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诗、词、散文创作开创了一代风气,达到了宋代文学的顶峰

 安之若素藏书阁 2018-04-27

从整个中国文学史来看,苏轼不愧是一位多才多产的杰出文学家。他的一生,致力于文以致用,反对浮艳艰涩的文坛时弊,提倡明晰晓畅的文风,并以其出色的创作,有力地推进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的诗、词、散文创作既开创了一代风气,又都达到了宋代文学的顶峰。

北宋嘉佑元年(1056)五月,苏洵率苏轼兄弟来到京城应进士试。次年正月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一举名扬天下。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苏氏父子三人后来在文学上都有一定成就,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的家庭是四川眉山县一个寒素的地主家庭。在父母的熏陶教育下,苏轼从小熟读经史,并且锐意进取,“奋厉有当世志”。中进士第后,针对当时财乏、兵弱、官冗和赋役不均、边备空虚等现实问题,曾写了《进策》、《进论》各二十五篇、《思治论》等论文,系统提出了他的革新主张。苏轼二十六岁开始登上仕途。最初任风翔府签判,后任殿中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等职。因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三十七岁时,道御史知杂事谢只温弹劾,出任杭州通判。两年后知密州,又二年改知徐州。四十七岁时,御史李定等罗织罪名,被贬授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的四年中,著作颇多。高太后听政,用司马光,开始废除新法。苏轼被召还京师任要职。五十四岁时出知杭州,一年后改知颖州、扬州。五十七岁时召还京师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翌年遭新党排挤,出知定州,同年又贬至惠州。在惠州三年多。此后又贬官琼州别驾,在海南近四年。六十五岁时遇赦,两次改任后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因病致仕后,于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综观苏轼一生,仕途大起大落,但基本都在任上;其中几次贬官,使他接近劳动人民、接近大自然,政治上的压抑,反而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

苏轼属于成名很早,并且在当时一直享有盛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宋代传播之广,当时没人能比。宦游各地时,他的作品“传于人者甚众”,每一落笔,“流俗安然争相传诵”。(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苏轼在岭南期间作的诗也是盛传一时,以至于“士大夫不能诵坡诗者,自觉气索”。(朱弁《风月堂诗话》)他的文章更是成为北宋中叶以后应试举子的必读范文,因而生员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苏文热,吃羊肉;苏文生,吃莱羹。”(陆游《老学庵笔记》)当时书商争相以刊刻苏文牟利的事实,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苏轼作品的影响是很广泛的。国内如此,边疆甚至国外也受到影响。当时使宋的辽国使者就有能熟练地背诵苏文的人。苏轼死后两年,即北宋崇宁二年(1103),朝廷下令将苏洵、苏轼等人的文集雕板“悉行焚毁”。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一l125),对苏轼作品的查禁是很严的。但还是有人在违禁读苏书。有一人将《东坡集》“藏于衣中,间道出京,为逻卒所获者”。集后题诗“文星落处天地泣”云云,感动了京尹,把此人释放了。(赵翼《瓯北诗话》)由此,苏轼作品的功力可见一斑。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是一位难得的全才作家。他的诗、词、文、绘画、书法、音乐全都出类拔萃。其作品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气象豪迈,有其父苏洵汪洋恣肆的风格。他的七言古诗、词和议论文更是气势奔放,浩浩荡荡,能收能放,舒卷人口,行云流水一般。对当时和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为我们留下27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卷佚浩繁的散文作品;数量之多,居北宋文学家之冠,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比例最大的就是他的诗。他一生经历了从仁宗皇帝到徽宗皇帝的五个时期,足迹遍及各大州郡,远至边疆和海南。一生中虽有志得意满之时,但更多的是多桀的命运,十分坎坷,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他把“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思想,以及对故乡明丽山川的追忆、对亲友的怀念、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全都在诗中得到吟咏。诗中最富有影响和感染力最强的就是他的言志述怀诗和对自然风光的吟咏。这些诗除了排遣内心里的惆怅和愤懑之外,还把佛老的随缘自适的思想也表现得非常淋漓。像“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都是他在诗中反复吟咏的内容。他的抒情写景小诗,笔触诙谐幽默,极富生活情趣,正是他狂放不羁性格的表现。

