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是,王家卫。 他应该是最受电影节组委会青睐的华人导演。 除了北京电影节,他担任评委会主席的电影节还包括,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上海电影节,以及FIRST青年电影展。 本月刷爆朋友圈、被迫撤档的国产恐怖片《中邪》,就是王家卫在FIRST影展上发掘的。 但其实,在那届影展的最大赢家是张涛导演的《喜丧》。 一举拿下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两尊大奖。 王家卫非常喜欢这部影片,怒赞为中国版《东京物语》—— “1953年,小津安二郎拍出《东京物语》,全世界看到了一位非常有尊严的父亲,今年,一位中国的导演回应了他,中国母亲非常坚强。” 只是相比《中邪》,《喜丧》的影响力小太多了,豆瓣标记人数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 今天,鱼叔特来推荐—— 喜丧 民间婚丧嫁娶,都要办红白喜事。 喜和丧,相反的两个字,但在一种情况下可以合二为一。 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有一个词叫,喜丧。 老人满八九十岁,家族人丁兴旺,自然老死,满足这三个“全福、全寿、全终”的条件,方可称之为“喜丧”。 也就是寿终正寝。 可是,有时候,这也是一个极为讽刺的词。当然不是对逝去的亡人,而是对生者的讽刺。 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你应该看看。 但你看了也没什么用,因为你知道它终有一天会发生在你身上,你却无能为力,像是一个准确到要命的预言,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降临。 本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演出,演员的台词和行为都透露着生活流水般的自然,让电影真实得像是一部纪录片。 故事的主人公,林郭氏,86岁,满头银发。 老人身体还算不错,在鲁南张庄的老宅里一个人居住。 每天晚上她都虔诚地跪下拜菩萨,一边拜拜一边念叨: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这也是她在片中说得最多的话。 当娘的唯一心愿,都只想让孩子平安。 老人有六个孩子,全是她一个人拉扯大。 不过,整部电影只出现了三个,另外三个一直没露过面。 二儿子、三儿子、三女儿聚在一起开会,打算把老妈送到养老院。 尽管老人不愿意,但三个女儿私下做主,把敬老院的定金交了。 不过那边床铺紧张,得等到一位占着屋子的大娘去世,才能搬进去。于是几个儿子三番五次过去,看看住在屋里的老太太什么时候能腾出床位。 平日里,老太太一个人听广播,一个人吃饭。 一个人坐在门口纳鞋底,做着做着睡着了。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老太太摔倒了。 几个儿女又开会。这回可就不像第一次那么商量着来了,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可养老院还是没有空床。 老人就说,想去几个儿女家住两天,回来再说。 第一站,去了二儿子家。 二儿子惦记着母亲的房子,想到母亲去敬老院了,就搬到母亲的老宅,把自己的房子留给女儿盖新房。 老太太刚住到二儿子家里没几天,二儿子的女儿恰好上门,她打算去城里打工,想把孩子寄在这里,让爸妈帮她养。 二儿媳明着说女儿不懂事,其实也是说给老太太听: 我是伺候老还是伺候小啊,孩子这么小哭哭巴巴,你奶奶这么大年纪在铺上睡着。 你问问你奶奶,我年轻的时候她帮我带过孩子吗。我还想给你盖房子,我们都不知道上哪住去。 老太太明白这话中的意思,在这里住了两天,就交了老宅的钥匙。 第二站,去了城里的老三家。 三媳妇的一整套行为都让人看着眼熟,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暗戳戳地扎着观众的心。 因为你总觉得,这些事你也干过,或者,你也干得出来。 三媳妇是城里人,明着不说什么,但态度全在动作细节里。 进屋先让老娘换了拖鞋。 把老人带来的铺盖全放到了地下室。 在皮沙发上铺上白毛巾,作为娘的“专属座位”。 老人用的是“专用碗筷”,跟家里三口人的碗不放在一起。 老人洗完的手帕,三儿媳用木夹子拎着,扔到老人卧室的窗台上。 老人啥也没说,只默默地把手帕放进了口袋里。 晚上吃饭,一桌子饭菜,一家三口吃得香甜,老太太筷子都没动。 老三的女儿在饭桌上说自己一个小姐妹去浙江打工了,她也想出去见识一下大城市,不想一辈子呆在这个小地方。 妈妈说她自私。 女儿反问:自私?我爸倒是不自私,扔下俺奶奶离开张庄山沟沟干嘛。俺奶奶也不自私,生了一大帮孩子到头来到老却被扔进养老院不管不问。 也只有孩子,能说一句大实话。 老太太离开三儿子家之前,三儿媳把她用过的碗筷被褥全都装进黑色塑料袋里打包扔了。 还有那条铺在沙发上的白毛巾。 第三站,老太太被送到了三女儿家。 三女儿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小破屋里,如今又多了一个老太太。 三女婿开了个小卖铺。有个熟客来小卖铺的时候,问三女婿,你这老岳母多大年纪了,还“好心好意”地劝他,
