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6、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7、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8、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19、麻沸汤:滚沸的水。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1、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24、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25、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26、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27、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28、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9、阳微阴涩:此处是指脉象,阴阳指脉之浮取沉取。阳微阴涩,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30、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31、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32、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33、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34、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35、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36、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37、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
38、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39、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40、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内经名词解释
发表者:赵东奇 2134人已访问
阴阳应象大论: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天地阴阳的作用,主宰万物的生长与变化
神明之府:指自然界生长变化万物的内在动力所在之处
浊阴:指滋养五脏的物质,如精血营血
清阳:指温煦腠理的物质,如卫气
阳生阴长,阳杀因藏:总而言之,阴阳即为万物生长之本,也为藏杀之本;分而言之,阳既主生发也主肃杀,阴既主长养,也主藏敛。
瞋胀:瞋,胀满;。瞋胀既指胸膈胀满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使人的正气衰减,少火使人的正气增强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张志聪“阴阳气血,外内左右,相交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
权衡规矩:权为称锺,有沉实之象;衡为撑杆,有平衡之象;规为做圆之器,有轻灵圆滑之象;矩为作方之器,有平盛之象。四者比喻四时的脉象特征
腠理:人体脏腑组织邻近关系形成的环境以及这一环境形成的纹路
上窍:指人体头面部隶属于五官的小洞眼,是五脏之气的对外开放口
下窍:指人体下部前后儿二阴附属的小洞眼,是浊阴之气的对外开放口
气穴:既腧穴,又称气府,是经络气血汇聚之处
谿谷:指大小仓肉
濡泄:指泄泻而大便塘礴,由于湿剩伤脾所致
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
喘粗:呼吸急促,呼吸气粗
身常请:请同清,寒凉之意。身常请,既身寒身凉
烦闷:即心情忧郁,形态烦躁
七损八益:古代房事养身术中七种有害和八种有益的方法
地气通于嗌:嗌,咽也。地气所产之五谷,通过咽嗌进入胃中
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三阴三阳经脉左右互相贯通,故针刺左侧经脉的腧穴则可治右侧病变,针刺右侧经脉腧穴可治左侧病变,刺法上的缪刺,巨刺皆用此法
六节藏象论
神:即神气,气血。是天阳之气与水谷精气相辅相成,互相结合而产生的,即气血
魂:精神活动的一种,指人的意识活动,包括人的识性,记性,悟性
魄:是精神活动的一种,指人的本能活动,低级反应,如知觉,听 视触觉
唇四白:口唇与面部皮肤衔接形成的线迹,俗称唇线
爪:手足的指甲
五脏别论
奇恒之府:功能似脏形状似府的一类器官即脑髓 脉 胆 女子胞
传化之府:人体中传化水谷及其变化物的一类脏器,包括大肠 小肠 胃 三焦 膀胱
女子胞:即胞宫 子宫
魄门:魄通粕,魄门即肛门
化物:指水谷消化后的产物,包括食糜,精气,水液,残渣,大便等
气口:指腕后桡动脉搏动处,是切脉的常用部位,即脉,寸口
天气:即阳气
地气:即阴气
营卫生会
漏泄:卫气不固,皮肤不密,为风邪所伤导致汗出如漏。
回肠:是大肠的一部分,上接小肠,下结广肠的一段肠管,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盲肠
生气通天论
喘咳:气喘吸急,喝喝有声
煎厥:古病名,指高温酷暑条件下,过度劳役,耗伤阴精阳气,而引起突然昏厥的病症
薄厥:古病名,是因为大怒后气血并行越于上,上实下虚,而致突然昏厥的病症
偏枯:病名,虚邪客于身体,经气受阻,导致半身疼痛,肌肉干枯消瘦不用的病症
痤疿:痤即小疖,疿即汗 痱子
皶:即生长于面部的粉刺,若生于鼻部则为酒皶鼻
风疟:疟疾之一,因感受风邪,寒热往来,恶风汗出而明之
露风:泛指一般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洞泄:指水谷不平,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痎疟:指疟疾的总称
短肌:指肌肉短缩
志意:指人的精神活动
百病始生
虚邪:指自然界的致病因素
洒淅喜惊:洒淅指寒冷不安的样子,指恶寒怕冷,精神惶恐不定状
气有定舍:根据邪气入侵后停滞的部位命名疾病
募原:又称膜原,此处指肠胃之间的膜
缓筋:循于腹内之筋,指足阳明之筋附于腹腔中前腹壁的筋膜
膂筋:指附于背膂之筋,附于腹腔中后腹壁的筋膜
溏出麋:溏指大便稀薄,麋通糜,指大便糜烂腐败恶臭难闻
贲响:贲通奔,有气攻冲而鸣响
足悗:悗通闷,指足部痠困,活动不利
汁沫:津液
热论
伤寒:病名,为外感性热病的总称
两感于寒: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
热遗:热病好转期,由于饮食不当和其他诱因,导致余热缠绵不愈
热复:热病已愈,由于饮食不当和其他诱因而导致再发热
腰脊强:是腰脊有硬木不柔和的感觉
