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内经名词解释+伤寒论名词解释

 昵称589037 2018-04-29

 

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6、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7、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8、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19、麻沸汤:滚沸的水。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1、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24、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25、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26、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27、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28、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9、阳微阴涩:此处是指脉象,阴阳指脉之浮取沉取。阳微阴涩,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30、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31、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32、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33、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34、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35、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36、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37、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

38、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39、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40、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内经名词解释


发表者:赵东奇 2134人已访问


阴阳应象大论: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天地阴阳的作用,主宰万物的生长与变化

神明之府:指自然界生长变化万物的内在动力所在之处

浊阴:指滋养五脏的物质,如精血营血

清阳:指温煦腠理的物质,如卫气

阳生阴长,阳杀因藏:总而言之,阴阳即为万物生长之本,也为藏杀之本;分而言之,阳既主生发也主肃杀,阴既主长养,也主藏敛。

瞋胀:瞋,胀满;。瞋胀既指胸膈胀满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使人的正气衰减,少火使人的正气增强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张志聪“阴阳气血,外内左右,相交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

权衡规矩:权为称锺,有沉实之象;衡为撑杆,有平衡之象;规为做圆之器,有轻灵圆滑之象;矩为作方之器,有平盛之象。四者比喻四时的脉象特征

腠理:人体脏腑组织邻近关系形成的环境以及这一环境形成的纹路

上窍:指人体头面部隶属于五官的小洞眼,是五脏之气的对外开放口

下窍:指人体下部前后儿二阴附属的小洞眼,是浊阴之气的对外开放口

气穴:既腧穴,又称气府,是经络气血汇聚之处

谿谷:指大小仓肉      

濡泄:指泄泻而大便塘礴,由于湿剩伤脾所致

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

喘粗:呼吸急促,呼吸气粗

身常请:请同清,寒凉之意。身常请,既身寒身凉

烦闷:即心情忧郁,形态烦躁

七损八益:古代房事养身术中七种有害和八种有益的方法

地气通于嗌:嗌,咽也。地气所产之五谷,通过咽嗌进入胃中

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三阴三阳经脉左右互相贯通,故针刺左侧经脉的腧穴则可治右侧病变,针刺右侧经脉腧穴可治左侧病变,刺法上的缪刺,巨刺皆用此法

六节藏象论

神:即神气,气血。是天阳之气与水谷精气相辅相成,互相结合而产生的,即气血

魂:精神活动的一种,指人的意识活动,包括人的识性,记性,悟性

魄:是精神活动的一种,指人的本能活动,低级反应,如知觉,听 视触觉

唇四白:口唇与面部皮肤衔接形成的线迹,俗称唇线

爪:手足的指甲

五脏别论

奇恒之府:功能似脏形状似府的一类器官即脑髓 脉 胆 女子胞

传化之府:人体中传化水谷及其变化物的一类脏器,包括大肠 小肠 胃 三焦 膀胱

女子胞:即胞宫 子宫

魄门:魄通粕,魄门即肛门

化物:指水谷消化后的产物,包括食糜,精气,水液,残渣,大便等

气口:指腕后桡动脉搏动处,是切脉的常用部位,即脉,寸口

天气:即阳气

地气:即阴气

 营卫生会

漏泄:卫气不固,皮肤不密,为风邪所伤导致汗出如漏。

回肠:是大肠的一部分,上接小肠,下结广肠的一段肠管,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盲肠

生气通天论

喘咳:气喘吸急,喝喝有声

煎厥:古病名,指高温酷暑条件下,过度劳役,耗伤阴精阳气,而引起突然昏厥的病症

薄厥:古病名,是因为大怒后气血并行越于上,上实下虚,而致突然昏厥的病症

偏枯:病名,虚邪客于身体,经气受阻,导致半身疼痛,肌肉干枯消瘦不用的病症

痤疿:痤即小疖,疿即汗 痱子

皶:即生长于面部的粉刺,若生于鼻部则为酒皶鼻

风疟:疟疾之一,因感受风邪,寒热往来,恶风汗出而明之

露风:泛指一般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洞泄:指水谷不平,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痎疟:指疟疾的总称

