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 | “共和国的争气机”奉献近40年后退役——正式停运纪实!

 dongchang 2018-04-26


“共和国的争气机”

——国内首台自主研发制造300兆瓦

亚临界燃煤机组退役纪实


#1机

简介

向下滑动查看内容

“平顶山下,白龟湖畔,屹立着骄傲的姚电。三千职工斗志昂扬,百万大厂重任在肩……”


一曲《姚电精神之歌》,唱出姚电公司的磅礴历史。


而就在这里,姚孟1号机组傲然屹立,仿若一位老人面对时光的流逝,静谧而沉稳,见证着姚电公司的建设、成长与发展……


1970年11月11日,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300MW亚临界燃煤机组——姚孟1号机组在平顶山姚孟电厂正式动工兴建。


1975年9月25日,这台“共和国的争气机”正式投产,实现了中国火电大机组“零”的突破,成为中国电力工业步入新历史阶段的里程碑,并作为摇篮为后续电力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孕育了无限可能。从此,中国告别了以高能耗、低效率、小容量为主力机群的旧时代。


2014年6月23日,这台“共和国的争气机”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近40年后正式停运。


2018年1月18日,国家能源局到河南省进行项目抽查验收,标志着姚电公司1号机组正式退役……




姚电TV接下来为您播放的是


【投产】历史的见证



1975年9月25日,姚孟1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平顶山姚孟电厂厂区内挤满了等待的人们,亲眼见证了国产第一台300兆瓦级燃煤汽轮发电机组的问世。

为先进献礼

王崇山,1970年被分配到姚孟电厂,作为生产准备部技术人员,也挤在攒动的人群中,作为姚孟1号机组的亲历者,他的心情比其他人格外激动和兴奋,其间的辛酸和困难也只有像他一样切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如今年近九旬的老人回忆起这一幕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庆祝胜利

在1号机组攻坚战役中,姚孟人创造了诸多的火电工程技术纪录,双炉膛、直流炉、四缸四排汽、发电机定子转子“双水内冷”等特点让国人为之骄傲。


1号机组的建成投产更是在电力供应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为电网供电做出巨大的贡献,向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温暖,缓解了华中电网电力资源贫乏的形势,为工业、农业以及居民生活用电和地区经济发展均立下了汗马功劳。

创业者的风采

然而历史向来曲折,发展的道路也非一帆风顺。


克服了建设的艰辛,姚孟1号机组的正常稳定运行更是凝聚了无数奋斗者的心血与期待。


他们在技术空白的黑暗中摸索前行,赤手空拳,但却轰轰烈烈,信心十足。



姚电TV接下来为您播放的是


【历程】奋斗者的夜以继日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作为上海三大动力厂自行设计制造的国产第一台300MW燃煤机组,姚孟1号机组诞生于国外电力技术封锁的艰难时期,技术研发和使用多为国内“第一次”,在我国机械制造业和电力事业发展史上都起到节点式作用,为后续电力事业发展和国家技术进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而在国内首次技术尝试的光环下,伴随的则是荆棘丛生的道路:1号机组的“先天不足”需要面对诸多技术攻关。

屏气凝神

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大型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经验,整个建设过程均存在不少问题,机组运行后更将缺陷暴露。


投运的喜悦还未褪去,礼拜炉、汽轮机膨胀不畅、发电机漏水等棘手问题便接踵而至,成了众人的心头刺。


没有借鉴案例,缺少技术指导,为了真正意义上征服“国产首台”这匹烈马,保证机组正常平稳运行,两眼一抹黑的姚电人,只能攒起拳头、梗着脖子硬拼。

抓纲治国胜利完成4.15修复发电祝捷庆功大会。

锦旗献英雄

抓纲治国胜利完成4.15修复发电祝捷庆功大会。

发电机“双水内冷”技术当时在国内非常新鲜,体积小,效率高,但问题也很突出:技术和设备质量要求高,发电机一旦进水非常麻烦。


1号机投运十几天后,便出现了问题:发电机进水管泄露,造成汽轮机全部磁化,需要退磁。


“那是第一次听说'退磁’这个词,全国都还是第一次。”袁守礼现在提起退磁,仍是新鲜劲不减。

姚电人刻苦钻研,不断解决生产难题。

齐心协力

全神贯注

励精图治

随后,姚孟电厂的奋斗者们凭借智慧、经验和力量,孜孜不倦在机组技术研究、革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在1号机组8次完善化改造大修中对发电机逐步进行升级完善:

1977年,更换发电机转子和定子;

1978年,将发电机复合管全部更换成装配式复合管;

1980年更换发电机定子、转子的引出水管;

1988年,采用外壳加重3.4吨降低发电机外壳震动;

1990年,将发电机转子复合管更换为不锈钢编织带型引水管。

至此发电机能满负荷运行。

技术切磋

由于当时国内无大型机组继电保护设计制造经验,投入运行的保护装置存在灵敏度低、可靠性不高等缺陷。


为了保证双水内冷发电机的安全,姚孟电厂继电保护班成为身先士卒的开拓者,经过长期调研,借鉴国外经验,以及没日没夜的奋战,最终由许昌继电器生产,姚孟人自行画图施工的整流型大机组保护成功投入运行。

工作中的劳动模范

“礼拜炉”,作为1号机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代表产物,其技术攻关和困难突破更是凝聚了奋斗者的智慧和力量。