风府:是脊脉的经穴名,左项后正中入发髻一寸
评热病论
阴阳交:指阳热邪气入阴分,邪正交结不解,正不剩邪的危重病症
风厥:指风袭太阳,精亏不足,引动少阴虚火上逆而致汗出发热烦闷不除的病症
劳风:即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为劳风
劳风之病:是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风邪入里,热邪范肺的一种病症
肾风:谓风邪客肾,主水之功能失常所致面目浮肿,妨害语言的一种疾病
风水:指由肾风误刺引起的比肾风严重的水肿病
暝视:谓视物不清
咳论
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不舒如有硬物梗阻
两胠:指两边腋下胁上的部位
遗失:即大便失禁
遗溺:即小便失禁
喉痹:是以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痹论
心下鼓:指心悸
暴上气而喘:突发性气逆而呼吸急促
尻以代肿,脊以代头:指足不能站立和行走,只能坐,头府不能抬,以致脊高于头。形容骨软无力
善噫:指嗳气
中气喘争:谓肠中之气斡旋旋转剧烈,即肠鸣
肓膜:指体腹内藏之间的膜状组织,起到覆盖和间隔作用
数小便:小便数,即尿频
上为引入怀:谓腹部胀大引满之弓,有似怀孕之状
乏竭:
肌绝:肌肉消疲
飧泻: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
若沃以汤:谓如热水灌之,有灼热感
痿论
白淫:指男子滑精的一类病症
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的病。躄,指下肢行动不方便
宗筋:指众筋,泛指全身筋膜
谿谷:指组织间隙
脉要精微论
平旦:即日出之时
精明:指眼睛
头倾视:头倾,头低垂不能 视 两眼凹陷无神
偻附:偻,身体屈曲不仰。附,行动不便,必依附于他物而行
伤寒论名词解释
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雨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
甘烂水:《伤寒论》云:“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从这段原文可见,我们制作甘澜水的目的,是为了取其清扬而不助水邪之性。如苓桂枣甘汤用甘澜水作为溶剂,正是取甘澜水可化气行水而不助水邪之性。(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之)。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汤泡服)。
水浆:泛指饮料,水,果汁之类。
清浆水:酸浆水。(枳实栀子汤用浆水煎)。
白饮:白米饮,米汤。
清酒: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
苦酒:米醋。
白粉:米粉.
须臾:指很短的时。
平旦:清晨。
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
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客气: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
热越:指热邪向外越。
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危殆反思饮食。
口中和:口中不苦,不渴,不燥。
口不仁:口中麻木,感觉异常,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酒客:嗜酒之人。指脾胃湿热者.
喘家:指素患喘疾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有出血病灶的人。
脾家实:实,指正气充实,非指邪气。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坏病:变证,被误治而导致的变证.指误治而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可循的病证。
四逆辈:辈,作“类”子解。四逆辈,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方剂。
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
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
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叉手自冒心: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
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
瘛疭:瘛指收缩,,松弛之意。瘛疭指手足抽搐。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但欲寐者: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昏沉,似睡非睡状态.
噫气:嗳气。
干噫/嗳食臭:嗳气有食物馊腐气味。干嗳指嗳气,食臭指食物的气味。
谷道:肛门.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汗出濈濈然:即汗连绵不断的样子。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将息: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
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筋惕肉瞤:指筋肉动。
旧微溏:指病人平大便稀溏。
口父咀:指将药物成小块。
脉浮缓:脉象松驰宽缓。
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寸。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呈脉紧象。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胃热熏蒸,循经上泛于面。
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
脾约:指胃热肠燥津液受伤,脾阴不足,使脾为胃行其津液功能受到约束,而大便硬,小便数的病。
清便欲自可:指大便尚属正常。
失溲:指二便失禁.
水逆:指饮邪内停,水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则吐的一种证候,为蓄水重证的表现。
遂漏不止:遂,因,于是。漏,渗泻不止。遂漏不止指不间的汗出。
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痛。
往来寒热:即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
翕翕发热:形容热轻浅。
下重:即里急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