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地课堂】碣石秋风观沧海——《观沧海》实录片段

 深思的草甸 2018-04-28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碣石秋风观沧海

——《观沧海》实录片段

邢飞涛


入题——挟天子以令诸侯

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听说过曹操吗?

生:听说过(齐答)

师:能告诉我你所了解的曹操是什么样吗?

生:摇头,不会的样子。

师:没关系,这个男生来试试。

生: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他有很强的领导能力。

师:不错,请同学们为他鼓掌下。(生鼓掌)

生:曹操,小名阿瞒,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

师:说的不错。大家能说说什么叫挟天子以令诸侯吗?,就是自己想要完成的是通过谁来发命令?

生:皇帝,天子。

师:对,就好像他要杀我们的头们,就会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变成谁要杀我们的头呀?

生:皇帝

师:就好像,要给我们发流动红旗,就会说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变成谁要给我们呀?

生:皇帝。

师:幕后的真正的住在是谁呢?

生:曹操。

师:皇帝简直就是个活体机器人啦

生:傀儡。

师:这个女孩每次都能有准确的发言,老师好喜欢呀。

师:现在我们来说说这首诗吧,请同学们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来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吧。

生:………

师:同学们齐读下文章吧,(生齐读)同学们在齐读下,声音洪亮点,遇到标点要注意有停顿。

赏析(一)——碣石

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朗读下,看看这碣石山有什么过人处。(生自由读)

师:请大家把这段文字在来齐读下。(生齐读)同学们看懂了吗,有问题吗?(生回答没有)

师:那老师来问大家几个问题咱们来集体确认下。曹操这次登临碣石山在战败还是战胜的情况下?(战胜),曹操这次胜利对他未来做什么有意义呢(看背景资料,找四个字来回答)?(统一中国)这座山在曹操之前有几位皇帝曾经来此登临?(秦始皇,汉武帝)秦始皇的功业是 ?(统一六国)。(生一一齐答)

师:曹操登临碣石山,会使你想到什么呢?

生:曹操很喜欢看大海。

师:说得对。我们内陆生活的孩子多么喜欢大海呀,暑假女儿就一直要去看海,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带我去看海。我说,等爸爸有钱了就去。女儿睡觉前问我,爸爸你什么时候才会有钱呀。我说,明天。第二天,起来后,他看我没动,便问我,爸爸今天有钱了吗。

师:每个小孩天生都有一个看海的梦想,曹操生长在中原也喜欢大海的。

生:曹操很有抱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他刚打败了乌桓,心里很兴奋(生做沉思状)

师:能把曹操登临碣石山与秦皇汉武的关系说得在明白再透彻点吗。背景材料中为什么单挑出秦皇汉武登碣石山是故事,为什么不提或来过的千千万万的百姓呢。

生:曹操想像秦始皇那样统一六国。

师:这个时候可不是六个国家了。

生:曹操要自己做皇帝了。

师:这个句子来得直接,来的透彻。他的儿子后来就做了皇帝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下自己对曹操登临碣石山的理解,

……

师:对,曹操登碣石山是在寻找伟人的足迹。登临碣石山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抱负,是要未来——

生:统一中国(生齐答)(我觉得这里最缺少一个有意义的中场小结了)

师:现在,们,再来把这首诗,齐读下,要读出曹操的抱负来。

赏析(二)——秋风


师:我们再来开始第二个赏析活动——秋风,读读这句话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生齐读。

师:“秋风”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辞了修饰?

生:萧瑟。

师:大家能把“萧”字,“瑟”字组个词来看看吗?

生:(纷纷的样子)萧索,瑟瑟发抖

师:这些词语提示我们这秋风萧瑟容易引起人悲伤还是喜悦的情感呢?

生:悲感。

师:如果让我们来构思,我们会接着瑟瑟的秋风写些什么呢?

生:枫叶,秋天来了,枫叶红了,然而会枯萎掉

师:很悲壮的感觉。

生:落叶,落叶,没精神

师:风吹落叶,还会有飘零的感觉。。

生:我会下雨,在雨中去捉鱼,

师:这个女生好会玩呀,写出来了孩子们对于秋天的喜爱和童趣。

生:我会写风雨交加,有什么要发生什么似的。

师: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这样的镜头的时候,会发生好事还是坏事呢?

师: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曹操笔下的秋风中的景色,景色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呢?(同学们把诗中的文字在脑海里在想想吧。)

生:碣石山很高。

师:那句话我们能读出高来?

生:山岛竦峙。

师:邢通读下,这句话。(生读)

师:有竦峙的情味吗?(没有,生答)男生齐读下,声音雄壮点。

师:(男生齐读,很雄壮。)我们在小小的注意下,两个字之间稍停顿注意节奏,峙字读得迅捷点。全体试试。(生试试。)

生:这里的风很大,

师:那句话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体验呢?

生:洪波涌起。

师:能把这句话中的景象给我们具体的描绘下吗?

生:海浪很高,汹涌着,一浪接着一浪的样子,像是要扑上来,声音很大,震耳欲聋的样子,

师:文中还有一句。

生:水何澹澹

师:我在听的时候有听到有同学说,水轻轻的震荡掀起波纹,是这样子的吗?

生:振动的很剧烈,“何”字的意思是多么。可见是大浪马上要来了的样子。

师:看来风可真是不小了。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的常人一般会选择呆在家里呢,还是登山游玩呢?

师:异常的气象条件下,恐怕大家都呆在家里乖乖的。我曾登临过咱们的鹰嘴峰,大年初一的日子,往年人多多呀。2012年的初一那天,我,一个人,雪厚厚的,看不到一个人走过的脚印,先亲们看来都呆在平原上啦。

……(这里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对秋风中的沧海景是有些体会的,但对秋风中曹的理解还是不完全的,比如奇幻的想象力,孩童般的对宇宙的思索的精神)

师:让我们来一块读读这几句话,看看能表现出,大海的波澜壮阔吗?(生齐读)

师:我们能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读得更饱满些声音稍拉长些吗,这样容易表现那种阔大,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读得低沉而饱满,为后面的洪波涌起做足准备。咱们再试下。(生练习朗读)

师:咱们在齐读下全诗(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来表达对观沧海的理解。

  • 句式范例: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附:背景简介

  •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 说明:这个实录实际上是不符合严格的实录的意义的。这里是我课后凭借着记忆在这里记录的。其中的文字会有一些地方对孩子的语言进行了修饰,当然也会有所遗漏的不少。但还是努力地记录了下来。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批评和帮助。


作者简介:邢飞涛,语文教师15年,陕西省周至县乡村中学任教。湿地新苗一枚,热爱湿地,渴望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