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暑山庄的“避”字

 棋中王 2018-04-27

时间:2018-04-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郑荣来  





  曾去承德避暑山庄游览,乍看那大门额上的“避暑山庄”的“避”字,右边的“辛”字下多写了一横。先是不解,遂到网上查看,看到有人写文章,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 是“中国著名五大错字”之首。还有人说,是康熙写了错字,甚至说是康熙故意写错的,他要看看大臣们敢不敢提出疑问,对他的尊严提出挑战。也有人揣测,说康熙写此字,是为了避免它与“避难”的“避”混同,“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于是在“辛”字下加一道横。

  我又在自己书架上的《中国书法大词典》查阅,发现那“避”字其实不算错,古来书家多有如康熙那样写的。康熙的字没有写错。仔细再想,深感上述各说,多有主观臆断的成分。

  康熙的师父很有学问,也很严格。康熙尊师嘱,临摹过许多著名先贤的书法,他们的写法他是知道的。“避”字的写法,不是他的独创。“避”字多一笔的写法自古有之,古代很长时期,“避、辟、僻、擗、譬”通用,多一笔只是其中一个异体字。北魏的郑道昭、郑文公碑(见图一),唐欧阳询在魏征撰文中,书写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由此写成的铭文,其中避暑的避字,就是多了一横(见图二)。流传至今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中,李白诗《古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两个“避”字均多一横。还有宋代米芾的三希堂法帖(见图三)、元代赵子昂的三希堂法帖(见图四),以及隶辩(见图五),都是多了一横。以上,在《中国书法大词典》中,均可查到。对于临摹学习多种书法碑帖而功底深厚的康熙来说,他的书写都是有来历的。

  康熙喜欢游览名胜,又喜欢题字。而他写过的异体字,不止这一个“避”字。如在著名景区杭州西湖,就有他写的“花港观鱼”,繁体“鱼”字下的四点,他只写了三点,少了一点。对此有些诠释,都属小说家言。其实也不是他的笔误,同样是有来历的。资料显示,少一点的“鱼”字古已有之:唐代张衡的《西京赋》,所写“鲸鱼”“鳣、鲤、鲔、鲵”,鱼下皆三点。唐褚遂良也这么写过。

  除了康熙,还有乾隆等皇帝,都写过异体字。书法家写异体字的更多,例子不胜枚举。

  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明”字的偏旁不是“日”而是“目”。“眀”字这个写法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洛神赋》帖中就是这样写的。古代皆从日月明,汉代则从目作“眀”。上引唐写本张衡《西京赋》,以及谢灵运、李白、王昌龄等人的诗,“明”字皆写作“眀”。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风流宛在”四字中的“流”字,头上少一点,而“在”字,则在右侧多一点。 “流”字右旁头上少一点,乃古籍写本甚至刻本中不胜枚举之字。如上引张衡《西京赋》中“流景内照”、李白《瀑布水》中“挂流三百丈”、王昌龄《梅道士水亭》“名流即道流”,比比皆是。而“土”字右侧两橫间多加一点,在敦煌经卷中也很常见。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 “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也是写得极不规范。有人说这是笑话。有人则说,这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称它有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这也是一种戏说。资料也有载,头上无点的“富”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魏的墓志铭上就有。在敦煌经卷中也可见到。清代著名书法家金农、何绍基、童大年等,都写过无点之富。至于“章”字,民间所云“立早章”实为误解。汉代《说文解字》,说“章”为“音十章”,是音乐术语,泛指文章乃是后来的事。清代许多著名书法家,都写过下面一竖通至上面的“章”字。

  一部《中国书法大词典》,记录了许多事例。许多字都有不同书法家的不同写法,即所谓异体字。按现在的看法,它们都不规范,是错别字。

  错字和别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错字是指将某个字写错,多个笔画或少一个笔画;这个错字既不为人知,也无任何意义,完全是写字的人自己编造出来的。别字是指写出的字与正确的字音同或音近,写成了其他字,但古代意思却不同,如“采”和“彩”。错别字是笼统的说法,错字和别字不一样。错字是写错的,别字是用错的。错字指本身就写错的字,如“安装”写成“按装”,“甘拜下风”写成“甘败下风”,“川流不息”写成“穿流不息”。

  二000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异体字为非规范字,除了“文物古迹”“书法、篆刻”“题词和招牌”等场合使用外,不允许使用。作为历史遗迹之一的“避暑山庄”题匾和孔府楹联中出现异体字,是汉字历史长河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应该予以保留。它们同时也是一种书法艺术,不能笼统说是错,而加以否定。

  古代的康熙等名人和大书法家,他们在名胜景物所题写流传至今的书法,大都不是随心所欲之作,而是有传统依据的。今人中有的名人,应从前贤那里借鉴,不可自己生造错字,题刻在景区的门额、建筑物或商店的招牌上,以避免真正的笑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