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云皑皑,鹔鹴一行;虽则叆叇,震翅之晃。 “鹔鹴” 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五种凤凰之一的神鸟,上面的优美诗句就出自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许多赞赏“鹔鹴”的诗篇之中。 说起“鹔鹴”神鸟,不能不让人想起以此为名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派创始人关鹔鹴先生。 关鹔鹴才华横溢,精文通武,能演花旦、青衣、刀马旦、武旦、老旦,也能演小生、老生、武生乃至花脸,而且都在相当高的水平之上。关鹔鹴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作,多年来,她塑造了白素贞、小青、穆桂英、杨排风、陈秀英、谢瑶环、黛诺、叶娘、娜蒂秀等众多古代和现代及少数民族妇女形象,显示出她多方面的表演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在《铁弓缘》中陈秀英这一角色的表演,集中地展示了关派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 《铁弓缘》剧中描写少女陈秀英父亲亡故后和母亲开设茶馆谋生。总兵石须龙的儿子石伦率家丁到陈氏“豪杰居”喝茶,看见秀英貌美,仗势逼婚,陈母颇有武功,将他打跑,恰遇石的部将匡忠劝解。陈母见匡忠少年正直,引回茶馆,秀英一见钟情。原来陈父临死时留下铁弓一把,留下遗嘱说,如有人能拉开弓弦,便以女儿嫁他。匡忠果然能拉开铁弓,秀英母女均甚满意,于是订下婚约。石伦嫉妒,陷害匡忠,陈秀英女扮男装逃走,最后与匡忠阵前重逢,方得团圆。 该剧唱、念、做、打、舞表演齐全,演员条件要求很高,已不断磨练成为了关派表演艺术的代表作。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成电影上映后,誉满海内外,成为经典剧目。 1952年,在西南文代会上,重庆观众有幸瞻仰到了关鹔鹴先生在《铁弓缘》中熠熠生辉的舞台形象,由此在山城戏友中摧生了第一代“关粉”。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关师”早已作古,虽说“关派”直传弟子50余人遍布全国,然今天仍活跃在西南舞台上的仅有贵阳的侯丹梅和昆明的李晓玉。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角儿;一个剧团的发展,同样要有角儿支撑。重庆市京剧团近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市文委、市文联的强力支持下,通过人才引进和定向拜师,演员中已见多个流派传人,然而说到“关派”,却依然是一个空白。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市民们的文化需求,给重庆市京剧团提出了一桩桩的新任务。剧团领导在广泛搜集了演职员工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后,一个在团内扶持关派艺术的工作方案很快被纳入了工作日程。 关派戏对演员的基本条件十分挑剔,要求能唱能打的真正的“文武昆乱不挡” 的全材。戏曲界的人都知道,要从外地调一个有相当水平的“流派” 演员是十分困难的,要发展关派艺术,就必须在团里找苗子,定向培养自已的关派演员。几番斟酌比较,当时负责剧团全面工作的党总支书记程联群和分管艺术宣教的副团长周利的目光,聚焦到了青年武旦演员扈金娜的身上。 团里认真考核了扈金娜的基本情况: 扈金娜, 女,39岁,1991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戏曲科京剧班,主工刀马、武旦、花衫。曾受教于邢美珠、肖月珠、徐小曼……等京剧名家。199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京剧院工作。历年她的武旦应功戏在国内赛事中多次获奖,2005年赴比利时参加“2005年比利时弗兰芒国际博览会”演出后,亦深受各界好评。 扈金娜幼功扎实,虽未正式进入“关门”,然而早在2006年她刚到重庆时,当时的副团长童志良老师量体裁衣,就有意识地给了她一盘关鹔鹴的《铁弓缘》影碟,借以提高她对关派艺术的认知和艺术潜质。