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石窟白马寺——美丽中国(叶平)

 叶老师YP 2018-04-27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2公里处,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与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被誉为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它既是外来佛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

自1988年游览龙门已过20余载,有幸再次瞻仰石窟,唯弥补当年沒有高清数码相机拍摄的遗憾。

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

隋炀帝都洛阳,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一直沿用至今。

“龙门山色”自古为洛阳八景之首。东西两山对峙,西山又称龙门山,为石窟精华所在。东山又名香山,因出产香葛而得名。雄伟的石拱桥犹如长虹卧波,横跨龙门口上。

自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赞誉。

香山峰南为香山寺。白居易老先生晚年就居住在这附近,并自号香山居士。

龙门山色最壮丽的景观当属龙门石窟。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造像11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走近龙门石窟

景区导游图

禹王池一池碧泉,清澈见底;香山倒影,伊水波光,一幅水色图画。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

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

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

宾阳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

宾阳三洞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们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

宾阳中洞所供奉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当时以胖为美的风格。

两边各有两个弟子和菩萨侍立,左边是迦叶和文殊菩萨,右边是阿难和普贤菩萨。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褚禭良伊阙佛龛碑文。

沿着石窟前行

敬善寺洞门前二力士雕刻得栩栩如生。

敬善寺洞门前二力士雕刻得栩栩如生。

摩崖三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正好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

即将到达龙门石窟最伟大的杰作——奉先寺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个南北宽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龛。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

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

这里的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奉先寺的主尊卢舍那大佛,是报身佛的名字。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卢舍那佛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群像

奉先寺群像

托塔天王底部的小佛像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

唐代仕女造型

龙门石窟不计其数的佛龛

这是我们第二次游历龙门,之前已完成了对中国三大石窟的游览。

中国三大石窟之洛阳龙门石窟(摄于1988年)

中国三大石窟之大同云岗石窟(摄于1992年)

中国三大石窟之敦煌莫高窟(摄于2007年)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游览中国寺庙,不能不到白马寺。这座寺庙风格古朴,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多数寺庙的布局都不相同,见证了佛教中国化起始点的历史。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的建造源于白马驮经的传说。据史料记载,东汉明帝刘庄有天突然梦见了一位神仙,便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访求。

三年后,使者与两位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一同回到洛阳,并用一匹白马,驮回了经书和佛像。

据说,白马驮经的中国起点在甘肃敦煌境内,早己兴建为我们曾经到过的雷音寺。

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印度高僧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如今的白马,已在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了一匹,青石圆雕,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为纪念白马驮经,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建造这座以白马为名的建筑,自此中国才有了佛教的历史。 白马寺的'寺'字即源于'鸿胪'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白马寺的山门采用一门三洞的牌坊式门,象征佛教中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山门通常是中国佛寺的正门。

这是我们1988年拍摄的白马寺山门。与现在的寺门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将“佛光普照”,改成了“庄严国土”。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宫殿。

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是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可白马寺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人们却叫他布袋和尚,他逢人乞讨,形似疯癫。这也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与国内其他寺庙不同的是,天王殿后多了一层大殿,称为大佛殿。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

一鹏大诗碑

大佛殿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释迦牟尼佛、摩诃迦叶和阿难,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

释迦牟尼佛、摩诃迦叶和阿难

以及文殊、普贤二菩萨等。

释迦牟尼佛背后是观音菩萨。佛教说,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心地善良,最喜欢解救人间苦难。因此塑像背对大佛,故称“倒坐观音”。相传,观音塑像两侧,原有对联一幅,上联云:“问观音何以倒座”,下联云:“叹世人不肯回头”。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殿,即通常所说的“大雄宝殿”。

白马寺僧人

不知为何早期大雄殿并不自称“宝殿”?

殿内贴金雕花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与一般寺庙佛像的大小和排列方式完全不相同。

东西分置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

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夹纻干漆工艺制作,具有体轻质坚,经久不坏的特点。这种工艺发源于战国,鼎盛于隋唐,宋代以后逐渐失传,留存到现在的作品极其罕见,特别是大雄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

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的方向。据说,只要念此佛名号,深信无疑,即可往生极乐世界。后世所谓念佛,多指念“南无阿弥陀佛”。他的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摩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

白马寺后方还设有一座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整个寺院的胜景。

这个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

清凉台上的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院中古柏苍苍,环境清幽。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下榻和译经之处。

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两位印度高僧一直在清凉台修行直到去世,他们永远留在了中国佛学史上。

清凉台的东西两侧还新建了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的中华古佛和印度政府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法宝阁前的中日友好纪念碑像

白马寺著名的卧玉佛殿,位于大佛殿东侧,殿内供奉玉佛一尊,缅甸玉雕成。

肃穆幽静的寺院

云游来的和尚,打扮似藏传佛教喇嘛。

肃穆幽静的寺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