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与书法同为线的艺术,书的成熟却比画早了很多年。原始陶器上的几何纹饰是最早的绘画,汉字的起源也归根于绘画的收缩、整理和位移。有意思的是,汉字以及书法艺术诞生后,很快就超越了绘画。

正是由于中国书法与绘画的这种同源关系,使得绘画在某种程度上被书法的高度成就所笼罩,更由于两者的表现手法皆为线条,而书法又走在绘画前面,就使得绘画在某种程度上跟在书法后面亦步亦趋,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展。这也许是中国绘画没有发展出一个较有影响的写实流派的原因。

宗教绘画没落后,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都已成熟。绘画在描绘世俗生活图景的过程中,不断地从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中吸取养份,最终以引禅入画完成了向书法的靠拢。从此,与书法同为撷取自然意象的山水画独树一帜,以绝对的优势状态占领画坛,一步一步地向着东方艺术高峰前进。

毛笔、宣纸和墨成了书法和绘画所共同依赖的物质材料,士大夫阶层垄断文化的社会现实使书法与绘画的创作主体无法分享,书画作者的思想、情趣和文脉同出一源,书不尽意则画,画不达情则书,书法和绘画成了形式略有区别的文人自娱游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法与绘画共存于一幅宣纸上表情达意,从而奠定了言外有意,意外有象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审美,这便是气韵生动的、写意的、感性中蕴藏理性、有意味的中国艺术的正式形成。书画合流后文人画与工匠画正式分野,笔墨趣味成了书法和绘画共同追求的同频话语。
这一审美基调的奠定,影响了几乎所有艺术门类的美之取向。

墨分五色。在一片素白的宣纸上,墨的布局和浓淡是唯一的绘画语境。中国人之所以把黑白艺术发展到如此臻于化境的地步,皆因为墨的立体表达之实现,也就是用墨的过程中水的比例与多寡。笔法来自于书法,墨法亦来自于书法。书画不分家,会书者亦会画,会画者必能书。所以在书画合流之后,中国少了专门的书家和画家,多了二者皆擅长的书画家。大凡高明的书画家,皆洞悉水的妙用。这无法严格控制和把握的水墨比例,不可能像麦当劳的流水作业和全球通行的国际标准一样,制定出人人遵守的机械配方。墨的浓淡,笔的枯润,笔走纸上的缓疾轻重、飞驻顿畅,可以排列出一长串的特色组合,于是,墨在纸上的散步,便层次丰富从而立体起来,墨的表情,扩展到无限丰富。

中国水墨画气氲流动变化无穷的活的表现力,是作家胸中灵动自然的概括和提炼。所谓写意,当然不只是简单的临摹。再美的奇峰,也只是作家表现对象中的元素之一而不是全部。造化的天真烂漫,是作者笔下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