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天才诗人的结局:要么自杀,要么疯

 逸君 2018-04-28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往往对这个世界领悟更深,能察觉到普通人无法察觉的事情,能做到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但相对地,他们也常常不被旁人所理解,这种超乎常人的能力使得天才容易画地为牢,自我囚禁,毕竟俗话说“高处不胜寒”。而同样能敏锐感受世界的还有“诗人”这样一个存在,他们能用最精炼,最优美的文字创作出一篇篇绚丽或是质朴的诗歌,在天马行空的诗句中隐含着他们极具跳跃性的思维,慧极必伤,那些集“天才”和“诗才”于一身的天才诗人们,似乎都很难获得幸福。

一提起顾城,大家就会想到那句著名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才华横溢,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最后却落得杀妻然后自杀而亡的悲惨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关于顾城为什么要那样做的原因,直到现在都有很多争议,有人能够理解他,一个追求完美精神世界的人不允许自己的生活出现任何缺憾,他太爱妻子谢烨,极端之下才做出这种事情,但也有人表示这并不能成为他剥夺他人生命的理由,诗人的身份不能掩盖他杀人犯的身份,顾城的友人就对他最后的选择无法释怀,王安忆指责他“说走就走,没一点回顾”,文昕认为顾城“成为污秽的牺牲品”。但无论他人怎样看待,顾城的死都是一个莫大的悲剧。

既然讲到了顾城,那就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了,他就是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最后选择卧轨自杀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海子原名查海生,是著名当代青年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本应该有一个锦绣前程,但生命却永远定格在25岁,关于海子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情伤,也有人说是因为精神分裂所以走了极端,但真正的原因也不得而知,他曾在诗中写过“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可惜他的“明天”永远也不会来了。

同样是北大高材生的戈麦也是年纪轻轻就选择了自杀,自沉于北京西郊的万泉河,死时才二十四岁。戈麦原名褚福军,被誉为北大“校园诗人”,戈麦在北大念书的时候极受同学欢迎,认识他的人说他为人真诚义气,并对文学有着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喜爱,因此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会用自杀来结束生命,据戈麦的朋友说,海子的死对他的冲击很大,他曾写过一首诗就叫《海子》,其中这样写道:“我心如死灰,没有一丝波澜,和死亡类似,诗也是一种死亡。”或许从那时他就已经做好了决定吧。

写了《撒哈拉沙漠》的三毛其实也是一个诗人,著名的《橄榄树》就是她的作品:“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麽流浪/为什麽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三毛的一生都过得十分浪漫,她去过许多地方,并在旅途中找到了自己的伴侣荷西,但天有不测风云,荷西潜水时不幸溺水身亡,三毛因此而精神濒临崩溃,每每提到荷西,她都会泣不成声,经过爱人离去的打击,她对世界的眷恋越来越浅,终于在生病住院之后在病房用丝袜上吊自杀,连离开的方式都如此不拘一格,也许死亡在她看来已经是一种解脱。

这些诗人为什么要自杀呢?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疑问,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解决,非要选择自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那么这里也许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活着”的真正含义,也许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在现实中生活并且感知就是“活着”,那在那些诗人眼里,“活着”的意义可能要复杂得多,就好比西西弗神话中所说的,我们都是一群被黏在蜘蛛网上的“蚂蚁”,虽然被生活这张网困住,但我们依旧可以快乐地晒着太阳,吹着小风,可会有那么一两只蚂蚁,提前注意到正在暗处虎视眈眈的“蜘蛛”,因此选择了挣断网丝坠落而亡,因为在那一刻它是自由的。

这样一来诗人的行为似乎也能理解了,但无论如何,只有“真实”才是一切,“死去元知万事空”,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宝贵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