这话,听着也耳熟极了。 还真被这位熟客的乌鸦嘴给说着了。 突然有一天,没来由的,老人嘴歪了。 三女儿带着去中医诊所看了看。 老人此时哈哈哈地笑了起来。医生说是不是神经有点错乱,吃点药回家观察观察看看。 老太太得了“笑病”。 三女儿说,你临老得这样的病。有儿有孙的,没个来看你的,你说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听到这话,老太太又止不住地笑。 女儿问她,你笑什么啊。 她说,我也不知道,不由我。 女儿问,娘,你想死不。 老太太说,不想死也得死。 晚上,老人听到女儿跟女婿在屋子外面说话。 女儿说,等到我老了不能动了,我不上敬老院。我上吊喝药,我死。给咱孩子省点钱。 小卖店丢了50块钱。三女儿问老太太,是不是你拿的。拿也没事,你缺钱你吱一声,你也不能偷拿钱啊。 老太太说,是,是我拿的,忘跟你说了。 然后又从手绢里掏出了50块,递给女儿。 其实这钱根本不是她拿的,她只是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担下所有的不是。让儿女能安生过日子。 老太太这笑病,得花钱看。 儿女几个又开会,大家都不出钱,说咱娘在谁家有病,谁就给掏钱看呗。 大家吵了起来,大打出手,不欢而散。 就在这时候,外孙出车祸死了。全家都处在悲伤之中,老太太不想再在这添麻烦了。 临走时,她把自己的镯子给刚守寡的外孙媳妇戴上了,她说,一个人的日子不容易,你还年轻,你再找一个吧,日子比你想象的还长呢。 外孙媳妇哭着问,外姥爷走得早,你怎么不找一个? 老太太说,6个孩子,大的13岁,小的9个月,孩子要是没有娘多可怜。 说着说着,大家都哭了,老太太却又笑了,笑得停不下来。 老太太又回到了自己家。可惜现在已经不是她的家了,她当初走的时候把钥匙给了二儿媳。现在她在自己家寄人篱下。 二儿媳盛饭的时候把碗重重放在她面前甩脸子。老太太又不可抑制地笑了出来。 别人对她越不好,她越控制不住地想笑。 二儿媳骂她,天天笑,成笑死鬼了,半夜三更笑,瘆不死人。 他们把老太太领到外面石头砌成的柴房里,从此不和老太太一起吃饭。 老太太每天双手合十拜菩萨。二儿媳还是大骂,天天拜菩萨拜疯了吧。 儿子听着她破口大骂心里头烦,直接把老太太的菩萨像给摔碎了。 老太太的信仰,碎了。 他们把老太太安置在了更远的地方,牛棚。 每天给牛喂草的时候,给她送一碗饭。 老太太用红布包了破碎的菩萨像,放到泥窗户旁。 终于,万众期盼下,敬老院里死了人。老太太终于可以搬进去了。 前一天夜里,二儿子大概是突然良心发现,对老母亲说,娘,你恨我不。 老太太又笑了起来,唉,净说憨话。 她把一直不停在绣的几副鞋垫交给几个儿子,你们几个孩子分了吧。 又把传家的玉镯子给了二儿媳。 二儿媳立即眉笑眼开,问还有什么好的吗,再给我点。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老太太早早就起来了,她看了看一直带在身边的那张黑白的全家福照片,拜了拜菩萨,还是说着那句,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念了三遍。 然后笑了起来。其实鱼叔也分不清她这时是在哭还是笑。 她从口袋里慢慢拿出一包老鼠药,盯着她看了一会,倒在手里,吞下自杀了。 第二天,敬老院来人了,才发现她手里握着那张黑白照片倒在了地上。 人已经没气了。 办白事的那天,只有两个孩子来了,其他几个孩子只寄了钱过来。 族长说老太太生前爱热闹,所以今天大家一起热闹一下,也让老太太再看看。 老太太的遗照摆在台下,台上穿着暴露的女子在跳艳舞。 看这一出荒诞大戏,老太太在遗像中依然笑着。 这天结束后,儿女们的生活依然继续。 本片涉及到了老中青三代,但一切都在不断循环。 年轻一代怀揣着逃离小城市的想法,并且毫无顾忌地展开行动。 比如老太太的孙子小道,想去上海找自己的妈妈,甚至为了车费不惜偷东西。 他的出走,为了亲情。 老二家的女儿,也把孩子扔在老家给父母带,自己去城里打工。 她的离开,为了生计。 老三家的女儿,在听了老太太的一番话后,一个人跑去了南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的逃离,为了梦想和自由。 当时,三儿媳知道这件事之后气炸了,当即大声质问跪下拜菩萨的老太太,你到底跟我闺女说什么了,要是孩子出了什么事我跟你没完。 