寒未解者加荆芥、麻黄、紫菀等;食积内热者加焦三仙、莱菔子等;痰多黄而黏者加贝母、天竺黄、胆南星、竹沥等;热盛者加黄芩、栀子、大青叶、大黄等。
病案3
陈某,3岁7月,男。
【初诊】2009年6月15日以“发热,咳嗽3天”之代诉。咳嗽痰多,黏稠难咳,发热面赤,口渴喜冷饮,纳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黄腻舌红,脉象滑数。体温38.8"C。咽充血,扁桃体I。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未闻及湿鸣音。胸片报支气管炎征象。血常规报:WBC9.4×109/L,NEUT28.1%,LYM60.7%。
【治法】中医诊断为痰热咳嗽。治宜清热化痰,宣清肺气。
【方药】桑白皮6g,葶苈子4g,赤茯苓6g,车前子4g,炙甘草2g,大枣4枚,川贝母5g,菊花5g,黄芩5g,大黄(后下)3g,黑栀子5g。2剂,水煎服,每剂煎200ml,频服,每日1剂。
【二诊】咳嗽减轻,喉中痰少,体温正常,咯痰利,食纳好转,大便畅,舌红,苔薄黄稍腻,脉滑数。上方去大黄、黑栀子,再进2剂而愈。
4.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疲困倦,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指纹紫滞而沉。
【证候分析】本证由外感湿邪,内犯于肺,形成上焦湿邪,湿邪固肺,聚湿成痰,形成痰湿;素体脾胃虚弱,痰湿从脾胃滋生,上渍于肺;肾阳虚水湿泛滥,水湿上犯于肺,亦可形成痰湿。痰湿壅于气道,气失宣展、宣肃失司而咳嗽不畅,胸满痞闷,咳嗽痰壅,色白而稀。湿邪碍脾,脾失运化,食欲不振,故纳食呆滞。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指纹紫滞而沉,为痰湿内停之征。
【治法】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减。药选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方中陈皮、半夏以利气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茯苓、炙甘草调脾运湿祛痰。诸药运用则脾能健运,痰湿渐化,而咳嗽可愈。
【加减】兼见呕吐者,加用竹茹、生姜;胸闷不适者加枳壳、苏梗、木香;夹食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咳重者加杏仁,紫菀、款冬、炙枇杷叶;湿胜者加薏苡仁,苍术、厚朴;郁而化热者加桑白皮、JlI贝母、天竺黄、黄芩、胆南星等清热化痰之品。
病案4
赵某,3岁10月,男。
【初诊】2009年9月12日以“咳嗽6天”之代诉。咳嗽痰多,色白而稀,纳呆,舌质淡红,舌苔厚腻稍黄,脉象滑。查体:体温36.8℃。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未闻及湿鸣音。胸片报支气管炎征象。血常规报:WBC8.3×109/L,NEUT58.7%,LYM38.5%。
【治法】中医诊断为痰湿咳嗽。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陈皮4g,半夏4g,茯苓8g,炙甘草2g,川贝母4g,黄芩4g,薏苡仁10g,炒白术6g,枳壳4g,杏仁4g,焦三仙各4g,厚朴4g,桑白皮6g,紫菀5g。3剂,水煎服,每剂煎150ml,频服,每日1剂。
【二诊】咳嗽减轻,痰减少,食纳好转,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滑。上方去黄芩、加白蔻仁(后下)4g,再进3剂而愈。
5.阴虚燥咳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午后潮热,或咳嗽痰中带血,舌质红,舌苔滑剥或无苔,脉象细数,指纹沉紫。
【证候分析】本证可因外感秋燥之邪引起,凉燥之邪多从皮毛而人,温燥之邪多从上受,先犯口鼻咽喉,迅速下传侵犯气道;亦可以因温热久后,津液被灼,则阴虚生燥。无论凉燥,还是温燥,或是温热久后阴伤,皆可耗伤肺阴,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而发生咳嗽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阴虚则生内热,故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热伤肺络则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舌质红,舌苔滑剥或无苔,脉象细数,指纹沉紫为肺阴受损,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润燥,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药选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白扁豆、甘草。方中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润燥、滋阴清热。桑叶辛润开宣肺气,既可以润燥,又可以宣肺止咳。扁豆下气和中,使方药补而不腻。甘草调和药性。
