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源地震!吉林大学45位博导全部下课

 玉峰牛 2018-04-29

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近日完成,45名博导在新一轮选聘中“下课”,失去了招收下一届博士生资格。导致他们“下课”的原因很简单——科研项目数量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

此举在国内高校中极为罕见,被一些教师形容为一场“深源地震”。的确,一旦博导选聘改革引进淘汰机制,就等于砸掉了博导的“铁饭碗”,推翻了博导的“铁交椅”,博导头衔的“金刚不烂”之身从此瓦破玉碎,这对优化学术队伍是不无裨益的。

深源地震!吉林大学45位博导全部下课

以前,博导的桂冠一旦戴上,就很难摘下,形成了事实上的终身制。在戴上雷打不动的博导桂冠之后,有些博导就开始享受他们的太平盛世,正如吉大有关负责人所言:不专心搞科研,而热哀于社会活动,不倾力搞教学,却醉心于谋利挣钱,终日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真可谓“既不博,又不导”。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博导终身制被看作“雷区”,绝大多数高校都未予触动。于今,吉林大学终于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破冰意义自不待言。

深源地震!吉林大学45位博导全部下课

可是,我认为,光有博导不博下课还不够,博导不导更应下课。时下,博导醉心挣钱疏远科研的现象普遍,可疏远教学的现象更普遍,忙于社交的博导不搞科研不搞教学,可不忙于社交的博导却只搞科研不搞教学,因为现存考评机制决定了他们只有搞科研(而不是搞教学),才能享受更高的荣誉,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带头大哥”,因此,对疏远教学的博导更应采取纠偏措施。然而,吉林大学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科研,无益于教学,相反,“科研项目数量不达标就下课”的规定,极可能让博导更无暇兼顾教学。

深源地震!吉林大学45位博导全部下课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大师之大也”,梅贻琦先生这句真言的内涵所指,更主要的是强调大师的教化作用,强调大师以渊博学识、儒雅气质、治学精神,对学生言传身教。大学首先是个学校,第一位的功能是教学,从根本上说,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说得好,论文不是不重要,但是,平心而论,人的一生到底能有几篇论文能流传千古,永垂不朽?而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却是造福子孙的百年大计!

因此,我期待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多一重标准:博导不“导”也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