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荒唐的晚清选官制度

 杏坛归客 2018-04-26

清朝时,若举人没中进士,可以参加每六年举行一次的大挑。陕西人阎敬铭在中举后,恰好是三科不中,可以参与大挑。可多年会试“春闱困顿”使他心情沮丧,也只好退一步想:读了多年书,虽不能春风得意,但在官场好歹有个立足之地,可以不再依靠家中资助。

即使一再降低心理预期,阎敬铭也败在“大挑”环节。这都得怨大挑时,那看人下菜碟的奇葩制度。大挑的仪式极简单,并不作文写字,只是设一公案,摆上应选举人的名簿,主持大挑的王爷入座后,即唱名传举人谒见,十个人一排齐跪下,只凭王爷大臣一看,他认准谁是一等便是一等,毫无凭据,可以说是全凭运气。 

王爷大臣挑人,并非完全靠心情,还是有一套评价体系的。届期吏部堂官(尚书侍郎)先对大挑举人过堂查验,然后再请旨派王爷大臣面试挑选,条件重在形貌与应对。相传有个“八字标准”: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同”即面方体正,“田”即举止端凝,“贯”即身材颀长,“日”即骨骼精干,此四者为合格。“气”乃体貌歪斜,“甲”乃头大身小,“由”乃头小身胖,“申”乃两头小而中间粗,此四者不合格。凡符合前四种体貌者再审查其应对,要求言语详明,熟悉吏治,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看体貌而不察应对。

完全依靠颜值竞争的举人们,十人中取五人,一等的两人,二等的三人。一等的,会放为知县的县令,二等的做学官。阎敬铭春闱受阻,不得已,只能参加大挑。使他没想到,自己却因“体貌不扬”吃大亏:“体小头大”的“甲”字形,况且前额很宽,而两眼却一高一低,一大一小,看上去活脱一个乡巴佬,只能被看做“八仙”的后四种。

挑选时刻就要到了,年轻的举人们刚刚跪下,等待自己的命运如何选择。这时一位负责挑选的亲王,突然走出来,拉长了嗓门喊了一声:“阎敬铭,起来。出去!”

阎敬铭冷不丁听到这么一句,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想到头一个喊了自己的名字。就只这么一句话,他被淘汰了,命运也随时转向。他懊恼地走出王府,也无心再逗留北京。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乡朝邑。

很长一段时间里,阎敬铭沉默不语,苦读精研,立志一搏。路德老师勉励他说:“你熟读经史.当知道‘百折不挠’之谓。”路德老师的安慰、指导和鼓励,给他长了志气。这次落选让阎敬铭深受打击,决心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才华,于是继续埋头苦读,终于在1845年考中进士,继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

  卢昱 新锐大众人物

编辑 刘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