当老太太走后没多久,新的循环又开始了。 不知道这是人类的幸运,还是不幸。 二儿媳也摔倒了。 一切仿佛从头再来,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不用再展现。 这部电影拍得极为冷静、克制、淡漠、疏离。 镜头没有主观参与进谁的生活,也没有自己的态度。只是冷眼旁观,看着这一切发生。因此片中有不少长镜头。 老太太在电影里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沉默的,一个人坐在床边发呆。如果你跟老人一起生活过,你会发现很多老人都是这样的。 儿女们说话,她总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 后半段中,她的“笑病”更是本片的神来之笔。 笑这荒诞世间一片,笑这蒙昧无知人群,是病笑,是疯笑,也是苦笑。笑声有多少,心中的泪水就留了多久。 老太太生前最后的笑,是对儿女最大的讽刺。 但她却从没怨过任何人。 养大了六个孩子,但从头到尾露过面的只有三个。老太太最后死了,那从没露过面的几位儿女也只寄了钱过来。 你可能会觉得老太太的儿女没孝心,但想来想去,见过的大多数人好像都是这样的。他们的确也有自己的无奈,自己的重担,自己的不如意。并以此为借口,说我也没有办法啊。 因此,看了这部电影又怎样,大部分人在生活中还是会选择看不见吧。 毕竟装作看不见,心里就不难受了。毕竟又想不出个答案,心里一直堵得慌,多难受只能装作没有问题更好。 儿女张罗让老太太赶紧住进养老院,是为了自己省事,怕她一个人死在家里。多少送父母进养老院的儿女,不是出于这个考虑呢。 有钱的送高级养老院,没钱的送县城养老院。但其实本质上都一样。 老太太得了笑病,没人愿意出钱看病。二儿媳势力眼,瞅准老太太的房子,占了房子后态度一落千丈。三儿媳打心眼里就瞧不起老太太,觉得她是农村人,又是老人,身上有味道,对待她像是对待一个病毒。 这些都是我们看一眼就能体会到的,根本不用台词。 因为在生活里,但凡有点生活经历的人,就见到太多这样的事情了。 循环往复的生活和代际宿命,让一切都变得更加荒诞。 老太太死了,还在挣扎的儿女们逐渐倒下了,更小的孙子辈出去闯荡了。不管你是谁,大概都处于这个链条上的某一环。 你可能日渐衰老,孩子不在身边,过年回来一次,平时只有转账记录。 你可能在外打拼,已经有了自己的家。父母老家,只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 你可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照顾老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两代人住在一块难免磕磕碰碰经常吵架。孩子的升学压力,老人的养老问题,你的事业压力,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与老人相关的电影,总是戳到很多人的泪点。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衰老和死亡是所有人的宿命,无一人可以幸免。 很多人不怕衰老,也不怕死亡,怕的是从衰老到死亡中间的那段很难将息的时光。 因为谁都知道,“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只是一句歌词,是一个造梦的励志故事。 看着屏幕中佝偻的背影,满头的银发,颤颤巍巍的手,你总能想到你年迈的父母,还有你自己老去的那一天。 在去年评分最高的韩剧《亲爱的我们》中,女主被妈妈拴在身边,却想着远在异国他乡的男朋友,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出国了。这时候,她妈妈却查出患有癌症。她的第一想法是,怎么办,这样我就不能出国了。 随后她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羞耻,在厕所里对着镜子扇了自己几个耳光。 在这一刻,她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她觉得自己连流泪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太厚脸皮了。 当子女的,总是无能为力。 但当父母的,总是无所不能。 还是请各位善待自己的父亲母亲。 别做一个没有流泪的资格的儿女。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招聘:简单粗暴,干掉烂片▷又一部令人尊敬的印度电影,拍出来已经赢了▷单凭一场「洗澡戏」,足以证明他的牛逼▷看了这部神剧,别的剧根本食之无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