短肌:指肌肉短缩

志意:指人的精神活动

百病始生

虚邪:指自然界的致病因素

洒淅喜惊:洒淅指寒冷不安的样子,指恶寒怕冷,精神惶恐不定状

气有定舍:根据邪气入侵后停滞的部位命名疾病

募原:又称膜原,此处指肠胃之间的膜

缓筋:循于腹内之筋,指足阳明之筋附于腹腔中前腹壁的筋膜

膂筋:指附于背膂之筋,附于腹腔中后腹壁的筋膜

溏出麋:溏指大便稀薄,麋通糜,指大便糜烂腐败恶臭难闻

贲响:贲通奔,有气攻冲而鸣响

足悗:悗通闷,指足部痠困,活动不利

汁沫:津液

热论

伤寒:病名,为外感性热病的总称

两感于寒: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

热遗:热病好转期,由于饮食不当和其他诱因,导致余热缠绵不愈

热复:热病已愈,由于饮食不当和其他诱因而导致再发热

腰脊强:是腰脊有硬木不柔和的感觉

风府:是脊脉的经穴名,左项后正中入发髻一寸

评热病论

阴阳交:指阳热邪气入阴分,邪正交结不解,正不剩邪的危重病症

风厥:指风袭太阳,精亏不足,引动少阴虚火上逆而致汗出发热烦闷不除的病症

劳风:即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为劳风

劳风之病:是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风邪入里,热邪范肺的一种病症

肾风:谓风邪客肾,主水之功能失常所致面目浮肿,妨害语言的一种疾病

风水:指由肾风误刺引起的比肾风严重的水肿病

暝视:谓视物不清

咳论

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不舒如有硬物梗阻

两胠:指两边腋下胁上的部位

遗失:即大便失禁

遗溺:即小便失禁

喉痹:是以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痹论

心下鼓:指心悸

暴上气而喘:突发性气逆而呼吸急促

尻以代肿,脊以代头:指足不能站立和行走,只能坐,头府不能抬,以致脊高于头。形容骨软无力

善噫:指嗳气

中气喘争:谓肠中之气斡旋旋转剧烈,即肠鸣

肓膜:指体腹内藏之间的膜状组织,起到覆盖和间隔作用

数小便:小便数,即尿频

上为引入怀:谓腹部胀大引满之弓,有似怀孕之状

乏竭:

肌绝:肌肉消疲

飧泻: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

若沃以汤:谓如热水灌之,有灼热感

痿论

白淫:指男子滑精的一类病症

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的病。躄,指下肢行动不方便

宗筋:指众筋,泛指全身筋膜

谿谷:指组织间隙

脉要精微论

平旦:即日出之时

精明:指眼睛

头倾视:头倾,头低垂不能 视 两眼凹陷无神

偻附:偻,身体屈曲不仰。附,行动不便,必依附于他物而行

伤寒论名词解释

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雨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 
甘烂水:《伤寒论》云:“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从这段原文可见,我们制作甘澜水的目的,是为了取其清扬而不助水邪之性。如苓桂枣甘汤用甘澜水作为溶剂,正是取甘澜水可化气行水而不助水邪之性。(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之)。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汤泡服)。 
水浆:泛指饮料,水,果汁之类。 
清浆水:酸浆水。(枳实栀子汤用浆水煎)。 
白饮:白米饮,米汤。 
清酒: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 
苦酒:米醋。 
白粉:米粉. 
须臾:指很短的时。 
平旦:清晨。 
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 
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客气: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 
热越:指热邪向外越。 
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危殆反思饮食。 
口中和:口中不苦,不渴,不燥。 
口不仁:口中麻木,感觉异常,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酒客:嗜酒之人。指脾胃湿热者. 
喘家:指素患喘疾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有出血病灶的人。 
脾家实:实,指正气充实,非指邪气。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坏病:变证,被误治而导致的变证.指误治而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可循的病证。 
四逆辈:辈,作“类”子解。四逆辈,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方剂。 
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 
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 
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叉手自冒心: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 
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 
瘛疭:瘛指收缩,,松弛之意。瘛疭指手足抽搐。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但欲寐者: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昏沉,似睡非睡状态. 
噫气:嗳气。 
干噫/嗳食臭:嗳气有食物馊腐气味。干嗳指嗳气,食臭指食物的气味。 
谷道:肛门.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汗出濈濈然:即汗连绵不断的样子。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将息: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 
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筋惕肉瞤:指筋肉动。 
旧微溏:指病人平大便稀溏。 
口父咀:指将药物成小块。 
脉浮缓:脉象松驰宽缓。 
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寸。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呈脉紧象。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胃热熏蒸,循经上泛于面。 
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 
脾约:指胃热肠燥津液受伤,脾阴不足,使脾为胃行其津液功能受到约束,而大便硬,小便数的病。 
清便欲自可:指大便尚属正常。 
失溲:指二便失禁. 
水逆:指饮邪内停,水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则吐的一种证候,为蓄水重证的表现。 
遂漏不止:遂,因,于是。漏,渗泻不止。遂漏不止指不间的汗出。 
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痛。 
往来寒热:即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 
翕翕发热:形容热轻浅。 
下重:即里急后重。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

