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野菜竟然是“养肝第一药”!每年吃一点,到80岁不患肝病

 索南杭澄 2018-04-29



野地里很多这种草的,也叫茵陈蒿、白蒿、绒蒿、猴子毛。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尸骨遍野,连年欠收,民不聊生,于是乎天行疫疠,瘟病四起。有年初春,华佗收治了一位女病人。这位女病人骨瘦如柴,面似妆金,两眼杏黄,腹涨呕恶,华佗知道她得的是“瘟黄病”,尽心调治了月余,也不见好,反而有愈延愈重之势。华佗没有办法,只好交代她回家准备后事。没想到一年之后,华佗又碰见了她,见她的病全好了,还保养得白白胖胖的,就感觉到很奇怪。


       于是华佗就问她的病是谁治好的,这位女病人告诉华佗,既然神医华佗都没有办法能治好她的病,她就没有再去找其他的医生了,也没有吃什么药。华佗就更是奇怪了:“没吃药,这病怎么就能好了呢?难道你吃过一些什么特殊的东西吗?”女病人说:“也没有吃什么,这几年闹灾荒,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就是上山采野蒿当饭吃。”

       华佗恍然大悟:“哦,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黄病。”从此以后,华佗每每遇到生瘟黄病的人,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可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回转。病人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华佗,华佗也感觉挺纳闷:“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缘故吗?”他又走访了很多的群众,包括那位女病人,才发现原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一种是翠绿发青的,叫青蒿;一种是暗绿发灰的,叫灰蒿。瘟黄病病人要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灰蒿才有效。

可又经过一两年的观察与实践,包括病人反馈回来的情况,华佗就又发现,这种灰蒿必须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才有效,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就没有药效了。


       此外,华佗还发现,那种翠绿发青的青蒿,却有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作用。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另外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于那种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青蒿”。为了让老百姓们都知道并且都能记住这个特殊的现象,华佗还编了一句顺口溜:“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以利老百姓们牢记相传。这就是“三月茵陈四月蒿”的来历。

       茵陈俗称柏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每年春季幼苗高约三寸左右时采收,入药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芳草吐绿,正是采收茵陈的好时节。

       茵陈性味苦、微寒,入脾、胃、肝、胆经,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我国著名的老中医专家廖佐芹教授说,此药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要药。药理研究表明,本品煎剂及醇浸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还能降压、利尿。煎剂有强力解热作用,能降血脂,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其所含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病原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茵陈除有药用价值外,它的幼苗还可以当作野菜食用。茵陈富含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在春天,食用茵陈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与其他野菜一样,春季服食茵陈的方法很多,可蒸食,可凉拌。将茵陈洗净切碎,加入葱、姜、蒜,拌上面粉,蒸熟食之,其味清素鲜美;将茵陈放在沸水中煮2~3分钟后,捞出晾凉,拌上蒜泥,加入香油、食盐等调料,则为春季佐餐的佳品;也可在煮粥时把茵陈直接放入锅中同煮,味道也很鲜美。廖佐芹教授强调,无论是药用还是食用茵陈,都要抓住采收的最佳时机,莫到茵陈“当柴烧”时再用。特别是在做茵陈粥时,应以稀薄为宜,脾胃虚寒者不宜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