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日本盆景大多以等腰三角形为基调的矮壮树造型为主体,整体树冠及局部托冠,变化不大。给人们的印象,工整,华丽,树相健美,结构严紧。但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没有节奏感,当然,与他的民族流派有关(见图照1C—1D及分析图解)。
图照1C 分析图
图照1D 树种:黑松 作者:日本 木村正彦
分析:上图1C为有代表性日本林型盆栽作品,1D为有代表性日本独头独干类型盆栽作品,共同的基调是三角形构图,树面扇形,变化不大。讲究壮重、华丽、结构严紧,矮化(不超过1米,理想高度83公分,图照1D刻意改作为83公分),形象表达为主,象征性的植物自然生态构图(圣诞树型式),写实较强。按岭南盆景艺术的观点分析,未能体现出内涵中的意境神韵所在的形象思维的节奏感表达。那里有树气、树势可言?当然,与它的民族流派有关。 岭南盆景树冠的变化丰富多彩,基本上不讲究树冠的形状。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基定的树冠形状格式造型标准,任其发挥,富有节奏感为追求目标。 1、单向风吹动感的节奏感变化:风吹产生动感,首当其中是树冠,因树冠占盆景的总体面积最大,所以面积越大受力越强,树冠形状变化就越大。由于树冠骨架结构质量不同,致使随风力产生动感的节奏变化各有所异,感受有别(见图照2A及分拆图)。
分析:出于单侧风向,在牢固树冠骨架支撑下,其节奏在平衡线内程跳动状态,强者飞跃,弱者回旋低落在树干枝托中央,有明显的避风感觉,与强劲的“力度”形成反差,感染力是来自枝托强、弱、长、短的节奏感,飓风使人心跳,惊险恐惧感。树冠本身正在“战台风”。笔者认为“回眸”的命题,意境不够深,未能反响出动感的更深层面。 2、跌枝下垂的节奏感变化:岭南盆景艺术造型,常用跌枝手法,利用单枝托或多枝托跌下形成“力度”的树冠整体构图,制作者的意境神韵趋向,是依靠节奏的变化来表达(见图照2B及分析图)。
图照2B树种:三角梅命题:《礼贤下士》 图照2B分析图 分析:岭南地区热带台风多,经常受自然环境的风雨雷电影响,植物为了生存,练就一身好骨架。枝托断裂跌下再向上生长,而此反复多次,形成粗壮的蓄枝,下垂跌宕起伏的节奏,致使观赏者感觉到树冠枝托,有强弱粗壮长短之分,表达“力度”有轻重大小,急速回旋跌宕的节奏感,其“功力”建立在蓄枝的基础上。 3、下垂荡漾的节奏感变化:笔者在本刊08年第1期《岭南盆景艺术的“柳格”造型》,只述造型。其实,柳格树冠构图造型,离不开“下垂”、“飘逸”、“荡漾”这些有代表性的动感节奏术语。它的树冠构图如何变化,也离不开节奏感的合理应用(见图照2C及分析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