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祥教授治疗头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中医辨证治疗长期发作、迁延不愈的“顽固性头痛”有很大优势,而且发现大蒜素静脉点滴对某些血管痉挛等引起的顽固性头痛有显效。下面简要介绍史老师治疗顽固性头痛经验。 一、肝风夹痰: 其辨证要点为头痛且胀,眩晕,耳鸣,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此类患者的史老师常用晕可平(组成为生代赭石、夏枯草、车前草、半夏)加减治疗,本方发表于《中医杂志》,为在南通中医院内科工作时的经验方,原方主治内耳眩晕症。生代赭石归肝、心包经,平肝潜阳,熄风降火为君;夏枯草归肝、胆经,泻火平肝,祛风清热,车前草归肝、肾、膀胱经,清热利尿,渗湿降火,共为臣;半夏燥湿化痰为佐,四药共奏平肝潜阳,熄风降火,清热利尿之功。 典型案例: 德某,男,71岁。初诊日期:2005-7-7 头晕、头痛10年,视物晃动,偶有一侧耳鸣,晨起时有恶心,腰痛,时有胸闷,粗大水平眼震,嗜睡,脉缓右尺脉弱,舌淡胖,苔白腻, BP130/65mmHg,TCD提示:双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双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 治疗:晕可平加减。 生代赭石40 g,夏枯草20 g,车前草30 g,半夏10 g,决明子30 g,天麻10 g,7剂,每日一剂。 复诊:2005-7-12:头晕及视物晃动消失,头痛减轻,胸闷未作,腰仍痛,耳鸣、恶心明显好转,舌淡胖,苔白腻。 生代赭石15 g,夏枯草15 g,半夏10 g,天麻10 g,白术10 g,车前子30 g,茯苓15 g,川芎15 g,葛根30 g,巩固7剂后,诸症消失。 按语:本案患者体征有粗大的水平方向眼震,伴眩晕、恶心、耳鸣,TCD提示有颈及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减慢。史老师在临床常常依据上述症状、体征及物理检查,而辨证应用晕可平加减。 二、湿浊头痛: 针对感受湿邪,以头昏、头重如裹为主诉,史老师常用清震汤加减治疗。清震汤出自《审视瑶函》,由苍术、升麻、荷叶三药组成。主治:治雷头风,症见头面起核块肿痛,或憎寒壮热,或头痛,头中如雷鸣,状如伤寒,多由风邪外袭、或痰热生风所致。此方用苍术味辛、苦,性温,统治上、中、下三部之湿,配升麻,能使清气升发,浊气下泄;荷叶苦涩、性平,色青入肝,亦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医林纂要》谓其“苦涩之味。实以泻心肝而清金固水,故能去瘀、保精、除妄热、平气血也” 。 典型病案: 刘某某,女,59岁,初诊日期:2004-11-23 头昏、头痛10年,头重如裹,每年2次,每次10日左右,舌红苔黄腻润,BP130/80mmHg。 苍术20g,荷叶30g,升麻8g,柴胡10g,代赭石40g,半夏10g,全瓜蒌10g,广藿佩各15g,白芍15g,石菖蒲12g。7剂,每日一剂。 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又原方巩固一月而愈。 三、瘀血头痛: 此类头痛患者多伴有出血史,头痛的出现与出血明显相关。史老师临症时常将“离经之血”辨证为瘀血,治疗中习惯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此方源自《医学发明》。原方组成:柴胡(半两),瓜蒌根、当归(各三钱),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大黄(酒浸一两),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功用:疏肝通络,活血祛瘀。主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为一针对外伤内出血的名方。推之用于各种瘀血头痛,多能痊愈,使许多患者避免了脑外科手术之苦。 1.