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被欺负了,怎么办?

 豆豆小青蛇 2018-04-26


“宝宝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经过各种纠结,多数爸妈会坚定地告诉宝宝:“打回去!” 不然长大了受人欺负怎么办?


我身边有这么个案例。6岁半的男宝宝,上小学的头2个月就被同学欺负,好几次伤痕累累的回家。爸妈问他是怎么搞,他吱吱呜呜不敢说。直到1个月过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爸爸发现,儿子一直在被另一个男同学欺负。



不仅生气,爸妈还开始为儿子着急。想一想,要是以后一直被这么欺负下去,该怎么办?


爸爸想得更远。他回忆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班上就有两个同学,被别人欺负了整整6年。他特别担心,儿子也会成为这样的“受气包”。


如果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小学和中学,不难发现这位爸爸想的没错,几乎每个班级里都有两三个同学,总是被“坏学生”欺负。确实有一些特殊的气质,我们可以叫它,受害者气质。


受害者气质


任何人都可能被别人欺负。如果宝宝听到这样的评价:“为什么他们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 宝宝就会思考,很可能最后得出这么个结论:被人欺负是他自己的原因。久而久之,这种思想会固化在他心里。他以后再受欺负,也会自然地把它归结成自己的错。


这会大大伤害宝宝心理的生命力,让他失去对周围一切的兴趣,慢慢感到人生惨淡。


可以说,当宝宝一直认为,“被人欺负是我的问题”之后,他就真的具备了,受害者气质。



这种“被人欺负是我的问题”的思想,是怎么来的呢?


宝宝有这种想法,是负面评价日积月累的结果,绝不是因为有人追问了宝宝一句:“为什么他们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


在平时,家长和宝宝的互动模式,会决定宝宝的思维习惯。比如,平时宝宝遇到难题解决不了,家长责怪他笨。或者,遇到一些小意外时,家长倾向于责怪他不小心,等等。都会让孩子养成一种遇到问题,就把错误往自己身上安的思维习惯。


所以我们要多注意,平时也要提醒家里的其他大人,在宝宝受挫后,千万不要在责怪他。否则不仅会在宝宝受挫后造成二次伤害,还会让宝宝养成负面的思维习惯。


如果宝宝被欺负,我们该让他明白,所有其他孩子也有可能受欺负,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不好的;长得好看的,或者不好看的;喜欢笑的,或者常常闹情绪的,都有可能被欺负。


我们要让宝宝知道,受欺负,不是宝宝的错,而是那个使用暴力欺负人的同学错了。他没必要因为别人的过错,承担责任,更不应该被其他人埋怨。(小心,如果带着责备的口气,再怎么解释,宝宝也会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心平气和很重要)


我们上面例子中,那位爸爸后来是怎么做的呢?


他在网上找了很多相关的文章看,又联想到几部曾经看过的好莱坞电影。经过分析,最后他得出个结论:宝宝必须奋起反击。


紧接着,他用了几天时间教孩子怎么出拳,怎么把对手摔倒,怎么把他压在身下猛打。


结果,一天放学时,儿子兴冲冲地跑到爸爸身边说:“爸,我把他按在地上打了一顿。” 



从此以后,欺负人的小男孩再没敢欺负他,反倒是常常向他讨好。这位爸爸以为,自己的教导很成功,但烦恼才刚刚开始。


又过了2个月,这位爸爸被老师叫去学校面谈。老师告诉这位爸爸,他的儿子在班级里组织了几个好朋友,常常去欺负其他同学,情节很恶劣,需要加以管教。


从被欺负的受害者,到习惯使用暴力的“危险分子”。在这个案例里,家长的引导起了决定性作用。


暴力是很原始,又特别管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宝宝1岁时就开始使用暴力,因为他们当时还不会沟通,和其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随着宝宝长大,他们会知道,使用暴力是错误行为,然后很自然的拒绝使用暴力。


但如果宝宝尝到了使用暴力的甜头,开始习惯使用它,暴力就会慢慢固化到宝宝的行为里。在此之后,宝宝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主动施暴 & 被动施暴


美国心理学界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起步很早,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他们总结了很多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把习惯使用暴力的孩子分成了两种:主动施暴者,被动施暴者。


每次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总有一个起因。并且这个起因往往是特别偶然的。比如,一个同学跑进教室,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同学的书桌,把桌子上的东西撞得满地都是。如果被撞的孩子习惯使用暴力,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说说美国心理学研究的一些发现:


