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天然老师主题分享《怎样树立孩子内在的成长心愿》- 迎新春深圳交流会系列资料之十

 Richard_X 2018-04-26

本系列为英语突破班2017迎新春深圳交流会系列节目的详细资料。资料收集工作主要由龙水英完成,视频制作主要由陈维忠完成。


本篇是由会议嘉宾,16岁的来自清一书院的孙天然老师,给大家进行的主题分享,分享主题是《怎样树立孩子内在的成长心愿》。


一、现场视频



二、分享内容文字稿

《怎样树立孩子内在的成长心愿?》


大家好,我是清一书院的学生孙天然,今年16岁。


刚才听了秦玉尧同学的演讲,说到“家长对孩子实施外在规则和压迫,无法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成长心愿”。那么现在,可能在座各位家长们,都会很想知道一个问题:既然如此,那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激发起孩子内在的成长心愿呢?


那么接下来,我便会谈一谈我对这一点的想法,希望能对各位家长们解决这一个教育难题,有所帮助。

想要建立孩子的成长心愿,首先可以观察这个社会上成长愿心非常强的精英,比如互联网第一人,马云;作家李笑来;世界超级球星迈克尔乔丹等人。我发现,他们之所以与大多数人选择平庸的道路相反,选择卓越之路,主要是因为以下两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对平庸的认识不同。

首先说那些选择平庸、放纵心里的贪婪和懒惰的人,他们之所以选择平庸,全都是因为他们认为,“平庸和放纵”是自由的选择。


当别人精进的阅读、思考时,他们就可以随便刷刷朋友圈,或者出去唱卡拉OK;当别人承担家庭和子女的责任时,他就可以撂挑子不管,半夜和朋友去酒吧喝得烂醉如泥;当别人认真反思自己的缺点,绞尽脑汁想改进方法的时候,他们只要对自己的现状保持满足就好了……所以,他们觉得,平庸这么轻松,何必苦苦追求什么卓越的人生呢?


而精英则与众不同,在于他们比普通大众,会多往后想一步。他们可能也很想要放纵自己。但同时,他们也会认真想,放纵自己,走平庸的路,会带来什么结果?这些结果,我是不是愿意接受呢?


比如,他会思考,如果在别人学习的同时,我选择聊QQ,娱乐一把,我是不是会比他少一点心得和想法?他会不会因为这点心得,更加精进,在思想境界上把我落得更远?那么将来竞争一次稀有的机会和资源时,我会不会就因为当初那一点落后,彻底丧失竞争胜利的希望?而错过这次机会,我的人生还能有再一次的机会吗?……


精英们经过这番慎重思考,衡量了平庸和卓越的利弊以后,这时候就算平庸的外皮再吸引人,他们也没有追随的兴致了。他们也肯定更愿意舍弃普通人舍不得放下的吃喝玩乐,付出翻倍的努力,来达成自己期望的人生结果。就像中国畅销书作家汤木,写下的那句话:“我之所以这么努力,是不想在华年老去之后鄙视自己。”

作为家长,如果能引导孩子学会这种“长远”“为后果负责”的思维模式,孩子知道了不愿成长、懒惰的后果,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成长心愿。


那么,具体该怎么建立孩子这种思维模式呢?

首先第一步,是让孩子了解放纵心中的贪婪和懒惰,走上社会后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比如,在学堂,老师们就会穿插在每堂课中,跟我们讲清楚这个社会上有哪些陷阱。这学期开学,山长就给我们剖析了华尔街的金融业骗局,投资人员是怎样利用我们心里对金钱的贪婪,来合法诈骗我们的钱财的。


知道这点后,哪个孩子还愿意放纵内心的贪婪,未来把全部的家当,交到别人手上全部亏空呢?


