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若熹白描作品欣赏

 田田小站 2018-04-27

那边 34x138cm 纸本 2009


绿蜻蜓 28x28cm 纸本 1991


线的意志

——白描画论稿

林若熹


中国画传统分类,从题材角度出发,有人物、山水、花鸟。从技法角度出发,有白描、工笔、写意。尽管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用线条在陶器上刻画各种花纹图案是多么稚拙,但已刻画下中国画的雏形,也深深地刻画下中国画线的意志。而白描从各画科的“粉本”脱胎出来却要经历漫长的历程。从晋顾恺之的软中有劲的“春蚕吐丝”,到梁张僧繇的“点曳斫拂”,直至唐吴道子以独树一帜的粗细描“莼菜条”形成“古今独步”的“吴装”,将白描画推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北宋李公麟则尽得张、顾、吴之神髓,在此基础上,兼蓄并收,独标纯洁。


大丽花 28x28cm 纸本 1989


作为卷轴画的范畴,我们迄今能看到的较为完整的白描画,是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及《人物御龙》帛画。秦汉以来的绘画,线描是绘画的主要形式,但已与重彩结合得相当完美。这个时期追求神化融于自然,又把自然给予理想化。可以这样说:它是追求理想化的绘画。由于理性使画面产生的秩序感,使写实风格富有装饰性。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铭旌帛画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森林之歌NO2 28x28cm 纸本 1994


但线描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表现手法,要到顾恺之才有划时代变化,《女史箴图卷》(隋代摹本)是中国画现存最古老的名画之一,全卷基本用线,略施淡彩。用笔“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历代名画记》卷二)。俯瞰中国画的线的发展,从长沙出土的战国、西汉两处帛画,看出顾恺之的线是在其基础上延续。纵看顾恺之跨上一个很大台阶。顾恺之之前的画,图解性极强,势必影响、削弱线的功能的运用。使其流于简单、概念化而又潦草;而顾恺之的画是让你直接感受到他的绘画语言,“除体精微,笔无妄下”,“全神气也”。他自己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追求的是精神性的,“在思侔道化”中“得妙物于神会”。   


绿荫 28x28cm 纸本 1992


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除了他的绘画才能,特别是在线描的拓进贡献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艺术理论——《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及《画云台山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有记录),才使历代评论家有更多阐释的依据,谢赫的“六法论”揭示了这一点,“六法论”成为历代评论家的指南。“骨法用笔”概括了中国画的造型基础,线描作为中国画用笔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画家的重要绘画语言。绘画是视觉艺术,很难把艺术感觉说得准。但从美术史学的角度,则要求有更清楚的阐述与更准确的批评。中华民族那神奇的中国画的线,讲究的是深层美感的潜质。如“屋漏痕”、“锥画沙”、“绵里针”、“折钗股”等,它的全部精神内涵,贯穿于每个时代,要是没有历代批评家扬弃的阐释,我们现在是无法读懂它的。   


圣诞红 28x28cm 纸本 1991


张彦远对顾、陆、张、吴用笔的论述使我们知道在线描上表现笔意的,早已存在顾、陆两人,顾恺之使每一条线都有了精神。陆探微的“一笔画”是注重前后之间的节奏关系的。张僧繇更是讲落笔与收笔,哪怕是一点一画都赋以精神。这使我们想到了书法。正是:“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历代名画记》卷二)。书法的用笔及演变直接、间接地影响线描的发展。把书画比作打仗布阵,更是绝妙。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取决于布阵,而战争的阵形是变化无穷的。阵形一乱,大势将去。古人用“笔阵图”形象地把造型严谨的用笔及用笔整体布局跟战阵图联系起来,可想而知线描用笔是多么肯定及费神。线所凝聚的精神,就不止是“一波三折”那样的问题了,线的精神内涵,使线有了生命的张力,把线作为艺术语言,在绘画上“清唱”,吴道子是最早唱得最好的一位。他的清唱还有音乐般的摇滚性,随意发挥。“弓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劲,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历代名画记》卷二)


百花园之一 28x28cm 纸本 1993


我们在谈吴道子的用线时,曹不兴的“曹衣出水”自然与“吴带当风”联在一起。而周昉的用线与吴道子的用线的互补关系更是需要比较的来谈。何恭上编著《中国的绘画》认为:周昉用线是极圆浑的,和吴道子用线完全不同,如果说吴道子的用线是奔放的,那么周昉用线就是沉静的。他那细腻的用线最能表现唐代的绘画特点。我认为唐代的绘画特点应是吴道子有粗细豪放的用笔,跟周昉的典雅静淑用笔组成。他们互补相得益彰。(待续)


长冬 28x28cm 纸本 1991


林若熹

1963年出生,北京人,祖籍广东惠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学士,2002年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


有《白描研究》、《中国画水论》获国家级课题立项。

1993、2005年两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96、2000年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彰化文化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多次在中外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春夏秋冬》等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

有论著《中国画线意志》《解读传统》和多部画册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