被动施暴者


假设这个孩子是被动施暴者,他会这么想:“这小子和我一直不对付。前天我们才打过一架。现在他一定是故意的。太过分了,我必须揍他一顿。”


被动施暴者常常用充满敌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他们习惯把冲突看成是别人对他们的敌意攻击,往往因为仇恨攻击别人。这样的思维习惯,会让他们很容易被激怒。哪怕是同学间的逗着玩,也有可能被他误解成是故意和他作对。



他们在班级环境里很突出,很不好惹,所以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态度也很特殊,也就形成了歧视。时间一长,他们会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更多敌意。慢慢地有一种想法,“他们总是故意为难你我”,会固化到他们的思维里。从此他们的性格也就越来越孤僻和不好惹。


这种“他们总是故意为难你我”的想法,是一种敌意偏见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产生这种偏见,所以女孩子更容易成为被动施暴者。


插一句题外话,女孩子和男孩子,谁的暴力行为更多?男孩子确实看上去比女孩更喜欢暴力。但很多心理学研究发现,男女孩子的暴力数量没有明显差别。区别在于,他们施加暴力的方式不同,男孩子更倾向使用明显的身体暴力;女孩子更倾向使用被隐藏起来的暴力方式。比如,故意疏远,语言伤害,背后排挤,制造留言等冷暴力。



主动施暴者


主动施暴的孩子遇到上面的情况,他会先冷静的评估一下当时的环境。他不会把这个意外当成是,别人的故意行为。但他会衡量:如果我借这个机会揍他一顿,对我会有什么好处。比如说,“我要告诉其他同学,以后在我身边加点小心。”


确定这个目的后,他还会做个最有效的行动计划,然后最高效的把计划完成。



上面的例子里,经过爸爸教导,学会反击的儿子,后来就成了很明显的主动施暴者。他会把施暴,当成一种在同学群体里,确立自己地位的方法。所以他时不时的就会欺负别人,目的是告诉大家,“我是咱们班的老大,和我在一起都放规矩点。”


看了上面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主动施暴的过程不就是成年人故意犯罪的过程吗?没错,主动施暴者的思维方式,很像是成年人高智商犯罪时的思维方式。并且被动施暴者的思维方式,恰恰和反社会犯罪的思维方式很像。它们都不正常。


主动施暴者,被动施暴者,长期受害者,都有他们独特的气质和思维习惯,所以想改变他们的行为非常难。即便给他们转学,到了新环境里,原来的施暴者,还会欺负新同学,长期受害者,还会继续被新同学欺负。


想预防孩子变成施暴者或受害者,最好的方法是,在年幼时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健康的心态。


施暴往往是无能的表现


暴力是很原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很多时候它的效果立竿见影。那为什么我们成年后,越来越少的使用暴力呢?


因为长大后,我们懂得了因果关系。我们知道了,有因必有果;种好因,得好果;种恶因,得恶果。


小时候,我们做坏事,可以不必承担后果。有时候受害者因为我们不懂事,网开一面;有时候,爸妈会帮我们承担后果。但长大后,我们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也就会常常掂量犯错的成本。犯错成本越高,我们犯错的欲望就越低。


比如说,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一个心理学几十年来,被无数实验反复证明的一个发现:经常打骂孩子,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还会降低孩子的智商。(这是真事)我想,当知道“降低智商”这个真实后果以后,大部分家长会明智的选择克制自己的怒火,绝不再打骂孩子。其实,我们对宝宝动粗,就是亲子教育能力缺失的表现。


但宝宝们可不懂因果逻辑。一旦他从使用暴力里尝到甜头,他很可能会条件反射式地反复使用暴力。简单说,宝宝喜欢暴力,就是因为能力不足,也就是不懂事。


但不懂事,绝不能成为借口。宝宝不懂事,应该成为我们加强亲子教育的一种动力。我们应该想办法教育宝宝,让他们慢慢懂事起立。要怎么做到呢?


