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刘邦和朱元璋都在成功以后大杀功臣?

 黄昌易 2018-04-28

刘邦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负面示范,往后的帝王将相都是向他学习。然而实事求是的说杀功臣这件事却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

秦末被说成是农民起义,但事实上秦末战争仅仅旧制复辟和楚人复国的战争。就是说他们的目的一开始就是为了复辟分封制和恢复楚国。所以当秦灭之后,项羽必然要实行分封,自己最多效仿春秋五霸,做霸王。因为那是他们起义时的初衷。如果胜利后换做刘邦实力最强,由他主导,难道你会以为他会选择去做皇帝,不可能的。刘邦主导分封也只会是在分封领地时做好战略考量,如果有机会先灭掉最有威胁的诸侯。比如设鸿门宴的是刘邦,那项羽就跑不掉了。

刘邦是不是一开始就打算夺取天下后做皇帝,肯定不是。就算他有那个野心,也不会那么打算。因为秦制遭到众多势力反对,他不是看不到。但后来楚汉争霸又給他上了一课,如果他再效仿项羽的话,那他的结局又将如何呢?春秋战国时代哪个诸侯不是在拼命壮大自己,以图霸业或者为了自保。这已经是分封制必然的结局了,已经没有诸侯会遵守周礼了。所以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就摆在他面前同样的问题。效仿项羽分封那很可能会是同样的结局,不分封的话,旧制思维还在,那些为你卖命的人还眼巴巴等着获得封地呢。而且还有韩信这个能打的封王。

不想重蹈项羽覆辙那只有采取特别的办法,折中的办法。于是杀功臣就成了一个明智选择。因为功臣往往在实力和威望上都已经有了优势,他不死,你难道可以不分封于他吗?分封了他,就是未来之大患。韩信一定得死,一方面他能打,一方面功高镇主,就算他不反,他的子孙也得反。刘邦是从项羽分封的失败上获得了教训。所以杀功臣、称帝、分封都是一个折中之策。刘邦再坏不至于坏到杀功臣玩的地步,这些功臣也没有实际威胁他的表现,客观上韩信对他有威胁,可是在最能威胁他的时刻,韩信没有听从他人建议选择三分天下,而是选择了支持他。足见这种威胁只是客观上的,而非主观上的。刘邦杀功臣基本是为了未来考量。

刘邦为了稳定统治地位,是不是只有杀功臣这一条路了。肯定不是,然而他确实选择了一条恶劣示范的道路。没有办法,中国历史每当关键时刻都是往最糟糕的那个方向发展。如果能够重来,我更希望秦能够维持下来,那样就不会有楚汉争霸给后人的恶劣示范了。也许古风能够保留的更多一些,更长久一些。

朱元璋也搞分封,也有同样的问题。朱元璋与刘邦都不是出身门阀,都没有天然的依托群体。都是从底层出生入死奋斗上来的,臣属地位原本相差不大。当然他们选择不杀功臣也未必就维持不了,然而事情就发生了,他们就是那样选择了。先秦时代军权都是集中于大将军、大司马手中,后来就不行了。必须分权、互相遏制。这种现象到底是制度出了问题,还是人出了问题。没有什么制度是无懈可击的,都是适应于相对应的人。相比之下,刘邦更有不杀功臣的机会,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更纯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