1号机投产后,因锅炉四管泄露,导致频繁停炉,在当时被戏称为“礼拜炉”,成为众人心头一樽大石。


一个电厂连着千家万户。姚孟电厂3000职工最怕听见的,是紧急事故停机排汽的巨大吼啸。


因为那意味着将有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的城乡建设和群众生活顿时陷入瘫痪,沉入黑暗。

王崇山,1970年被分配到姚孟电厂,姚孟人的“王老模”

回忆

内容

向下滑动查看内容

当时的想法是,能延长运行一小时就能多发30万度电,延长一天那就更多了,就是想方设法多延长运行时间。


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当时也只能冒着高温,穿着棉衣,到炉内进行焊口的加固,用尽各种办法解决漏点问题。


厂里经常对我们机炉电这几个专业进行教育,教育职工要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颗煤。


身为电厂职工,我们深知,一家停产,万家停电,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所以我就带着责任感对我管辖的范围进行巡回检查,查出来的问题,处理得越快越好。


我感到很值得,虽然辛苦一点,但我们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我们的心里也非常高兴。


“一家停电,万家停产。不能因为自己而影响安全发电。”


“对个人、对设备要节约一滴煤、一滴水。”


“能延长1小时,就是30万度电。一天就是720万度电!”


王崇山,干了一辈子的老锅炉,从容朴实的话语中,坚定不减当年。


锅炉发生泄露时,炉内的漏点只能停炉处理,炉外则可在规程规定范围内进行带压捻漏。高压高温环境下,漏点会逐步扩大,越早发现越易堵漏。

姚孟人的王老模

王崇山——永不卸鞍的老黄牛

王崇山凭借多年经验,自行摸索出一套独门捻缝秘诀:高温下金属疲软会出现一定的形变,他就在确保漏点管壁厚度在安全范围内、措施严密到位的情况下,拿着小锤子一点一点轻轻地砸,使漏点附近的金属发生形变,从而挤住砂眼。


王崇山高压捻漏上百次以来,大部分都达到了预定效果,多次避免了停炉事故。


而遇到停炉检修,为了尽快查找处理炉内漏点,锅炉检修人员就冒着高温进入炉膛,为了减少热传递,还要穿上棉衣,所以检修人员进一次炉膛常常是汗流浃背,衣服都黏在身上。炉膛内积灰掉落时更是炉灰弥漫,出了炉膛满身都是灰浆,却从没有人叫苦喊累。


但姚电人意识到,1号机组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吃苦、敢打拼的人,更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它走得更快,爬得更高,望得更远。

业务培训

当时的职工中有些文化程度较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实际操作经验更是匮乏。


为了尽快提高人员技能水平,姚孟电厂加大职工培训,开展文化补课、成人学历教育以及各类专项技术培训。


同时加紧技术突破,发动职工钻研科学技术,广泛采用各种技术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从根本上解决难题。


除重新调整水动力和认真调整燃烧工况外,对水冷壁进口联箱管子引出方向、管道布局方向进行调整,切除膜式水冷壁屏间不锈钢片等,通过系列改进基本消除水冷壁横裂问题。

先进表彰

1984年,“姚孟1号锅炉水冷壁管裂纹泄露的研究”科技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电力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此外,“解决国产30万千瓦级组气缸膨胀不畅技术措施”科技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电力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10天......20天......100天......咦,这锅炉已经安全运行100天了啊?全厂那个开心啊。”回想起首次安全运行一百天,王崇山,年近九旬的老人笑的像个孩子。


1978年10月16日,1号机组首创安全运行100天。投产后3余年,至1979年机组基本正常运行。


从枕戈待旦,到习以为常,1号机组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聚的是艰辛付出,比的是昂扬斗志,拼的是姚电精神。

运行人员合影

1981年运行监盘

一号机控制台

由于设计制造水平有限,1号机组系统管道复杂繁多,曾被戏称为“鸡肠子”管路,加之当时的机组自动化程度差,机组运行监视和操作都需要运行人员投入大量人力和心血进行。


夏天机房高温难耐,冬天炉子寒风凛冽,都不敌运行人员雷打不动的坚持。

马付国,姚电公司发电运行部1、2号机汽机专工

回忆

内容

向下滑动查看内容

姚孟1号机组可以说是我的启蒙机组。


因为早期设计制造水平都很有限,所以1号机组系统管道非常复杂而繁多,我们当时都叫它“鸡肠子”管路。


回想1991年那次改造,还是比较彻底的一次改造,我们运行人员也参加了改造。


改造后把像鸡肠子一样的管道给捋顺了,把不合理的系统给修正了。原来巡检一趟需要2个小时,现在40分钟就可以回到集控室,原来集控室需要3个人值班的,现在精简到1个人就可以,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了。


国家的进步可谓是日新月异。曾经需要五六千人用5年的时间才能建成1台机组,3年多的时间才基本正常运行;现在18个月就能建成一台机组,并快速投产创造稳定的效益。


如今的DCS集中控制系统更是取代曾经的立盘操作模式,以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为集控运行人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且更为安全可靠。

许乃同,平顶山市第6届人大常委副主任,姚孟电厂副总工程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热能动力专家。

许乃同在现场解决技术难题

奋斗者之歌的唱响需要众人的呐喊。姚孟1号机组从来不是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战斗,是姚孟电厂,乃至全国人民的战斗,一场必胜的战斗。


从姚孟1号机中走出了无数奋斗者之光,还有无数默默发光发热的人们,是他们拧成一股麻绳,成为姚孟发电公司的魂魄,为光明燃起熊熊火炬,吹响胜利的号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