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中考作文热点预测——【成长】

 心静如水vqolwc 2018-04-26



成长

专题策划 / 麓山妙笔  李卓

本章作者 / 麓山妙笔  唐诗吟 刘洁琼 罗为 

在近十年的中考作文里,“成长”一直是活跃度非常高的词汇。历届中考真题中,曾反复出现。如2010年福州中考作文题《在尝试中成长》;2010年杭州的《成长路上无捷径》;2010年武汉的材料作文提炼出的主题:成长路上需要什么以及2012年随州以《成长中的记忆》为题完成一篇文章,2013年连云港,宜宾双双命题《成长的力量》;2014年岳阳《一路书香一路______》;2016年杭州《成长与独立》;2016年黑龙江《尝试与成长》,2016年安顺《成长路上的阳光》等等,我们都会发现,成长几乎是中考作文中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围绕这一关键字命题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不同的命题形式,以完全不重复的面孔出现在考生面前。但考察的无外乎是考生们对于“成长”这一词汇的理解。扣住中考命题原则中的“关注生活”一项。引导学生关注成长,关注生活乃至关注社会,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下面笔者就针对2017年中考作文热点“成长做出一些分析,给考生们一些建议。




 审题 

唐老师说:

趋势

的确,相比前几年,近两年的中考作文我们会发现有个趋势。创新、引人深思的现象级语文或将语文教育导向进入了一个新的,不同于过去的阶段使得作文也随之变化。会更加重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一些曾经常考的题目很可能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格局不够甚至有束缚考生思维之嫌。但“成长”这一关键词却很灵活,它不仅贴近考生生活,符合学生们正在经历并且有较多感悟的这一阶段,让学生可以写身边的一个人,一件小事,一句话语,一种心情而且除此之外,取材范围非常广,能够引导考生反思自我,抒发成长中的梦想,与外界的矛盾,烦恼,追求,叛逆,亲情,友情……将命题格局放大的同时可以避免雷同。

 热点

最近很火的一档节目《朗读者》中,有不少故事都催人泪下,其中,通过朗读者的讲述,我们也能看到“成长”这一关键词的身影。倪萍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为什么放弃舞台十年之久,在最艰难的岁月,两个月大的儿子患上严重的眼疾,她的生活、工作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整个人的精神饱受摧残的时候,在深夜,她第一次点燃一根烟的时候,姥姥对她说了几句话,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姥姥说:孩子,记着,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姥姥还说:天黑了就是遇上挡不住的难事了,你得认命,认命不是撂下而是咬着牙挺着,别在夜里耗着,把神都耗光了。这两句话,如今的倪萍回忆起来,仍然热泪盈眶。在她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儿子的病无疑是一种历练与巨大的考验,而姥姥的话,让她更坚强地站着。十年求医,治好了儿子的病,于她而言,成长正是姥姥的一句话中包含的道理。是敢于面对生活的考验和突如其来的困难。李亚鹏对先天有残缺的女儿李嫣的成长同样做出讲述,那种成长是一种陪伴,鼓励和勇气的结合。

今年还有一些曾引发社会热议的事件,同样令人思考“成长”二字。一则深圳市中学女生骑车逆行撞伤奔驰汽车,被要求赔偿后恐惧大哭的新闻曾经被人很多人拿出来讨论,甚至已经被一些学校的考试拿来作为写作材料要求针对该事件自拟题目完成作文。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不忍心,但这类现象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发生,于事情本身而言,女学生应该负责。也可以提炼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需要学会的品质,承担责任等等。同时,校园暴力等与学生成长关系密切的话题也屡见不鲜。在成长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叛逆心理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成长”一词不仅局限于个人还有广泛的社会背景。

因此,结合命题趋势与社会热点,对我们整体地把握“成长”一词,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刘老师说:

例:永远别害怕新的______

 这道题属于半命题作文,这种命题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自由填写。写好这种作文题的关键是审清文题,补好题目。审题的第一步是找准关键词。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新的”,不是曾经有过的,而是自己未曾尝试,未曾遇到过的,我们永远别害怕他。那另我们害怕的究竟是什么呢?关于成长主题,我们可以填写挑战、荆棘、成长、改变都可以。

罗老师说:

成长是一个过程,成长是一种变化,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从有错到认错,从没感受到感受深刻,成长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是一场苦旅是一碗时间熬成的粥,要在经历了每一件事以后有所获得与失去;


 立意 

唐老师说:

会怎样考“成长”?

