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示表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

 ljf2623 2018-04-27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所以博示。

逮於卿佐,必冀良方出於阿是。芻蕘之

言可擇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為前恩。橫

所盱睨,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

今日。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竊致愚

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聖意所

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深念天下,今為已平,

權之委質,外震神武。度其拳拳,無有二計。高

尚自疏,況未見信。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

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

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

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己。里語

曰:何以罰?與之奪;何以怒?許不與。思省所示報

權疏,曲折得宜,宜神聖之慮。非今臣下所能

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

有似於此。粗表二事,以為今者事勢,尚當有

所依違,願君思省。若以在所慮可,不須復貌。

節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译文

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如今孙权拿出诚意来,想要我国相信他,其实他很担心我们会不相信他,这时我们应该以诚信待之,安抚他的不够自信。他所请求的,不应该不答应。如果答应了他,他的使节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诺言诺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请求而不答应,他一定就会孤注一掷与我国作对了。答应了他而他不真的来归附,那失信在他。俗话说:答应给人的东西又抢回去,就该处罚他;答应他的却不给他,他就会被激怒。

我思前想后,觉得朝廷公示的孙权所上之书,如何定夺,终归是圣上之事,作臣子的不能左右。当年我与荀彧(字文若)跟随先帝之时,也曾遇到几件事,与今天的事情况类似。简单地说两件(两事的具体描述可能钟繇另附了,不在此表之中),我觉得如今的情势,应该对今天的事情有参考意义。惟愿陛下斟酌。如果您觉得我所想有道理,也不用回复。总之决定权在陛下。考虑到我的建议有可能不被采纳,所以我就不亲自把这个表交给陛下了(而是托人转交)。

赏析

钟繇小楷《宣示表》赏析《宣示表》,无款,小楷,共十八行。是钟繇(151―230)小楷的代表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最早见于宋代的《淳化阁帖》,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以宋刻拓本为最佳。刊于《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二)、《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中国书法全集》(二十)、日本《书道全集》。

《宣示表》一直以来深受后世书家的赞誉和追捧,梁武帝萧衍认为其:“势巧形密,胜于自运”,清人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则直接称赞其:“清瘦如玉,姿趣横生。”

《宣示表》与钟繇其他的小楷作品相比较,无论在笔法还是结体上,都更显示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点画遒劲朴茂,刚柔相济;结体略呈扁形,宽博高古;章法自然错落,颓然天放。通篇充盈着浑厚醇古、雍容端庄的典雅之美,常有人以“神妙”二字来形容它的仪态,是非常恰切的,《宣示表》也的确当得起“神妙”二字。

它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影响和促进了楷书艺术高峰----唐楷的到来,故有人视其为楷书艺术的鼻祖,还是颇有道理的。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宣示表》的各种刻帖,都不是钟繇所书原迹,论者普遍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所摹刻的。那钟繇所书的《宣示表》原迹究竟哪里去了呢?就此历来坊间有许多的传说,最令人信服而信者众的传说认为,《宣示表》与王羲之《兰亭序》的命运一样,被当作了陪葬品而入土,葬入了东晋时期曾任著作郎的王修(字敬仁)墓中。

相传王修的父亲东晋初年的大臣王导生前非常喜爱钟繇书法,在丧乱流离东渡时还不忘将《宣示表》缝藏在衣服里随身携带。来到江南后,王导将它送给了王羲之。后来,王羲之又将《宣示表》送还给了王修。晋穆帝升平元年,年仅二十四岁的王修不幸去世,悲伤的母亲知道儿子生前非常珍爱手中的这些墨宝,她要让儿子生前的最爱在他死后也能陪伴其左右,于是将它们放进王修的棺中陪葬,其中就有钟繇的《宣示表》。《宣示表》真迹就此在人间消失,也令后来的人们再也无缘一睹其真实的风采,好在还有王羲之的临本传世,不然,后世之人也只能闻其声而不能睹其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