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

 blackhappy 2018-04-30

心理学发现我们总喜欢把一些事物或者其后果想象成非常可怕与糟糕,导致自己无法面对和承受。

在每个人的认识里,终会觉得某件事情的后果会非常严重,但实际上,这些后果所谓的严重之处,仅仅只在于自己的感觉而已。说白了就是自己本人会把这件事的问题想象的很严重,在经历后果时会把过程想象的非常的恐怖。

想想如果有一次我们考试失败,我们放学回家内心非常恐惧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想想回到家之后面对着父母的责备,此时内心害怕之极,到家之后低着头战战兢兢的说:“爸、妈,对……对不起!我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我下次一定考好!”我们父母接下来会不停的训斥我们,直到吃完饭回到自己的房间,这时我们感觉自己解脱了。此时在回想刚才的经历,很多人感觉自己从地狱走过一样。

此时读者会出现两种感觉:第一类、不就是被父母责备了几句,有什么可怕的啊? 第二类、上面说的感觉和我经历好像啊!要是我回到家也一定害怕极了!我能体会到那时候的感受。然而出现这两种感觉的读者之间也难以相互理解,造成无法相互理解根本原因在于,第二类读者对于被妈妈责备这件事情的意识是出现模糊。

模糊意识①的意象是指:我们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是主观性、相对性、含糊的、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

现实生活里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出于本能和下意识的反应替代了主动的认识。说白了就是我们习惯用直觉的感受替代了理性的思考。

再说说上面例子,我们考试不好被被父母的责备这件事的意识,还停留在这件事可怕的模糊意识①里。这源于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这件事为什么是可怕的?可怕在哪里?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和伤害呢?

从心理学分析就会发现,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可怕,很多时候只是父母的表情和话语唤起了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埋藏在内心的可怕感受。换个说法,当下的恐惧只是过去恐惧的重现,而这种重现显然是不合理的。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内心对妖魔鬼怪恐惧,但这种恐惧本身也是模糊的,我们很多人也没真正仔细想过:妖魔鬼怪是什么,它为什么可怕,它会不会伤害我,如果伤害我的话我可以反抗吗等等。

从心理学来说每个人都在存有着一些模糊意识,这些意识往往没有充分的理由支持,而自己却又深信不疑。这种模糊意识,也是我们自己无意识制造的。

我在咨询中也发现很多人都不会直接的就事论事,总喜欢将事上升一个高度,和你讨论一些很大的概念或者用戏剧化的形容。以至于迷惑他们自己就是他们自己这种表达方式。这些人不想着怎样经营好与自己的关系,而是和你讨论什么是真爱;不投入的做事而是要和你纠结人生的意义;后来我反思发现人们喜欢把沟通的维度上升一层,是因为这能带给我们一种安全感。

人类迷茫、焦虑、恐惧很多时候源于对未来未知的不确定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所以怎能不缺少安全感。

说到未来,很多人问我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方向,我说你先工作几年年,多闯闯做多了,也许慢慢就能找到。而很多人总喜欢一上来就给自己定很多的计划,我想知道我们有多少人生经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对自己了解的,做再多的计划都有什么用呢。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对我说的听不进去,更乐于不疲做计划,一个个的完成不了,以至于我们对自己更加否定更加焦虑,以此循环下去。

当我们迷茫、焦虑、恐惧的时候直接讨论,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想象出自己五年后在做什么呢。而我们上升探讨人生规划,人生的意义等概念的时候,人们就能根据规则或者讨论的结果而想象出未来;如职业规划--我们就能想象出自己几年后或许在什么位置上。此时就能缓解我们的焦虑。但是这种缓解只是一种自欺。通过这种自欺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我知道自己未来会怎样的假象。但是很多时候,也有不少的人会因为这种假象而限制了自己,不敢偏离自己最初的规划半步,因为一旦做出规划之外的选择,就意味着重新面对未知。但是人生的机遇,也往往都是来自于对未知的探索。

我们要谈的针对模糊意识的利器精确意识①。

精确意识①指的是:将对事物的认知与描述明确化,具体化,力求以准确的认知与表达,代替模糊的、非理性的认知。

此时读者理解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理解了什么是精确意识①,已经知道该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精确意识①理解问题。第二类只是理智层面上知道了精确意识①是什么,但是没有办法理解这个精确意识①究竟要如何去做,怎样在生活中实践。

现实中也有很多概念都是这样的,理解和没理解的人之间存在着鸿沟,而这些鸿沟又无法用语言构建去跨越的。对于理解了的人来说,怎么去运用,这很自然。但正因为是自然而然的就做到的,所以我也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怎样做到的。而且对于不同的概念,事物,怎么精确意识①也不存在着统一可用的步骤和顺序,所以更难表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书与文章写的很好,但对我们来说没有作用的原因,因为我们无法构建出能跨越理解障碍的桥梁)

该如何做我提供三个角度思考问题作为参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如:我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在讨论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怎样实现目的?

比如:我公司同事老说:“好烦啊、好烦啊、好烦啊······!”

这个表述是很模糊的。我们都能够认识到很烦是情绪本身,却没有继续深究问自己“我在烦恼的是什么?”,导致一直持续着这种很烦的状态。只有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深究之后有了清晰地了解,就会发现烦恼也没有什么。

只有将注意力放在怎样将工作目标实现上,逐步将目标分解为可实现的小单位,而不是继续深陷在不好的感受中,那么这种烦恼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总结精确意识①给我们带来的三个点好处:

1.。精确意识①的思考和沟通是一种思维方式。常用这种方式思考的人,帮助我们打破过去认知的误区,带我们重新认清事实,相对模糊思考的人实现超越。

2. 而精确意识①技术,能够令我们将问题梳理清楚,不再混乱。加深对自我的了解,明确自己的需求。

3.当我们开始将问题精确意识①时,我们开始面对和正视问题了,运用精确意识①分拆了之后,大的问题就被分解到易于接收,可以解决的程度了,就意味着问题可以被解决

其实所谓的精确意识①是要我们尊重事实,就事论事。学会精确意识①也就人生多一种选择。也就让我们摆脱自己大脑所虚构的世界,更看清楚看清现实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①补充:由于人的生理机制,人在感知认识事物时会产生,一种感官受到刺激会引起其它感官连锁反应,在大脑中产生共鸣和联想,进而形成关于事物的意象。这种意象可以是十分细致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整体性的。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认知事物的本质,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对事物进行定性的分析,将隐藏在所谓精确形式背后的深刻内涵揭示出来。这种定性分析实际上是我们认知事物、判定事物性质的一种方式,它侧重于事物之间的对比,注重在概括事物属性特征的基础上对事物性质的描述,其结果往往具有较强的相对性和模糊性。这是一种寓于精确中的模糊,它也同时表明人不仅具有精确思维的能力,也具有模糊思维的能力,而在于对该事物或现象性质的认定。这类意义原本非常清晰的概念在这一特定的认知环境中也变得模糊了。可见,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并非传统的二值逻辑所主张的那样简单,而是一个在共同的生存空间环境中客体作用于主体,主观能动反映客观的复杂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被认知概念化了的事物--最终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语言所反映的是经过认知加工映射到头脑中的认知世界不可能与客观现实完全吻合,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自然不会是十分客观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相对性和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与人的主观思维密切相关,人的生理机制、身体体验、感知觉能力和想象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