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何丹:民间屹立两千年/吴垠康

 夜黑心明 2018-04-29

张何丹:民间屹立两千年


文/吴垠康

张何丹(?—公元18年),原为四川人,后定居松兹(今宿松县)。先在朝廷任中散大夫,后贬松兹县令,大旱之年,为民求雨中暑而亡。其大义凛然、不畏权贵、勤政爱民、富于创新的楷模形象,已在民间屹立两千年!

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松兹侯国治于仙田铺,夷侯徐厉以旧勋封为松兹侯,此乃宿松行政建制之始。汉元帝皇后王政君,母仪天下一甲子,先后辅佐了四位皇帝,执掌后宫,威兼前庭,提携一下娘家人乃小菜一碟,经常跟在她屁股后面喊姑母的王莽,就这样崭露头角了。谁知王莽这小子花花肠子多,表面文章依马可就,看上去恭谨复勤勉,自然讨了姑母一百个放心。其实,王莽在政治上是个江湖大盗,利用得宠的外戚身份,背地里下着一盘大旗,不但广结名士与将相大臣,而且只要来投靠山头的,哪怕是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一概收用为官,到处安插亲信。汉哀帝刘欣死后,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王政君名义执掌军政大权,为便于弄权,弃长立幼,9岁的刘衎被立为汉平帝。后来,王莽又把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以致朝中大权玩弄于股掌之间。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汉平帝病死,王莽指使同党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书,要求让他代天子临朝。一方面王政君人老了,垂帘听政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王莽翅膀硬了,提出的逆天要求只能无奈顺从。就是在王莽摄政的这一年,松兹侯国降格为县,而时任中散大夫的张何丹,也识破了王莽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他本可以像其他谏官一样,或假意附和,或装聋推哑,但秉性忠直的他,大义凛然、以卵击石,多次上疏弹劾王莽,成为王莽眼中钉、肉中刺,最终受到打击报复,被贬为松兹县令。

从京官一下子“断崖式”降为县官,张何丹虽窝了一肚子憋屈,却没有消极对抗情绪。他觉得,身为父母官,必须担起领导责任,尽快摆脱因饱受汉末土地兼并、灾荒频仍、经济凋敝、人心浮动等天灾人祸给老百姓带来的疾苦。当时,农业生产力很低下,特别是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各地起义不断,地方向朝廷上交的赋税不堪重负,如何在重压下解决县民的温饱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他从优选稻种入手,经过反复试验配种,最终培育出了一种穗大、粒重、味香的优良稻种,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税赋之余仍可温饱。后人感恩戴德,即使在两千年之后,“仙田瑞谷”的秋收景象仍被列入宿松十大风景之一。

仙田铺位于今宿松县凉亭镇,县治置此,虽占驿道之利,但位置偏北,诸多不便。张何丹通过对全县山川河流、地形地貌全面勘察,发现孚玉山下,抱山环水,交通便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出于长治久安考虑,他决心将县衙从偏于北隅的仙田铺搬迁至此。新县衙在孚玉山下建成后,吸纳人气,发展集镇,商贸繁荣、秩序井然,不但在防御兵乱匪患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作为有利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两千余年的独立建制县地位。

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后,为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先后颁发了一系列诏令,史称“王莽改制”。但这些变革,并没有起到巩固千秋功业的作用,制度本身的弊病如同瘟疫,给各地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也为王莽在公元23年政权覆灭和人头落地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天凤四年( 公元17年),全国先旱灾后蝗灾,饥荒四起,民不聊生,百姓草根充饥,饥民暴乱此起彼伏。张何丹因深得县民爱戴,社会相对稳定,无奈连年旱灾,即使有仙田瑞谷,但无水终难成稻。第二年,松兹大地继续久旱不雨,河水断流,池塘枯竭,田地皲裂,禾苗干焦。为了感化龙王爷,早日普降甘霖,以当时的“科学”办法,在河西山水口设求雨坛,张何丹衣帽工整、虔诚跪拜,在烈日下大汗淋漓,几欲昏厥。随从及百姓劝他起来,他均无动于衷,心想只要上天降雨,百姓安生,病我何妨?农历六月六,本属江南雨季,民间要晒物晒经以防霉变,但张何丹去田间察看灾情时,头顶的太阳像一个炙烤大地的火球,又一批奄奄一息的禾苗彻底枯萎了,焦急万分的他,再一次来到雨坛跪地求雨。没想到,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终因烈日无情,中暑而亡。传说他倒毙的那一刻,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松兹大地灾情解除,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时光过去了两千余年,多少人事在时间里化作尘埃,杳无影踪,但在张何丹落葬的求雨坛旁,“汉县令张何丹之墓”仍然屹立不倒,那座因他而建的“大王庙”,虽数遭火劫,却屡毁屡兴。两千年啊,官民何曾水火不容?官爱民一尺,民敬官一丈,“大王庙”的香火就这样在民间暗香浮动。

本期编辑:何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