培养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常引导宝宝从错误中学习,并且让宝宝自己面对犯错的后果,会培养他的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让宝宝提早懂得犯错的后果严重性。


从错误中学习



在宝宝犯错时,不急于阻止,否定,埋怨,或者惩罚。而是保持平静,提醒他,“宝宝你犯错了”。然后引导宝宝理智地分析错误,并寻找解决方案。


这么做,注重对宝宝能力的培养,比简单的阻止,职责,纠正错误更好。


一个好处是,宝宝有机会理性的认识犯错的原因,学会了处理同类事件的方法。另一个好处是:通过对错误的分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加速宝宝的心智成熟。


培养社交能力和同理心


缺乏社交能力,往往是宝宝不能良好沟通,被迫选择暴力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对长期受害者来说,缺乏社交能力会让他们不合群,在群体里很孤立,很容易展现出受害者气质。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培养社交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小伙伴,应该是宝宝健康成长的标配。我把文章的链接安排在文末,如果有需要,大家可以点击链接读一读。


同理心,可以帮宝宝理解别人的感受。同理心强的宝宝往往很少使用暴力。培养同理心的方法比较简单,平时多和宝宝聊他的情绪,聊别人的情绪,多看“情商类”绘本,或者用手偶表演各种情绪,比如:生气,开心,悲伤,等等。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升宝宝情商的“教科书”,里面介绍了一些“情商类”绘本。我会把文章的链接加在文章末尾,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培养健康的心态


我们所有人,包括宝宝,都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自己。别人对我们的反馈,对我们的态度,会固化到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如果身边的大部分人,尤其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总是在埋怨我们,贬低我们,斥责我们,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是被别人瞧不起的,被别人敌视的。宝宝也一样。所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正能量的心理环境特别重要。


建立正能量心理环境的方法很复杂,但也有一些简单的原则:


宝宝受挫时多给鼓励,不埋怨;


不要在任何时候打击宝宝的自尊心,不要给他贴上“你不行”的标签;


关注宝宝的每个微小进步,并且及时正确的表扬。


除了上面的原则,还有一点格外重要:给宝宝寻找一个或几个长期交往的小伙伴。没有任何肯定,能胜过真挚的友谊带给我们的信心和自尊。如果大家需要了解更详细的知识,可以看看文末的文章链接:小伙伴,应该是宝宝健康成长的标配。


孩子遇到欺凌,要怎么引导


“宝宝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现在给大家一个我个人的答案(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一个充满自信的宝宝,在时机到来是,会自动反击,不需要我们教他打人。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给宝宝建立自信,并教会宝宝保护自己。


建立自信的开始应该是,理智的面对欺凌事件。我们耐心地和宝宝攀谈,倾听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千万注意,不要做这两件事:1.埋怨宝宝;2.辱骂施暴者,损害他们的形象。


接下来,可以和宝宝分析两件事:


1. 和宝宝心平气和地描述施暴者的心理活动(上面讲过),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活动。


比如说,被动施暴者,可能平时常常在家里被父母打骂,所以对别人产生了敌意心理,在学校欺负其他同学会让他们感受到满足感,缓解他们在家里的压力。


像这样用同情的心态和宝宝聊施暴者,会让宝宝减轻压力,并且认识到错误在施暴者而不是自己。这也会加强他们的同理心,让他们充满正能量的看待世界。


2. 告诉宝宝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可以找一两个历史名人,把他们小时候受欺负的故事讲给宝宝听(几乎所有人都被欺负过,名人也一样)。或者和宝宝分享我们自己小时候受过什么欺负,和后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龙小时候在戏曲班被人欺负的故事


最后要在快乐中鼓励宝宝保护自己,也可以教宝宝一些防身的动作。比如,怎么用手臂招架,护住头部。怎么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寻求帮助(但不要鼓励宝宝向老师告状)。当然,平时也要注意宝宝的营养和体能锻炼,给他准备一个反击的好本钱。


只要宝宝充满自信,他会在什么时候,出手还击别人的欺负,我们真的不用太担心。


如果你养过狗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成年狗遇见小狗时,就算小狗再怎么“欺负”大狗,大狗都不会真正还击。


很多时候,懂事的宝宝不还击,并不是无能。那可能恰恰是他们心智成熟的表现。心智早熟的孩子往往懂得,忍让或者其它非暴力方式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我想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同学。他们很少使用暴力,并且面对其他小朋友的施暴,他们并不会以牙还牙,而是表现出特殊的冷静和一贯的拒绝态度。这样的态度会让施暴者感到“不好玩”。久而久之,这些更成熟的孩子就会把自己和长期受害者区分开。习惯性的施暴者,往往不找他们的麻烦。


总之,习惯使用暴力,或者受害者气质,往往是缺乏能力和健康心态的表现。让宝宝远离它们的正确方法是,注重平时对宝宝能力和心态的培养。


老是纠结,“宝宝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其实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相关文章:

小伙伴,应该是宝宝健康成长的标配

提升宝宝情商的“教科书”


这是七果叔叔的成长心理学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