    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

    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

    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瘛疭:瘛指收缩,,松弛之意。瘛疭指手足抽搐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将息: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

    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筋惕肉瞤:指筋肉动

    旧微溏:指病人平大便稀溏

    口父咀:指将药物成小块

    脉浮缓:脉象松驰宽缓

    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寸。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呈脉紧象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胃热熏蒸,循经上泛于面

    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清便欲自可:指大便尚属正常

    叉手自冒心: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

    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

    失溲:指二便失禁

    遂漏不止:遂,因,于是。漏,渗泻不止。遂漏不止指不间的汗出

    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痛

    往来寒热:即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

    翕翕发热:形容热轻浅

    下重:即里急后重

    水浆:泛指饮料,水,果汁之类

    清浆水:酸浆水。(枳实栀子汤用浆水煎)

    白饮:白米饮,米汤

    清酒: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

    苦酒:米醋

    白粉:米粉

    须臾:指很短的时

    平旦:清晨

    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

    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伤寒名词解释

    《伤寒论》释词

    (1)头项强痛:头痛项强。强,强硬、不柔和意。

    (3)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10)风家:经常易患伤风感冒的人。

    (10)不了了:余邪少除,精神不爽,身体不适之意。了,完毕、结束、清楚、明了。

    (42)外证:相对于里证而言,此指表证。(36)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84)淋家:指素患小便淋沥、尿道疼痛之人。(85)疮家:指久患疮疡之人。(86)衄血:经常鼻衄之人。

    (87)亡血家:平素经常失血之人。

    (88)汗家:平素易出汗之人,包括自汗、盗汗在内。

    (21)脉促: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即内经中“中手促上击”意,非后世脉数中一止之谓。(40)噎: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90)清谷:大便中夹有未消化物。清名词活用为动词。

    (16上)坏病:六经病经失治误治后产生新的证候而不能归属于六经病时称坏病。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6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覆按在心胸部。

    (118)火逆:指用熏、灸、熨、烧针、温针等法逼汗所致的变证。火泛指火疗;逆者错也误也。

    (65)奔豚:证候名。以豚之奔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直至咽喉,发作欲死须臾复止。

    (65)甘澜水:一名劳水。程林云钱天来云(67)动经:动摇经气。

    (67)身为振振摇:身体震颤摇动不能自持。

    (20)遂漏不止:形容汗出不断。遂,于是之意;漏,渗泻之意。(91)脚挛急:小腿肌肉痉挛,屈伸不利。脚指小腿。

    (76)虚烦: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而至的烦躁。虚意指热邪之无形而非正气虚,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76)心中懊憹:指心中烦乱不安至甚。一说心中烦郁闷乱莫可名状。

    (76)少气:气息微弱,似不能接续的样子。非短气。(143)血室:指胞宫,即子宫。

    (71)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之状。(71)白饮:米汤。稻曰白。(72)烦渴:口渴难忍之意。

    (74)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收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126)不可余药:意不可少服使药有剩余,即必须尽剂。亦有不可用其他药之说。

    (126)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128)脏结:因脏器虚衰,阴寒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病证。(137)日晡所:大约午后3时到5时。日晡指申时(137)潮热:发热如大海涨潮一样,定时而发。

    (151)气痞:相对痞硬而言,桉之濡软,指无形之邪结滞为病。(142)麻沸汤:沸水。

    (157)干噫食臭:指嗳气带有伤食气味。噫同嗳。(179)脾约:脾津亏乏,胃热肠燥而致的便秘。

    (181)更衣:解大便之婉辞。

    (219)三阳合病:太阳、阳明、少阳病的症状同时出现。(219)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黏腻不清爽。(219)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248)蒸蒸发热: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从内达外。(220)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症状者。(252)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252)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205)面合色赤:即满面通红。面合即合面,满脸。(191)固瘕:硬便与溏便混杂,乃胃阳不足的见证。(236)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262)潦水:地面积存的雨水。李时珍云

