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典:民国女子的皱褶

 置身于宁静 2018-04-30
   民国时期,擅丹青的才女有零星几个,如陆小曼、关紫兰、潘玉良或潘素等。但这是个散淡的传统。自民国终结到七十年代末,艺术史上几乎没什么女画家。而“85新潮”以后,中国艺术又进入一个被量化的大生产时期,各类画作、行为、装置、符号或影像作品,如井喷一般宣泄,大量地释放出了人们在毛泽东时代视觉盲区里所积压出的美学之熵。于是,所谓“当代艺术”便成了一块集成电路。自然女画家也很多了,在此毋庸赘言。
  
  明人金赉《画史会要》云:“画嫘,舜之妹也,画始于嫘,故名画嫘”。
  
  看来中国画之祖竟是一位女子。尽管牵强附会,却也有意思。
  
  因女性对于抽象思维,其实有自己特殊的天赋。就如世间人总云女子不出哲学家,而其实道家哲学之根,却本植于母系社会对阴柔的崇拜一样。
  
  既是女人,最爱的事物便从未离开过美食、服饰、姿色、嗜好或情感等世间微妙法。对此“天赋女权”,画家兼诗人施施然的作品也不例外。但她较之别的女画家更重视对时代的关注——而且是一个非常具有典型符号意义的时代:民国。
  
  记得张爱玲在《流言·童言无忌》中云:“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对于专爱画民国服饰与女性的诗人而言,这句话无疑具有微妙与深奥的诠释力。由此我们也许还会想到,五十年代后,沈从文为何封笔不再写小说,而潜心于所谓的“中国服饰学”。的确,自《周易》云“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论语》中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或《史记》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服饰宛如一座包裹古人肉体的行宫,始终象征着中国文明,也象征着华夷之别。如今看大街上的行人,T恤衫、便西服、棒球帽或耐克鞋,早已被全球化了。服饰越千年来的演变与异化,也正是国民心境的写照。但由于时间太久,且“明以后无中华”,于是,即便是清人的旗袍、对襟或由此改来的民国装束(如学生装),也能唤起人对于旧时代与传统的追忆和眷恋。
  
  传统在哪里?恐怕只残留在汉语或艺术作品里。
  
  当然,施施然的画中尚有许多传统符号,如:团扇、藤椅、露台、荷叶、瓷器、古琴、梅花、屏风、毛笔、竹帘、鸟笼、芭蕉、发髻、琵琶、茶壶、纸伞、古籍……可这些都不如画中的服饰更具有统一性。
  
  为什么要下意识地画那么多中国古典服饰(尤其是旗袍)?最初我看不懂,以为不过是女子一般惯有的“云想衣裳花想容”而已。关于此,我也从未问过画家。但如果用我个人后来的误读来诠释,我想这是因一切衣衫布匹中都有“褶皱”的缘故吧。褶皱是近代美学史上的一大课题,自达·芬奇所画的那些著名的褶皱素描作品开始,直到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有太多画家专爱画复杂的褶皱。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服饰,更是以褶皱为运笔、肌理和皴法的主要对象,不仅服饰,乃至山水、草木、人物、建筑与花鸟虫鱼,无不是靠毛笔拖出的飞白与“褶皱感的笔触”来表现。西方后来有了著名“皱褶理论”,即所谓“问题不是如何完成一个皱褶,而是如何使之持续不断,使之穿透极限,带向无限。这是因为皱折不只表现所有物质,伴随层级、速度和不同向量(山和水、纸、织物、活泼的组织、头脑),使之成为表现性物质,而且皱褶决定和产生形式(Forme),它使之成为一种表现形式(参阅德勒兹《皱褶:莱布尼茨与巴洛克》)。
  
  诚然,女画家在画这些作品时,也许并未想到这么多心理分析或美学意义。她更接近近年来流行于文学与诗歌中的所谓“民国范儿”。
  
  在施施然的画中,女子服饰上的褶皱,更轻松的意思,是可以看为是今人对民国那些被遗忘的事物所产生的“忧愁”。因为忧愁即心灵的皱褶,心灵的袖珍戏剧。
  
  好在绘画比诗或书更直观,更一目了然,不需要太多晦涩的解释。
  
  当然,由于现代绘画之“穷途末路”,乌七八糟,妖魔鬼怪,早已是无奇不有。施施然的画也并未任何超越后表现主义范畴(虽然带有工笔画的气韵),如将夏加尔、马蒂斯或加山又造含蓄化、服饰化或形式化,而且更具体,仿佛是竹久梦二女性绘画的中国版。就算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局限吧。且当代绘画早已经进入瓶颈期,这是无疑的。那些千篇一律的机械造型、浮躁的叛逆事件、血腥行为和综合材料的涂抹,令人烦闷或思睡,几成恶俗。从这个角度来说,施施然自身亦宛如穿旧装的女子,能惬意地进入一种语境,在民国风骨中潜水,能清微淡远地表达现代女性对往事的“皱褶美学”和对旧中国风物的怀念,这应该是让人颇欣慰的事。
  
  时逢初秋,读到这些画中的颓唐、静美与清雅,是以为记。
  
  2012-9-9于北京
  
  杨典,诗人,作家,古琴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