成长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是一个人摆脱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这种成长可以是外界因素推动的痛苦蜕变,也可以是内心的一种自我实现,对外界事物有更好的认识、接纳。

在命题时,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更多的是考察大家对“成长”二字的内涵的理解,对生活的关注。成长可以是怎样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怎样的事?你从事情之中做出了怎样的反思,学会了怎样的道理?我们不妨结合历年中考中与成长相关的文题,梳理一些与之相关密切的词语:“尝试”、“改变”、“超越”、“挫折”、“承担”、“独立”。这些词,其实就是成长的主要特点。全命题作文就不用说了,近几年,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形式比较多,从某种程度上,为考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与此同时,选择恰当的词填上也需要更加慎重。

如何应对“成长”类的文章?

误区:当真的拿到了成长类的文章,很多同学会把成长想得很“严重”,仿佛写成长就得写得很“隆重”,轰轰烈烈的转变才是成长,或者写成长就离不开痛苦,诚然,成长过程中难免有一些挫折、磨难,有时它会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但更好的理解是当我们真正成长后,我们才能学会如何更好的面对考验,处理痛苦。而成长也可以是学会了换位思考,更加自信,学会付出与爱,懂得包容……

当遇到这类文章,不要急于空洞地谈成长。我们需要把握的一点是,成长一定是要通过事件去体现,因此要有具体的事情,把事写好很重要。如《成长中的记忆》,《成长路上的阳光》记忆,这些看似缥缈的词的背后,这类题目实际仍然是要我们写事。而当事例较多的情况下,选材优先考虑结合自身经历。

比较推荐大家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写。所谓“幽微之中而见广大。”把握重要时刻,某件事或某人的某句话,启发“我”做出改变,即文章转变的点,但这个点一定要选择得有分量,有“言在此而义在彼”的作用,后点面结合。因此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关注一些细节,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那个“点”。

另外,“成长”类的文章整体的落脚点应该是向上的,正能量的。即使成长过程中不易,充满坎坷但也有平坦,这种平坦可能是亲友的帮助;即使成长是单调的,但也是多彩的,因为除了学习还有许多我们可以做的事。因此,文章要注意升华,你的价值观取向必须是积极正面的,否则很难得分。

刘老师说:

精选开头,结尾点题

开头是文章的脸面,结尾是文章的压台戏。开头要精雕细刻,要出彩。比如,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巧述故事,引人入胜或巧用题记,揭示主旨,或巧用诗文显诗意。

 写好结尾和过渡段。结尾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或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虚笔拓展,扩大容量;或精辟议论,深化主旨。

:永远别害怕新的挫折

开头:巴尔扎克曾说“挫折与不幸,是天才的垫脚石,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万丈深渊”能在挫折中挺过的人,他会感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舒畅,他会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充盈。当我们在赞叹那些胜挫者的同时,也要不惧前方的荆棘满路,要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我们勇于踏出我们坚实的一步,才能看到前面的康庄大道。

结尾:当你面对困难时,你要想想那出生卑微的苔,它那种,苔花如米小,也做牡丹开的精神,正因为它不曾放弃,所以它拥有属于它的绿。你行的,别质疑自己,向前看,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巧妙构篇

结构可说是文章的骨架,没有骨架,血肉无所附丽,文不成章。写记叙文应该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记叙文不能没有描写。构篇方式有多种:一波三折、明暗结构、散文结构等。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就应该有纵横捭阖,很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还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也可以是一个超常的搭配。

 换个角度写作

面对同一个话题,很多同学的选材立意往往会雷同,其实我们可以运用视角转换的方法,让文章的构思出新、出彩。视角转换,就是不“直面”话题,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切入来写,且需抓住特征。

我不是人,我可以是动物,鹰因为不害怕新的失败,才有了展翅翱翔的本领。

我不是人,我可以是植物,草因为不害怕新的失败,才有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

我不是人,我可以是风雨雷电,我可以是阳光、雨露……

罗老师说:

成长的结果

“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它既是一段过程,也是最终的目的地。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落下来,那些曾经经历过的磨难成了一条条清晰的纹理,印记在我们心头怎么也抹不掉。生活一天天的过去了,直到有一天,我愕然的发现:那个被遗忘的我,居然成熟了!

例子:就像初春的街边那棵树,别的树的叶子都已经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反面立意

成长是积累不是操之过急,揠苗助长反而会过犹不及。成长也要注重姿态,不能为了表面的成长而成长,成长是真正内心的强大而不是故作姿态(以为快就是成长)。这样的成长会有什么代价等等;

肯定立意

期待成长,憧憬成长后的美好愿景等;

否定立意

不想长大,成长的烦恼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