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藏在老北京胡同里的小大院儿--何尚廉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30
   老舍先生在1936年写的一篇《想北平》的散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触颇深。文章写道:“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得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与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中国论文网 http://www./1/view-162214.htm
  我已85岁,离开北京已经60多年了。由于腿脚出了毛病,我20多年没有回北京了。近20年来,北京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奥运会前几年,许多地方进行了大拆大改,甚至有的整条街道、大片的胡同都被一扫而光。肯定有些老街道、老胡同难以再现老北京的形象了。人老好忆旧。我近来时常想念我的故乡――北京,尤其想念我儿时经常活动的那些深藏在胡同里别有洞天的小大院儿。
  老北京的城区,以西北角一带民居比较稀疏。西直门、德胜门一带,许多民居比较低矮,而院子比较大,树木也多。在胡同群中很少有机关、工厂,更少有楼房。这些胡同和民居,历经明清以来几百年的延续、发展、变化,其房屋、院落,宽窄、大小、排列、走向各不一致。大胡同里往往插入一些小胡同,有些胡同曲里拐弯,越往里走越窄。外人往往误以为“山穷水复疑无路”,但试探着向里三拐两拐,“柳暗花明又一村”。拐过一个S形的弯儿,豁然开朗,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出现在眼前。这里开阔僻静,少有行人车辆,的确是孩子们活动的天堂。我们就把这样的地方叫做“小大院儿”。
  
  北沟沿棺材铺后身儿的小大院儿
  在北沟沿(赵登禹路)中段,羽教寺以南,祖家街以北有一条死胡同,该胡同把口有一个棺材铺。这个死胡同比篮球场略窄一点。路北有三户人家,南面一堵大墙,是明代祖大寿(吴三桂之舅)家庙的后墙。胡同当中有两棵大槐树,夏天绿阴遮满全胡同。我们在这里推铁环、踢毽子、踢足球。太阳也晒不着,玩累了就坐在住家儿的台阶上歇息,特别凉快。
  晚饭以后,这里就是大孩子们练武术、摔跤的场地了。有一年(七七事变之前)端午节的晚上,这个小大院儿出了一件惊人的惨剧――
  棺材铺家的二牛和亮果厂井窝子家的小三儿摔跤。二牛使了一个背口袋,把小三儿撂在地上。小三儿就没起来――死了!当天晚上二牛就被警察带走了。
  第二天早上,几个警察押着二牛来验尸。二牛戴着手铐,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呀!妈妈呀!”他的父母姐姐都围住他大哭。井窝子全家人也围着小三儿的尸体哭,一片哭声,惨不忍睹!
  从此以后,孩子们都不来这里玩了。家长们都嘱咐孩子:那地方不干净,别去那儿玩了!
  
  后车胡同里的小大院儿
  在老北京的小胡同里,孩子们活动的地方有的是。从后车胡同西口往东走,约五六十米,路南一条极窄的S形小胡同,只有20几米深,拐出去竟然是一大片空地。四周都是民宅,街门不多,而各门里的院子都很大。有些还是两层院,也有三层的。这里很少有车辆行人,比较僻静。
  有一次,我们在这儿踢皮球。小林子一个大脚远射,皮球弹过一个民居的门槛,滚进院子里去了。小林子飞奔过去,刚要进去捡球,突然一个比我们略大的孩子拦住了小林子。小林子说:“球进院儿了。”那家伙蛮横地说:“什么东西一进这院儿就是我的了!”我们几个也跑过去和他讲理,他硬是不听。这时,一位路过的老爷爷赶快把我们几个拽到旁边的小胡同里,告诉我们:“这家是高丽棒子(韩国人),这是白面儿房子。白面鬼们偷来抢来的东西,都拿来换白面儿抽。附近的住家连街门都丢。两个白面鬼卸下街门就跑,只要一跑进这白面房子的大门,谁也不敢进去拿,只能花钱去赎。连警察都不敢管。高丽棒子是日本派来的,政府管不了。你们惹不起,赶紧躲开这儿吧!”
  我们平白无故丢了球,心里特别扭。大家特恨那个小boy,后来我们得知这小子每天早晨必定去亮果厂胡同买早点,我们就让小林子找他练过武术的哥哥教训那小子一顿。没想到几天后,小林子竟把那只皮球抢回来了。他告诉大家:“我哥哥把那小子拦住了,一见面就给了他胸口一拳,那小子吓坏了。我哥哥问他为什么把我弟弟的皮球没收了去?他说是逗着玩呢,我哥哥命令他明天把皮球拿来!第二天他就乖乖地拿来了。”我们都笑了。
  