苏轼的词。唐诗宋词都是一代文学的代表,都是在苏轼的手中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否则很难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原来词这种文学形式只是写男欢女爱,伤离送别一类内容,题材狭窄,充满了脂粉气息,所以有“词为艳科”之说。还有人说:“诗庄词媚”北宋欧阳修、柳永、范仲淹等人开始对词的创作进行改革的尝试,扩大表现生活的内容。但真正使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苏轼。他使词诗化,散文化,凡诗、文写的内容均可以写,诗文的创作方法同样适用于词的写作。这样便使词的题材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形式也得到了极大地解放。词至苏轼手里内容是无所不包,有传统的男女柔情,伤离送别,还有山川风物,农舍草木,念古怀旧等内容。像其代表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这样的词把抒情写景和议论熔为一炉,写得飘逸洒脱,气势磅礴,是中国以前词史上所不曾有。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南乡子旌旗满江湖》都写得慷慨激昂,感情淋漓,读后令人有回肠荡气之感,这也是过去所不曾有。苏轼还几乎是第一次把农村风物引入词中,写得清新流丽,别有一番浓郁的生活情趣。词在苏轼的手中可以写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这是他了不起的一大贡献。再者在写作手法上,也不只是婉约见长,他还创造了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派。

总之词在苏轼手中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正如南宋词人刘辰翁所评论的:“词至东坡坦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就是说苏轼突破了词作的传统精神,以他杰出的才能,巨大的创作力,在词坛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使词诗化、散文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否则何以宋词为一代文学的标志之说呢。

苏轼的散文。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初散文风格继承了唐末五代以来崇尚内容空洞,追求艰涩浮艳的风格。至欧阳修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革新运动,倡导韩愈的“文以载道”的理论,强调文章内容重于形式,强调风格的“易”。在这一文学革新运动中,苏轼以他特有的成就攀上顶峰。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代散文更宜于说理、叙事和抒情,成为当时和后世散文家学习效法的楷模。在散文的写作上,他也有一套传之不朽的创作理论。他强调“辞达”,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并要求“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写作他还强调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及艺术修养。他要求善于发现机趣,能“求物之妙”,并“能使事物了然于心”(见《答谢民师书》)。在写作中还强调成竹在胸和灵感。他说“因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并同时指出艺术的构思“如兔起鸟落,稍纵即逝。”这种灵感的重要性,说得形象透辟。对于诗人创作的规矩,他又不受其约束,强调自出而难确地表达主观思想。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且“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强调了既学习古人,而又不束缚于旧有的传统,所以他的散文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受。而其散文作品也正是他这诸多创作理论的说明,体现了他平易自然,说理畅达,极富感染力的特点。不少名篇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如一些亭台楼阁记写得就极富特色。他以描写、叙述和议论的错综并用为其特点。其布局又自由得很,随主题的需要而变化多端,正如他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韧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其作品《超然亭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正是如行云流水,读着令人神往的优秀之作。比如《喜雨亭记》写来也别有特色。他把“喜”、“雨”和“亭”三者的关系,通过分写、合写,顺写、倒写,虚写和实写的笔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流荡在胸的情感。全文轻松自如,妙趣横生地侃侃道来。总之,其散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风格各异,至今仍产生着强烈的影响。

苏轼的书画。苏轼的书画亦当属一流的,只是因为人们只注意到它的文学成绩而忽视了他的书画。其书如其人,如其文,洒脱自如,流丽自然,以其行书最受人赏识。其成就与蔡襄、米芾和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家。其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擅长于画墨竹,并对画竹阐述过真知灼见。苏轼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全才大家,彪炳于史册,名垂于后世,永世不朽。人如其文,苏轼的品格节操亦为人伦之师表。苏轼一生几次大起大落,但他一生秉正,以气节为重,视富贵如浮云。尽管多次身处逆境,但从不随人俯仰,不随波逆流,实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苏轼又受其父信仰佛教思想的熏陶,不受物累,随缘自娱。得志时,施惠于民,优游自在地生活。身处逆境时,亦能达观自如,自得其乐,随遇而安。这一切正是形成了苏拭诗文豪放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