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7

 老刘tdrhg 2018-04-30

做最好的题!

模拟试题满天飞,咋整?语文月刊二套题,必做!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模拟试题AB卷(二套)

【4月25出版,定价10元,团购大优惠】

 含A卷8页,彩色答题卡4页,B卷8页,彩色答题卡4页,赠送老师答案与解析,含A卷答案6页,B卷答案6页

咨询微信13602424805(手机) 详情(戳这儿)

6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5. 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蚕娘洗茧前溪绿”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16.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及解析:

61.15. BC

16. 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B两项考核诗歌的内容,CD项考核诗歌的艺术手法,其中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错误,和诗歌的主旨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答题先围绕主要的意象概括景物特征,然后结合诗句的位置分析作用,此题首先围绕“水”“”“”“鸳鸯”“鸂鶒”“桑柘”描绘景物,然会概括意境,在分析作用,作用注是景物描写,其烘托渲染的作用,又处在诗歌的开头,为后文做铺垫。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

想要海量免费试题吗?请关注公众号 

语文试题与作文 ID:stzuowen

********** 


6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

宋]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

14. 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散材”“疲马”都是作者白况,“散材”指无用之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

B. 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 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

D. 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白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 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及解析:

62.14.AC   

15. ①首联写悠闲的生活,表达对日前悠然生活的满足;

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白况,苏东坡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无法立足,白请外调,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颈联和尾联,作者写山间美景,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情感。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和下文‘乱山’呼应”有误,并不呼应,“散材”和“疲马”是作者自况,而“乱山”和“细雨”是写景。C项,此句意为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此首诗诗人由写景色为主转入抒情为主,写诗人苏东坡山行时的感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不禁使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也是这样崎岖而漫长。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不禁使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这是作者要表达的,尤其在是的尾联处,能够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应结合每联所写的内容分析,要抓住人物的活动、情感词以及景物来分析。首联中写诗人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山里的小溪缓缓前行,诗人在马背上陷入了沉思。颔联中,散材和疲马都是作者自况,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才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散材,指无用之才,用的是《庄子》的典故。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诗人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早已经感到厌倦,就好比久在沙场的战马,已经疲惫不堪,很像听到鸣金收兵的讯号。颈联中,诗人想到了几日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曹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间,诗人却迷路了。尾联中,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心。

6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15.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63.14. BC   

15. 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②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③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④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重游旧地”错误;从诗中来看,“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而非“旧地”。C项,“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错误;“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从句中来看,本体是“人之晚达”,喻体是“树似冬青”,选项把本体和喻体说反了,故错误。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诗歌标题来看,“赠乐天”,说明这是一首酬赠诗,酬赠的对象是“乐天”,也就是白居易,刘禹锡与白居易交情深厚,且二人均遭贬谪,命运多舛;首联“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涕零”直接流露情感,而涕零的原因是“旧游尽”“相逢”,二人久别重逢,昔日好友却均已不在,此时内心充满人生无常之悲;颔联“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这一联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借树木之冬青来喻人生之晚达,意思是树木且能冬月而青翠,那么人也能老来通达,凸显乐观豁达的胸襟;颈联“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这两句是写人物的活动,二人重逢,连宵痛饮,酒醉狂吟,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表露殆尽;尾联“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期”意为“希望”,“抛印绶”,“印绶”代指仕途功名,“少微星”喻指处士、隐士,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接抒发情感,表现自己对功名的厌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共占”一词表达与友人一同归隐的愿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考生可以先借助诗歌中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如“涕零”“期”,然后再抓住人物的行为活动,如“痛饮”“狂吟”,最后结合诗句中给出的原因具体分析即可,如“一别”“旧游尽”“相逢”。

6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   无可

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长年”与“长年累月”的“长年”意思相同,都是指“整年”。

B. 紫阁”句照应“燃灯朝复夕”,写出了小节律融入大节律的时间循环。

C. 又见春”写出了初春转眼到来,表达了诗人欢愉、热爱、倦怠之情。

D. 寒过尽” “草生新”是写寒冬已过,万物复苏,自然变化周而复始。

E. 全诗选用典型意象,运用情景交融等手法,展示春意渐浓、令人欣喜的景象。

15. 诗的结尾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及解析:

