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松古迹】“唐朝敕封鲁国公仁寿王”碑考/张振华

 夜黑心明 2018-04-29

“唐朝敕封鲁国公仁寿王”碑考

文/张振华

2012年10月6日,安徽省宿松县千岭乡竹墩村西山嘴,发现一块清石残碑。该残碑长65厘米,宽47厘米,厚8厘米。虽然是块残碑,但上面的铭文清晰可见。中间楷书竖排十字为:“唐朝敕封鲁国公仁寿王”。右边竖排十字为:“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岁次”,左边的落款缺失。

据收藏此碑的何伯体讲,这块碑原来是竖立在长湖边西山嘴上鲁国公庙里庙堂中间祭祀程咬金的石碑。这使我大惑不解。据我所知,中国历史上被封为鲁国公的有十几人。最早被封为鲁国公的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宇文邕,即后来北周的武帝。而唐代被封为鲁国公的只有开元进士,饮誉书坛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又被称为“颜鲁公”。程咬金是唐朝的开国名将,先期被唐高祖李渊封为宿国公,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卢国公。据《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记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以功封宿国公。……寻迁右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程咬金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卒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被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鲁国公庙怎么是祭祀程咬金的呢?带着疑惑,我走访了附近几位七、八十岁的原住村民。他们都众口一词地讲,国公庙里供奉的是鲁国公程咬金的神位。除了他们上辈一直口口相传外,小时候他们都亲眼见到过国公庙里的鲁国公仁寿王碑。周边的村民也都知道国公庙是祭祀程咬金的。有两位热心的老人还专门带我到西山嘴原国公庙的庙基上去看,给我指出国公庙原来坐落的具体位置,并描绘了国公庙原来的建筑规模和结构、风貌。并说国公庙原来有正房三大间,“唐朝敕封鲁国公仁寿王”碑,就竖立在庙堂中间程咬金神位前面。由此看来,残碑是祭祀程咬金的说法较为可信。

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宿松旧县志里没有在千岭乡竹墩村建国公庙的记载。于是我询问:国公庙最早建于哪个朝代?因为现存残碑上的年代是清道光二十八年,即公元1848年,距今只有164年。老人回答说:“具体建于何年何代谁也说不清,只是听上辈老人讲过,闹长毛(太平军)时,村里人都到国公庙来躲避,祈求得到鲁国公程咬金的庇护,果然无人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国公庙的香火更旺”。老人所说的躲长毛的事情,民国十年的《宿松县志》上有记载,发生在清咸丰三年,也就是1853年太平军第一次侵犯宿松的时候。这个时间与1848年相距只有五年,说明清道光二十八年可能就是国公庙最早的建筑年代了。

那么,卢国公程咬金怎么在这里变成了鲁国公呢?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我再次仔细查阅了民国十年的《宿松县志》,在宗教篇里找到了一项国公庙的记载:“国公庙在治东四十里,旧建,祀唐狄梁公,咸丰间寇乱毁,庙基寻变价充公”。这段记述,除在名称和地里位置上与竹墩村的国公庙相似外,所祭祀的人以及庙的存续时间都不相符。一个是祭祀梁国公狄仁杰,一个是祭祀鲁国公程咬金。即便是老百姓错把祭祀梁国公狄仁杰的国公庙讹传成为祭祀程咬金了,在庙的存续时间上却差异太大。志载的国公庙“咸丰间寇乱毁,庙基寻变价充公”。而竹墩村的国公庙在咸丰三年恰恰是村民们躲避长毛的庇护所,而且此后香火更旺。据许多村民讲,村里一位上个月刚过世的九十多岁老人经常跟他们说,她只要遇到不顺的事,都到国公庙烧香,祈求鲁国公程咬金的保护,很灵验。只可惜国公庙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人烧毁了。据此可知,志载的梁国公庙和西山嘴的鲁国公庙显然不是同一个国公庙。

既然县志里没有鲁国公庙的记载,说明竹墩村的国公庙是民间所建。我由此得到启示,卢和鲁同音,是不是老百姓将程咬金的封爵卢国公误写成鲁国公呢?但转念一想,建庙立碑是件十分庄严的事,一定会特别慎重,是绝对不会出错的。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想起小时侯看过的《隋唐演义》,小说里程咬金的三板斧(实际上是马槊)很厉害,在民间广为流传。我赶紧查找有关程咬金故事的小说。殊不知只要是关系到程咬金的小说,都把程咬金写成鲁国公。仅我找到的相关小说就达七部之多。有《说唐演义全传》、《说唐后传》、《说唐三传》、《瓦岗英雄》、《薛家将》、《薛刚反唐》、《薛刚反唐续》。其中,《薛家将》里有三次直接在标题上出现鲁国公字样,如:“第三回众大臣保本金銮殿鲁国公巧使少国公”,“第二十三回鲁国公二请樊梨花金鸡岭七遇薛应龙”,“第二十六回鲁国公三赴寒江关薛丁山三请樊梨花”。不言而喻,这就是程咬金被称作鲁国公的原因。在此,不但解决了程咬金从卢国公怎么变成了鲁国公的问题,同时也为残碑里所书“仁寿王”找到了依据。在《薛刚反唐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程咬金在瓦岗寨做过大德天子混世魔王,后归唐封为总管,后为鲁国公,高宗则天时期因长寿作为元老加封鲁王,薛刚反唐之后加封长寿鲁王”。这里的“长寿鲁王”就是“鲁国公仁寿王”的来源,长寿,改为仁寿,其意境更深,正所谓“仁者寿”。至此,长湖边西山嘴上国公庙是祭祀程咬金的说法已是确凿无疑了。

小说中的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恭三人在正史中同为大唐开国名将。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此三人皆位列其中。为什么在民间单单建造祭祀鲁国公程咬金的庙宇呢?我想这与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小说、戏剧在民间的广泛影响有关。在正史中,程咬金死于公元665年,秦叔宝死于公元638年,尉迟恭死于公元658年。秦叔宝、尉迟恭很早就被民间尊奉为门神。程咬金比秦叔宝迟死27年,比尉迟恭也要迟死7年,是唐朝的四代元老。因此,在小说、戏剧中程咬金被演绎为“老千岁、长寿鲁王”。故民间建造祭祀鲁国公程咬金的庙宇就顺理成章了。这种现象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体现。

基于这一点,可以说,“唐朝敕封鲁国公仁寿王”碑,是集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于一体的历史见证,是对地域文化乃至我们民族文化的记忆,值得珍藏。

注:本文作于2012年11月20日,并以《追踪“唐朝敕封鲁国公仁寿王”》为题载于2014年8月《华夏纵横》第三期。

本期编辑:唐华栋

>>>>>>>>'诗乡宿松”诚邀您加入>>>>>>>>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