    (96)往来寒热:恶寒发热交替出现。

    (96)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满意同闷;苦用作意动,以为苦。

    (96)嘿嘿:形容词,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是少火内郁的表现。嘿同默。

    (98)后必下重:大便时肛门有重坠急迫不爽之感。(146)支节:四肢关节。

    (146)心下支结:为心下部有支撑满闷之感,与胸胁苦满同类而轻。支,支撑,似有梗阻感;结,凝聚,似有重压感。(273)食不下:食欲不振。

    (278)脾家实:实即正气充实,指脾阳恢复。(279)大实痛:痛而拒按。

    (281)但欲寐:此指精神萎靡,体力疲惫,呈似睡非睡的状态。(282)小便色白:即小便清长。(303)不得卧:即不得眠。(312)苦酒:米醋。

    (297)冒:冒者以物蔽首之状。此指眼前昏黑,目无所见的昏晕状态。

    (299)息高:指呼吸表浅,吸气不能下达,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326)气上撞心: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心指心胸部位。(326)心中疼热:自觉心胸或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373)下重:里急后重。

    (332)除中:古证名,中气消除之意,表现为胃阳将绝而反能食。(332)食以索饼:给他(病患)吃麦粉做成的条索状食物。给他人东西吃曰食(音饲);饼指麦粉做成的食物;索即条索状。(338)脏厥:内脏阳气衰微而致的四肢厥逆。

    (338)蛔厥:蛔虫扰动,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的四肢厥逆。

    霍乱:霍乱是猝然发作、上吐下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霍有急骤、猝然、迅速之意;乱即撩乱、变化之意。因发病急骤、剧烈吐泻、顷刻间即有挥霍撩乱之状,故名霍乱。论中以吐利交作为主症,包括多种急性胃肠疾病,如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等,与西医所称霍乱病有所区别。

    劳复:大病新差,气血必虚,体力未复,当谨慎调养,否则易致疾病传变或复发。因劳累而复发者称劳复。

    伤寒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论》以伤寒命名而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

    五”中之“伤寒”。

    2,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无先后次第之分称为合病。如太阳少阳合病。

    3,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有先后次第之分,谓之并病。如太阳少阳并病。

    4,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强。

    5,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之意。

    6,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是由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病,属太阳病的范畴。与中风和伤寒相比,突出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或恶寒轻微,这反映了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失和的病理特点。故作为温病的提纲。

    7,桂枝汤证的兼证——a,桂枝加葛根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c,桂枝加附子汤d,桂枝去芍药汤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e,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8,项背强几几——几几是南阳方言,有拘谨固缩之意。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9,麻黄汤证的兼证_a,葛根汤证b,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c,大青龙汤证d,小青龙汤证

    10,发汗重剂大青龙汤用麻黄六两

    11,炙甘草汤中生地黄用量最大一斤(30g)

    12,清酒: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即青春上好的米酒。(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通阳复脉 13,结胸:病证名。其病机为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

    原文“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5、胃家实:胃家泛指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亢盛。胃家实,指胃肠燥热亢盛之意。

    16,四逆辈:辈做类字解,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17,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18,黄连阿胶汤方中鸡子黄的作用——交通心肾,养血润燥。

    19,白粉:米粉

    20,苦酒:米醋

    21,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厥冷。

    22,蚘(蛔)厥:因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23,脏寒:此指脾脏虚寒,实为肠中虚寒。,

    24.寒热错杂痞包括: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

    25,心下急:是胃脘部拘急不舒或疼痛的感觉。

    26,寒格:指下寒与上热想格拒,以饮食入口即吐为特征。

    27,霍乱:是以突发呕吐下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8,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伤寒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Taiyang disease 太阳病: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所出现的病症

    Yangming disease 阳明病:外感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Shaoyang disease 少阳病:由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所致的疾病总称

    Taiyin disease 太阴病:三阴病之初始阶段

    Shaoyin disease 少阴病: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Jueyin disease 厥阴病:

    Deteriorated Case:坏病:指因被误治而导致的变证。指误治而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可循的病证

    xushui syndrome 蓄水证:风寒表邪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为常见症的证候

    blood stasis of Tai yang disease太阳蓄血证:是外邪由表入里,热邪与血结于下焦,出现少腹结急,下血,神志如狂,发热等症状的病证

    jiexiong syndrome结胸证:指有形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硬满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病症

    Pisyndrome.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spleen-restriction 脾约:指因胃热阴亏肠燥导致的以大便秘结为主症的病症

    blood chamber血室:藏血之处,多指胞宫,即子宫

    alternate chills and fever 往来寒热: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的病症

    Stercoroma燥屎:指结聚肠内干硬的粪块。亦指以大便秘结为主症,并伴有烦躁,腹痛的证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