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尴尬!护士PICC置管失败被指摘,DSA来洗白

 紫燕玥玥 2018-04-29



案例过程



患者龙某,男,32岁,2年前诊断为淋巴瘤,在外院行化疗12个疗程,放疗1次,此前因拒绝未置中心静脉导管。此次要求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入住我院层流病房。


静疗护士常规评估患者情况,避免绝对禁忌症,选择右臂肘正中静脉按照置管流程(穿刺点测量;消毒皮肤,建立无菌区;预冲导管;静脉穿刺;采用套管法置入导管;修正导管,安装连接器; 抽吸、冲洗、固定导管;胸部摄片定位、记录)置入导管,送管顺利,置入45cm,外露6cm,妥善固定,行X片定位示导管尖端位于腋下静脉。(导管到达最佳位置:上腔静脉行程区即胸椎6-7水平无菌条件下多次调整异位导管,无法到达指定位置。




在放射科X机下反复调整手臂与肢体角度,使用呼吸法调整管道,拍片发现导管到达锁骨下静脉,绕成团状,于当晚7点送返病房。



次日,请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小组专家会诊,怀疑血管通路异常,建议造影。由于造影费用上千,加之患者一度怀疑是置管护士水平问题,患者拒绝,随后在多方沟通后,患者同意造影。

 

结果造影显示,导管尖端异位于胸壁外静脉,右侧上腔静脉锁骨段阻塞,有大量丰富侧枝循环,左侧手臂造影显示血管通畅。

 

因患者将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静脉通路就是生命线,PICC必须植入。护士与手术台上的患者现场沟通,患者同意从左侧手臂植入新PICC导管。

 

在DSA显影下,从左侧手臂肘正中静脉送入导丝,到达右心房上腔静脉行程区,再送入PICC导管,过程顺利,患者满意。



案例思考




一、应急预案


当发生诸如此类导管异位的情况,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标准调管

2. 申请会诊

3. 找出原因

4. 再次评估

 

二、DSA在PICC应用中的优缺点

 

该患者存在血管畸形,通常情况下手法复位失败,只能拔管,而我们选择在微导丝引导下成功置管,避免再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再次失败的可能。

 

优点:

①采用DSA微导丝调整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安全性强。DSA成像的特点是在任何角度都可以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其旋转血管造影为复杂血管结构提供实时3D观察,具有性能优越、稳定、图像高度清晰、热容量高、X线辐射剂量低等优点,可以边操作边观察导丝、导管尖端位置,通过旋转可随意调整导丝的方向。

 

②采用DSA微导丝调整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法复位时,需反复进退PICC导管,刺激穿刺局部及血管,易并发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DSA微导丝具有可操控性,可轻易地通过狭窄病变或不规则病变,避免反复进退导管造成的损伤。

 

缺点:

增加患者的经济费用,患者及医务人员存在射线的危害。

 

 

三、导管异位


1. 定义

置管后摄胸片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行程区,而进入颈内静脉等其他血管或心脏即为导管异位。

 

2. 危害

导管异位可明显增加PICC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液体渗漏、肢体肿胀、疼痛等,也可发生一些特殊的危险,如椎体旁积液、房颤等。

 

3.原因

(1)血管解剖位置因素

(2)患者体位因素 

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患者体位不当引起。

(3)外测量方法

有研究显示,不同外测量方法导致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

 

4. 处理方法

(1)自动复位

由于PICC导管在血液中呈漂浮状态.异位的头端有可能随着回心血流、液体输人、重力因素等自动复位到上腔静脉。

 

(2)体外手法复位

利用血液动力学和重力的协同作用,通过改变体位,辅以脉冲式冲管、导管内输液或体表拍击,利用各种外力对导管头端施力.使导管头端改变方向.从而到达上腔静脉

 

(3)重新送管法

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原因排除肿块压迫、上腔静脉压力增高、局部解剖变异等因素外,往往由于患者体位不当或不能有效曲颈引起,重新送管是临床最常用的 复位方法。

 

(4)DSA下调整




作者:吴泽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