除了陷阱,山长还会经常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网络智能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透明化。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所作的每一件事,在以前可能早就被人忘记。但今天,互联网的大数据会记住这些,人们想要了解你,公司想要决定录不录用你,只要通过网络就能迅速知道你做过的绝大多数事情,从而做出判断。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必须承担后果时,他自然就会慎重的选择,在结果上对他更有利的行为,也就不会再贪图一时的放纵自我了。


那么其次,对于孩子来说,光是讲道理,还远远不够。必须让他从生活中,就能处处感受到,他每做出一个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结果,他才能真正把道理听到心里去。


在学堂,采用的方式就是筛选机制。一个班级中,表现好的学生,可以经过投票,进入至上小组,得到更多老师辅导的机会;而放纵自己,甘于堕落的学生,就只能留在冲刺小组,失去很多学习资源和机会。以此来激励学生对成长的心愿。


对于家长而言,也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个合理的约定。比如这一周的总结要更详细、认真的写,这个学期的目标是进入班级的至上小组,这一年要改掉娇气的问题等。同时,还要提前说明如果因为偷懒、懈怠,达不成目标,要接受什么样的惩罚。比如,上周就可以和孩子约定好,这周的状态他要有所进步,如果本周结束后,老师对孩子的反馈依然是状态没有改变,那么下一周跟孩子通话时就要说明:不愿改变,说明你不是真的想成长,那么下一周你也就没有上课的必要了。只有后果的逻辑足够清晰,孩子就会心服口服的接受。但如果只有一条硬生生的规则,孩子连为什么受结果的原因都不清楚,就肯定会像秦玉尧同学的演讲中提到的那样,受到压抑。


当孩子旷课一周,看到其他同学都有很多进步,能上很多有意思的课,而自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后退时,他多多少少都会心里痒痒,暗暗发心下一周要更努力,说不定状态就会有个逆袭。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种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残酷了呢?其实,这种承担结果的教育方式,才是和社会真实情况相同的模式,是孩子本来就应该适应的模式。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学习机会、工作岗位等,难道不都是要靠比别人更强的实力才能取得的吗?否则就只能被淘汰下岗。


如果孩子没有从小了解真实社会的竞争模式,只是一味的活在家长为孩子专门制造出来的、不用承担任何后果的“童话世界”里,孩子不仅小时候会变得对周围环境缺乏敬畏之心,行事无法无天、自以为是。成人了,走上社会以后,因为从没受到过一点打击,所以有半点小挫折,内心就会崩溃,只能哭着回家找妈妈,赖在家里当啃老族了。


相信各位家长们,肯定都不希望因小失大,为了孩子小时候的一点幻想,就让孩子的将来,遭遇突如其来的挑战,甚至击垮孩子的一生。所以,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家长都需要放下那颗宠溺之心,给孩子每一次承担结果的机会。当孩子发现,他人生的一切结果,只能由他自己去承担时,才会建立起“要好好经营人生”的心愿,获得成长。

选择放纵自我,从后期的结果上讲,肯定是吃亏的。但前期的过程,难道就和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是很自由和享受的吗?平庸和卓越,难道真的只是先甜后苦和先苦后甜的区别吗?其实,很多人,包括孩子,可能都知道放纵自己有哪些后果,但就因为他们以为,平庸的过程是美好的,于是就控制不住自己,不由自主的往平庸道路上走。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从过程的角度,讲一讲精英与庸人的第二大不同的观念。

平庸的过程真的很美好吗?可能在座的大多数家长,都有类似的体验:在痛快的吃喝玩乐之后,等宴席散了、人走光了,留在心里的往往只有一股很强的空虚感。这就说明,吃喝玩乐,只不过是一时刺激了我们肉体上的感官感受,但我们真正的心,是不喜欢那种生活的。


但一般人则会选择忽视这种感受,或默认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没有继续刺激的玩、继续大吃大喝,所以下一次,他只会用更刺激、更糜烂的方式,来麻痹内心。但结果,只能是让心中那种空虚感,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对自己强烈的匮乏感,和对人生的迷失和绝望。