【加减】阴虚热甚者加元参、生地黄、知母、芦根养阴清热;骨蒸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炙鳖甲、青蒿、银柴胡、煅龙骨、煅牡蛎滋阴退热;咳甚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白及、清阿胶清肺止血;咳甚者加川贝母、炙枇杷叶、百部润肺止咳;大便燥结者加麻仁、肉苁蓉、当归以润肠通便。
病案5
韩某,6岁5月,男。
【初诊】2008年10月7日以“咳嗽半月”之代诉。干咳无痰、夜间为主,夜间汗多,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大便正常。查体:体温36.9。C。咽稍血,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未闻及湿鸣。胸片报支气管炎征象。血常规示:WBC6.2X109/L,NEUT55.9%,LYM39.9%。
【治法】中医诊断为阴虚燥咳。治以滋阴润燥,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6g,麦冬6g,玉竹6g,天花粉6g,桑叶6g。扁豆6g,甘草2g,地骨皮6g,芦根8g,JIl贝母6g,杏仁5g,太子参10g,五味子3g。3剂,水煎服,每剂煎250ml,频服,每日1剂。
【二诊】咳嗽减轻,夜间盗汗减少,无声嘶,口渴明显好转,仍诉咽干,无午后潮热,纳差,舌尖红,苔薄白,脉象细。上方去芦根、玉竹再进三剂而愈。
6.肺虚久咳
【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语音低微,喜暖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象细无力,指纹色淡红而沉。
【证候分析】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所主,咳而无力。肺气虚于内,则卫气虚而表卫不固,则体虚多汗。肺气虚损,气不足息,则气短懒言。肺虚本脏色上浮于面,则面色发白,气虚不荣于面则色白。气虚则寒,故喜暖而畏寒。肺虚及脾,则水湿不能运化,故痰白清稀。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象细无力,指纹色淡红而沉,属肺脾气虚之象。
【治法】补肺益气,化痰止咳。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黄芪、防风、白术。方中黄芪补益脾肺之气,并固表,大补卫气,起到补气固表止汗的作用;防风肃散外邪,防止黄芪固表敛邪;白术健脾燥湿益气,健脾则水湿得以运化,起到祛痰的作用,同时健脾还可以起到培土生金,补益肺气的作用。
【加减】常加紫菀、陈皮、半夏以化痰止咳;咳频者加五味子以敛肺气;畏寒肢冷者加干姜、附子;脾虚甚者加茯苓、太子参、党参健脾益气以化痰;纳差便溏者加砂仁、诃子;神怯气弱者加煅牡蛎、金樱子、益智仁等药物。
病案.6
刘某,4岁8月,男。
【初诊】2009年11月8日以“咳嗽1月余”之代诉。咳而无力,痰白清稀,气短懒言,喜暖畏寒,多汗,纳差,大便可,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象细无力。查体:体温36.2。C。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未闻及湿鸣音。胸片报支气管炎征象。血常规报:WBC3.1×109/i。,NEUT30.1%,LYM67.8%。
【治法】中医诊断为肺虚久咳。治宜补肺益气,化痰止咳。
【方药】黄芪10g,防风6g,白术6g,太子参8g,茯苓8g,陈皮4g,紫菀4g,五味子4g。4剂,水煎服,每剂煎200ml,频服,每日1剂。
【二诊】咳嗽减轻,精神食纳好转,出汗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上方加款冬花3g,半夏3g,枳壳3g。再进4剂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