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病毒所致的疾病接连发生。但是这些致命病毒对同样是哺乳动物的蝙蝠来说却是影响极低,在这一点上,蝙蝠简直是一类“超级哺乳动物”——蝙蝠体内携带高致病性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和SARS病毒等,却并无疾病症状出现。为什么呢? 近日,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在蝙蝠中,STING通路处于受抑制的状态,得益于此,蝙蝠对病毒既有足够的抵抗力,又不会引发过度免疫反应。相关报道论文于2月22日发表在《Cell Host Microbe》期刊上。
细胞胞质中存在的游离 DNA常被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当做潜在的危险信号。 病毒和细菌来源的病原 dsDNA 以及自身 DNA 都能诱导干扰素以及其他炎症因子的产生,胞质中过度积累的未消化完全的宿主 DNA 则会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在蝙蝠中,除了病毒感染产生的胞质DNA外,蝙蝠飞行生活的代谢需求也会导致DNA损伤,并将自身DNA释放到细胞质中。然而,蝙蝠是否有独特的DNA感受/防御机制,以平衡高水平的细胞质DNA,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项研究表明,蝙蝠的干扰素活性通路存在某种程度的减弱,这是由于STING蛋白中高度保守的丝氨酸突变所致。如果逆转这种突变,干扰素活性通路会被激活,并抑制病毒活动。 蝙蝠是多种病毒的宿主。在人类等哺乳动物中,感染源性的细胞质DNA可增强DNA感受能力,强烈激活干扰素信号。这项研究表明,在蝙蝠中,依赖于STING信号的干扰素活性通路受到了抑制。这是由于DNA感受器STING蛋白上的丝氨酸位点失活所致。这类丝氨酸位点在进化中高度保守,具有重要功能。 来源:Cell Host & Microbe |
|
来自: 长生果与无花果 > 《生物/医学/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