只有少数人,才会理解这种感受,思考吃喝玩乐是不是真的能给他带来快乐。他也会尝试精进专一的提升自我,观察放纵和严格要求自我的差异。在座的各位,可能都还有另一种感受,就是在专注的投入到学习中之后,内心会感到很喜悦的充实感、或成就感。


精英们也发现了这点,他们就会思考这两者差距的原因。其实,有这种差别,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本性上都是希望能取得成就的,希望能成为更有能耐更成熟的人。所以,如果只是做动物都会的吃喝玩乐的事情,内心肯定会感到窝囊和无聊;而一旦靠着自己的决心,去做了普通人都不愿意或不会的事情,内心感受到自己获得了成长,就会很高兴。


因为精英们想通了这点,所以才不会认为平庸的过程是甜的。相反,他们认为平庸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是一件赤裸裸的苦差事。只有卓越才是真正从头到尾都很幸福和喜悦的体验。就像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卓越的人为什么要吃苦、要拼命努力一样,他们也不能理解,平庸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放纵自己,用吃喝玩乐、逃避来折磨自己?

其实,每个孩子的先天本性,也都是喜欢成长,喜欢不断突破自我的。他们不需要任何人做引导,天生就对周围会有很强的探索和尝试的兴趣。比如,当他们在看到大人们在做家务时,就会不自主的跟着去模仿家长的做法,甚至还会和伙伴玩起过家家的游戏,来扮演成人的身份,做起成人的事情。这些看似幼稚的做法,背后就是他们想要获得成长的心愿。


但绝大多数家长,都用残酷的行动,打消了孩子这份成长心愿。比如,很多家长在看到小孩子想要尝试擦桌子、洗碗等家务活时,就会因为怕孩子脏了、累了,就连忙把孩子抱回座位上,让他乖乖坐着别动,自己把剩下的活都做完。在孩子和伙伴们一起玩游戏、跑步时,也会怕他摔跤、受伤,阻碍他继续玩游戏,让他回家去吃美食、看电视。孩子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家长也会认为:“孩子真是辛苦了”,给孩子买来一大堆零食作为奖励。


家长们这样的做法,就会在无形之中,让孩子认为:“做事、运动和学习是辛苦的、不舒服的事情”,只有“吃”“睡”“赖在床上不动”才是最舒服的事情。他们理所当然的,会根据家长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的“期望”,做出种种懒惰、厌学的行为了。


那么对于这一点,在学堂我们是怎么调整的呢?

其实,学堂最主要的就是一个观念上的差异,老师们都很乐学,所以会把学习、运动和做事当做奖励送给我们。如果班上一些学生表现得好,老师就会给他们额外上更多小课作为奖励。但表现不好的同学,可能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趴在教育的窗子边上,眼巴巴的看着老师的教学。

这次冬令营,我们也采取了类似的方式,把学习作为宝贵而又稀缺的奖励,只有认真听课的学生,才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比如做瑜伽等,学生的积极性就相对高出了很多。

这种把学习当做奖励的模式,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都发自内心的认为:“学习是一段很美好的享受”,“学习要比任何事情都更有意思”。比如在今日学堂,学生们对学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明三天三的学生每天早上五点就想起床来学英语,喜欢学习都到了一种“不想要下课,下了课也继续学习”的状态。

那么,作为家长,想要引导孩子重回当初的乐学状态,该怎么做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从家长们自身先开始改变。如果家长们自己就不愿学习,只是单方面要求孩子要“乐学”,孩子只会不相信家长,变得逆反。就算乖乖的服从,也只能是口服心不服。

而只要家长们真正建立了那颗乐学的心,哪怕不说什么,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的模仿家长的行为时,自动学到乐学的精神。家长对孩子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引导,也都不会偏离“乐学”这一核心,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心愿。

以上便是我对“怎样树立起孩子内心的成长心愿”,的一些思考。总结下来,就是两点:第一,让孩子明白和体验到,他必须为选择放纵自己,承担什么样的结果。第二,保持孩子天性里的那份乐学精神,让孩子乐于成长。

希望这些思考,能对在座的各位家长们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有所帮助。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