扈金娜通过影视资料和多方观摩学习,对关派艺术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近年扈金娜常演的《扈家庄》《虹霓关》《红线盗盒》《樊江关》《打焦赞》《盗库银》《女杀四门》《虹桥赠珠》等剧目中亦有“关派”套路。随着进一步的艺术实践,扈金娜对关派表演艺术逐渐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心底里产生了皈依“关门”的想法。 师徒之称是我国戏曲艺术代代相袭的传统习俗。无论学艺途径如何多样,教材如何规范,戏曲最得精髓的东西,依然靠口传心授。流派的不同而形成的天然门派,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只有薪火相传,艺术才有永久的生命力,正是有了门户之别,有了辈分之称,戏曲艺术才能源远流长。 云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晓玉是关鹔鹴先生的亲授弟子,表演中形、神均极似乃师,素有“小关鹔鹴”之称。扈金娜久仰李晓玉盛名,于是通过她在云南省剧院的表弟肖鹏,向晓玉老师转达了自已想“立雪”求教的心愿,但得到的却是模棱两可的回答。 2015年12月13日,云南省京剧院全国巡演,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铁弓缘》再现巴渝舞台。李晓玉领衔主演的集花旦、青衣、小生、武生为一体的陈秀英,让扈金娜佩服得五体投地。晓玉老师在重庆那几天,扈金娜跑上跑下,鞍前马后,恭恭敬敬,勤勤恳恳,尽献求学之诚。戏曲收徒不仅关系个人荣辱,而且也关系到门派兴衰,尽管晓玉老师对扈金娜有了一定的好感,但仍未答应正式收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下达后,重庆京剧团抓住机遇,弘扬戏曲艺术,传承民族文化,为推动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再上新台阶,举行了荀、叶、李、沈等流派的集体收徒拜师仪式。虽说这次没有关派老师赴渝收徒,扈金娜拜师的愿望没有实现,但不久团领导因势利导,安排她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京剧关派艺术人才培训班”。 这年7月,扈金娜踌躇满志地赶到哈尔滨。在那里,她不仅受到了邢美珠、周明义(琴师)等关派艺术家的悉心指导,还有幸得识关鹔鹴先生的女儿关小鹴。11月,在培训班汇报演出中,扈金娜上演的《铁弓缘》剧中的《长亭、团圆》两场戏,获得了老师和观众的认可。自此,她总算跨进了关派艺术殿堂的门廊,离登堂入室就仅剩下一步之遥了。 回团后,扈金娜把拜师的想法再次向团里作了汇报。程联群书记对她表态说:“市文委和团里一再鼓励青年演员争当名角,也全力支持名师收徒、名角带徒。” 周利副团长也说:“收徒拜师这样的形式,既能很好地保护流派特点,又能加速青年演员的成长,的确是弘扬戏曲艺术的有效途径。我自从拜了孙明珠老师,走进尚派之门后,上了台才感觉有了点底气……” 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让扈金娜对拜师学艺更有了信心。她通过电话、微信和晓玉老师加强了联系,那虔诚好学的态度终于打动了老师。2017年7月,为了进一步考察历练这个“徒弟”, 晓玉老师通知扈金娜随她一同到深圳参加了“戏剧星期六” 活动。 “戏剧星期六” 可是企业家们组织的规格极高的文化活动,史依泓、王佩瑜、凌坷 ………等多位国内名家登台献艺,使这项活动异彩纷呈,誉满南国。扈金娜在晓玉老师的指导下,在其间演出的《盗库银》《铁弓缘·待嫁·行路》等关派戏,受到了圈内行家和深圳观众的一致好评。通过几年来的前期观察培养,李晓玉和关派琴师周明义、关小霜等人几经商议,对扈金娜的德品、艺技作了综合评估,终于认定她是一棵可树之材,并表示了正式收徒的意向。 听到晓玉老师对自已的认可,扈金娜喜不自胜。她除了向师尊表示强烈的感激之情外,并迅速向联群书记和周利副团长汇报了这一喜讯,申请团里出面,支持举办拜师仪式和与其相关的各项工作。 