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物件留存消逝的记忆

 吴越尽说 2018-04-28
[ 来源: 吴江日报│ 作者:吴江日报 │ 时间:2014/1/14 9:01:43]

    2013年国庆期间,盛泽举办了清代民国时期盛泽地区民间用品器物展览。踏进展览,可看到桶、篮、碗、盆、盏、箱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怀旧的藏品让很多年轻人觉得陌生,看着感到很新奇;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却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是一些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正在消逝的老物件。
    藏品中有不少是清代的,例如帐饰、影刻瓷盆、九子盘、铜熨斗、红妆桶等,距今不算遥远。尽管经济价值不大,有的还够不上文物级别,然而它们的历史价值却不低,它是江南地区民俗文化的一粒“化石”,是平民生活的见证。比如,展品竹篮、红妆桶、洗脚盆均红漆锃亮,那是婚嫁物品,营造了一种喜庆氛围。桶盆形状各异,有椭圆、腰圆、方形,均为木制品,是地道的环保产品。像装有干果红蛋的果子桶,属圆木工艺制品,技术要求不低,惜乎当今从事圆木的箍桶匠后继乏人,几近失传,亟待抢救。联想到关于桶的民谣:“有盖无底是镬盖,有底无盖是脚桶,舀勺尾巴翘松松,马桶是只要紧桶,扔在井里噗隆通,原来是个吊水桶”,制作圆木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心灵手巧。
    透过旧物陋器,让人体会到享受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抚今追昔也洞见当年先辈生活的艰辛。从菜油灯、洋风炉、铜脚灯,想到夜间在灯芯草发出的微弱灯光下劳作、读书是多么不便,想到当前的煤气灶与洋风炉煮饭,想到同样取暖,脚炉与热水袋、取暖器乃至空调,真是天壤之别。清代、民国的文具柜,用来收纳文具显得笨重,不利于移动,自然不如当前的旧布书包、双肩包来得轻便。展出的瓷质洗脸盆,是清代的,笨重且易碎。而我们曾经历了使用不同材质的脸盆,有木质的、铜质的、铝质的、搪瓷的、不锈钢的、塑料的。洗脸盆材质的嬗变,正是折射出生产水平的提高。
    展出的藏品是历史的“宝贝”,历史的沧桑和文化底蕴累积都在这些藏品中显露无遗,它们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情感和记忆,记录着一辈人的生活情感,更凝结了收藏者的心血。晚清的桌帏、帐帘是王民声先生家中“镇宅之宝”,这两件绸缎绣品精美古朴,用于婚嫁寿丧的桌前、床前的装饰品,一度曾被视为“四旧”之物。然而他家悉心保护,使之躲过“文革”浩劫,才得以遗存至今,可见弥足珍贵。
    这些藏品反映了盛泽清代民国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的概况,收藏者把自己深深地融入了家乡这片故土,并为守望这些文化之根一直努力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