  大乘巷和小乘巷里面的小大院儿
  大乘巷是东西走向的稍大的胡同,民宅的街门分列于胡同的南北。在胡同中段南面却凹了进去,形成了一段死胡同。大乘巷中的17号~21号民居的街门,都开列于该死胡同里,西面有三户,东面有两户。这个死胡同比篮球场稍窄一点。这些住家儿的院子也都很大,许多院子里都有树。平时这里很少有行人,更少有车辆。胡同的南墙是大觉胡同的界墙,墙上还特意留有一个一尺见方的方孔。我们钻过去就到了大觉胡同。听老人说,这个方孔从清代就有,是晚上放油灯用的。清代到民国初年,没有电灯,更没有路灯。这些胡同口就放一盏油灯。那时打更的穿胡同打更,顺便也管点燃油灯。
  这几户居民中有我们两位同学,我们有时也找他们在这个小大院儿里玩儿。
  小乘巷是个L形胡同,进大乘巷东口约百步,路北一个胡同便是。从南胡同口到北头儿的尼姑庵约80米,宽约10米,该地段仅有三个门。东边的门是大乘巷一号院的偏门,北头横着一个院儿是尼姑庵,西面有一户民宅。从尼姑庵西界墙往西拐才是小乘巷的居民区。尼姑庵前有两棵大树,夏天遮起好大片阴凉,所以尼姑庵前这片空地也是孩子们活动的乐园。
  
  荒凉的大空场――官园
  从祖家街西口往北到大觉胡同西口,这400多米长的端王府夹道,民宅的门牌号码竟不到10个。因为这条胡同的绝大部分地段,都被三个学校的围墙占据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市立师范学校男校、北京师范学校女校。北大工学院与北京师范学校的校址,就是端王府旧址。另外,在两校的西边界墙外边,竟有一片特大而荒芜的空场,约有几个足球场那么大。说它荒芜,因为偌大一片空地,连一棵树也没有。遍地都是野草和香蒿,石头瓦块儿、大大小小的坑。晚上一大片漆黑,一点儿光亮也没有,特别人,谁也不敢到这里来。有一年夏天下大雨,就在工学院西墙外一个大坑里,淹死了一个流浪汉。有人说他是个小偷,是从工学院墙上翻过来,滑到水坑里的。警察把尸体捞上来,放在坑边,盖上一张破草席,两天也没人来认尸,野狗把尸体都咬烂了。
  这些大坑,原来是人们盖房、盘炕、套炉子取土挖掘的,据说这儿的土质好,有些煤店摇煤球也来这里取土。这个空场根本没人管。听人说南小街有一户盖房挖土,竟挖出一个死婴儿。
  北大工学院建立后不久,就在这个空场的尽南头垫了许多焦渣,修了一个400米的跑道。跑道当中修了一个足球场。北大工学院和北京师范学校都在西界墙开了后门。有时就在球场上举办足球赛。我们小球迷常来看比赛,总为这两个学校的球队加油助阵,仿佛是这两个学校球队的特约拉拉队。
  春天来这里放风筝的人特别多,尤其放大风筝的更多。有的风筝翅膀上还背着竹弦琴,上高空嗡嗡作响。大风筝必须三四个人一起放,两个人拽线,一个人掌控线车。这里地方大,没有树,也没有电线和民居,“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放风筝的最好境界。
  解放后不久,政府就把这个荒芜的大空场修建成了官园公园。附近的居民人人称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