传统戏曲拜师的礼数,并非只是一种表面仪式,而是弟子在师傅的感召下,表达内心虔诚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剧团领导的支持下,艺术室负责人孙渝昆很快组织了对拜师活动相关细节的研究,决定将扈金娜主演的关派名剧《铁弓缘》全本作为拜师汇报演出剧目,并一一落实了精干的演员阵容以及服装、道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铁》剧的前期筹备纳入工作日程后,团里张立、程静、李恒、张青、李彦波、郑淋、吴狄、刘晓剑等演员都热情满怀地投进了紧张的学习排练之中。 4月2日,李晓玉提前给恩师关鹔鹴先生扫墓致祭,并祝告了收徒大事。当天下午,她便风尘扑扑地飞抵重庆,亲临现场,言传身教,不厌其繁地全面指导了《铁》剧彩排中的每一个细节。 拜师演出的信息早已传遍山城,戏迷观众们既盼望着瞻仰关派门人李晓玉老师的飒爽英姿,又盼望着鉴赏本地演员侪身“关门”后焕然一新的唱做念打,大家对这次巴渝土地上的艺术盛宴兴味盎然,生怕错失良机,很多人早早就设法弄到了门票。 梨园新蕾巴渝暖,二月春风似剪刀。 2018年4月15日,这恰是夏历仲春二月的最后一天。这天风和日丽,阳光倾洒到嘉陵江面,一缕缕五颜六色的水光反射到洪崖洞上,使座落在这里的巴渝剧场平添了几分古色古香的妩媚之气。 下午2点,巴渝剧场舞台上绛红色大幕徐徐开启,周利副团长亲自主持了演出前的拜师仪式,当李晓玉老师夫妇出现在台上时,全场近千名观众掌声雷动,纷纷起立,奉上了巴渝人对京剧名家炽烈的赞誉之情。 1987年,关肃霜先生赴重庆京剧团收周应伟为徒,留下了关派种子。时隔31年,李晓玉在云南省文化厅、重庆市文委、云南省京剧院、重庆京剧团,《中国京剧》,以及关派创始人关肃霜的女儿关小霜等多位滇渝相关部门领导、文化界名人和全场观众的见证下,正式将扈金娜收到名下,成为“关派第三代传人”。 扈金娜行礼如仪后,重庆市京剧团团长、奚派传人张军强代表剧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在向李晓玉老师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后十分赞许地说,作为专业戏曲文艺院团,传承戏曲艺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拜师学艺、师徒结对、名家把关的培养方式,对青年演员艺术造诣的挖掘和专业特长的发挥都会产生显著功效。张军强又勉励扈金娜说,成为师徒,是一种很大的缘分,不光是遇见,还要心性想通。只有技艺相接,艺德相承,才能完成真正的点化。扈金娜当场表示一定要敬重师尊,更加努力地刻苦学习,将关派艺术好好传承下去。 拜师仪式后,演出了关派代表作《铁弓缘》。 扈金娜在《铁弓缘》中饰演的陈秀英,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是花旦的娇俏妩媚,活泼生动;时而是青衣的婉转绵长,行腔自如;时而是小生的俊朗潇洒,倜傥风流;时而又展现出武生的雄姿英发,腾越翻挪。她以俊俏英武的扮相、甜美圆润的唱腔、文武兼备的艺技多次赢得满堂喝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演出让重庆观众再次领略了集文武生旦于一身的关派风韵。演出结束后大家都说,扈金娜拜师归门后,唱、念、做、打、舞与早期演技相比都有了质的飞跃。 拜师仪式和演出结束后,由重庆市京剧爱好者协会名票喻树清女士主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夫妇、资深琴师黄一凡、琴票眭万忠、原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重庆民俗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重庆首届十佳读书人”朱晴方等近30位巴渝文化名人,在南滨路鑫缘渔港向李晓玉师徒表示了热烈的祝贺。第二天,重庆日报、华龙网和云南、凤凰……等国内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了这次盛大的拜师活动。各家记者都异口同声,十分肯定地说,这次盛会是滇渝两地民族文化复兴道路上的一件大喜事,从中展示了关派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强大生命力。 ” 关派第三代传人再现重庆舞台,是在巴渝大地上摧生的又一桩艺苑佳话。这正是: 旧曲新唱京韵醇,华夏今日喜事多; 名师收徒菊坛乐,巴渝又起鹔鹴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