外伤后头痛: 陈某某,女,38岁,病案号 1156623 初诊日期:2006年3月1日 主诉;发作性头痛5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患者于2001年10月骑摩托车时不慎摔伤,左侧头部着地,左耳内发现血块。半年后开始左侧头痛,呈紧缩感和搏动感,部位游走。持续约2-3分钟,可自行缓解。此后经常发作。近半年来发作频繁,一日数次,并出现5次晕厥。2005年7月头痛、心悸后再发晕厥,发作时面色发青,四肢僵直,口吐白沫,手足冰凉,意识不清3小时。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刻下:头痛时作,伴心悸、出冷汗,活动或饭后尤甚,平素畏冷肢寒双下肢酸软无力,左侧为甚,舌淡暗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治以复原活血汤合选奇汤加减。 柴胡20g,花粉20g, 大黄5g ,当归15g,穿山甲10g,红花10g ,桃红各10 g,川芎30g ,羌活10g,防风10g,甘草10g。四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3月6日:患者仍头痛,每次持续数秒至2分钟不等,中药继续服用。 3月9日:患者头痛明显好转,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减轻,上方去防风、羌活,加煅龙牡各30g, 浮小麦30g,病情好转出院。 2.硬脑膜积液头痛: 高某某,男,58岁。病案号: 1133463 初诊日期:2005-4-14 于3月29日蛛网膜下腔出血,CT示双侧硬脑膜下积液2个月,诉午后头胀、头痛如裂,痛则不能入睡,颜面潮红,嗅觉丧失,唇暗,舌红,苔略黄腻,脉弦滑,BP140/90mmHg。 柴胡10g,天花粉40 g,炮山甲10 g,当归15 g,桃红各10 g,炙甘草10 g,生军4 g,生地20 g,苍术10 g,牛膝30 g,7剂,每日一剂。 药后头痛减轻,可入睡。守方维持治疗1个月余,头痛消失,仍感头胀。5月15日CT示:双侧硬脑膜下积液较前吸收,出院门诊治疗。 2005-6-9:午后头胀显减,枕后偶有隐痛,舌红嫩略暗,苔白腻,脉弦滑,BP150/90mmHg。 羚羊角粉1.2 g,钩藤15 g,竹茹15 g,大贝母15 g,桑菊各15 g,生地30 g,白芍15 g,茯苓15 g,桃红各10 g,益母草10 g,泽兰15 g,黄芩12g,14剂,每日一剂。加服拜新同30mg,qd。 2005-6-23:头胀痛消失,嗅觉无恢复,舌红嫩,苔黄腻,脉弦,BP120/85mmHg, 上方加生蒲黄15 g,生黄芪15 g,三棱15 g,莪术15 g,7剂,每日一剂。与成药脑立清巩固。10月20日CT示:颅内血肿、双侧硬脑膜下积液吸收、消失。随诊一年,头痛未复发。 按语:该患者由脑外科转入中医内科,曾被要求手术治疗,患者愿予内科保守。经中药治疗,诸症消失,血压平稳,能正常工作。 3.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 见验案精选“蛛网膜下腔出血”医案。 4.神经性头痛: 周某,男,26 岁 初诊日期:2005-7-5 头痛刺痛一年半,太阳穴部位较重,3-5分钟发作一次,睡眠正常,舌暗,苔薄白。 柴胡10g川芎30g枳实10g桃红各12g生地15g赤芍15g当归20g牛膝15g全蝎粉3g冲 钩藤15g白蒺藜15g防风10g羌活10g 大蒜素60mg,入5%GS500ml ,静脉点滴,qd 10天 患者收入院,依上法治疗两周后,头痛消失,病愈出院。 四、厥阴头痛: 戴某某,女,55岁 初诊日期:2006-3-7 头痛20余年,自诉缘于产后受风,平素出门必须戴帽子,巅顶冷痛,面红,恶心,胃脘疼痛,脉细,舌苔白,中抽。 吴茱萸10g党参15g生姜15g大枣15g川芎30g黄芩15g荆防风各10g,7剂,每日一剂。 二诊:2006-3-14,头痛明显减轻,可以不戴帽子。 吴茱萸10g党参15g大枣15g川芎30g黄芩15g荆防风各10g炙甘草10g,7剂,每日一剂。 后陪同丈夫每周来门诊看病半年余,期间随访头痛一直未复发。 (李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