64.14. AC   

15. 通过林之意象,写出了诗人安享林下生活的快乐,且以“岁去頻'的慨叹,表现了一位达观者的淡泊闲适、超然安逸、欢愉惊喜之情。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长年”是老年的意思,和“长年累月”的意思并不相同。C项,“表达了诗人欢愉、热爱、倦怠之情,“倦怠之情”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体现这种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15.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的能力。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全诗的内容。赏析时,要注意,诗歌的情感有时一种,有时是多种。该题要求赏析诗歌的结句。诗歌的结尾句“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意思是林下生活自有意趣,哪里还会因时光流逝得快而感到心惊呢?诗人很享受林下安闲自在的生活,心情愉悦,恬淡超然。

6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秋夜

罗隐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 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 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冷遇与打击。

C. 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 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E. 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15. 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65.14. DE   

15. 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

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

运用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

 

14. 试题分析:D所见所闻”有误。本诗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诗人对长安秋夜的感受与联想来抒发的。E相互映衬”赏析有误。本诗通过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来映衬眼前悲凉的境况,并没有“相互映衬”。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市局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诗句的内容是景物描写,应该是以景结情,结尾一般和情感有关,同时注意结尾和首联的照应。

6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

陆游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

注:①戏作:陆游此类诗特点是文笔通俗、随意,内容关注于人情、风俗、奇闻逸事和历史传说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内容等。作者的此诗关注现实但非写实。②《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严寒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大有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

B. 句一写渡河行军,句二写云梯攻城,句三句四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C. “兽奔鸟散”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

D. “直斩单于”即杜甫所说的“擒贼先擒王”。把敌人的首领单于抓住了,敌军就会作鸟兽散,溃不成军,不值一提。

E. 本诗作者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通过风雪的严寒来反衬我军的威猛、“直斩单于”,给人激进向上的力量。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66.14. DE    15. 本诗通过作者想象的一次完胜战争,表现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的自信与愿望,也表现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无奈。

 

14. 试题分析:D项,诗中说的是敌军士兵闻风丧胆,不值一提,我们要直接去把敌军首领杀了,并非抓住首领敌军就作鸟兽散。E项,文题曰“戏作”,即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作者的想象,并不是“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理解诗歌内容,或分析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5. 试题分析:题目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破”“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从诗歌标题和注释可知这是一首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诗作,作者通过想象的一次完胜战争。诗歌首句写渡河行军,第二句写云梯攻城,三四句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全诗贯穿了作者气吞敌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表达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的自信与强烈愿望,另外这样的战争只是作者的“戏作”,只是想象出来的,现实中难以实现,也就表现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无奈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的“戏作”“破”“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等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还要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6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芍药。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 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份温馨。

C. 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 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E. 本诗语言朴索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隐逸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5.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答案及解析:

67.14. DE    

15. 颈联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花的影子也仿佛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显得尤为生动;“滋”字则生动地写出了种满芍药的院落因久无人来而渐生青苔的情景。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山居月夜图,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错。“群”是“与……一起”的意思。作者归隐的愿望诞生于前面对王昌龄隐居环境的感受,最后一句是借“与鸾鹤在一起”的形象描写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期待。E项“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错。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点名此手法有什么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所以本联主要借景抒情的手法。从诗句看,“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点睛: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6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域双风阚,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注:①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阁道:谓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王维的这首七律,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紧扣“望”字去写,写得集中,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B. 首联中的渭水、黄山、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意境开阔,历史色彩浓厚,时空感均因之而增强。

C. 皇帝的车驾在空中的阁道上,回看宫苑自是一番景象。“花”和“柳”点出了春天,“花”字也透露了些许惋惜之情。

D. 尾联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是一次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并非是为了赏玩景物。

E. 这首应制诗不落窠臼,构图上阔大美好,为那个繁盛的时代写下了一曲颂歌,也流露出诗人不受重用的伤感。

15.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及解析:

68.14. CE   

15.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通过描写雨中春树、人家和高大的凤阙,烘托渲染了一种祥瑞的气氛,表达对盛唐热爱赞叹之情;②衬托,春雨之下的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更显出帝都的阔大、壮观和昌盛;③呼应题目“雨中春望”,也透露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做铺垫。④对仗工整,“云里帝城”与“雨里春树”相对,点明了春雨天气;“双凤阙”与“万人家”相对,写出了皇城与百姓房屋都处于春雨的润泽中,表现了当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花’字也透露了些许惋惜之情”有误;从诗中来看,“雨中春树万人家”,“花”字不能体现凄清的气氛,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E项,“也流露出诗人不受重用的伤感”有误;这首应制诗是歌功颂德之作,结尾两句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这是一种所谓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诗中描绘的景象饱满生动,可以让后人窥见大唐盛世一景。并无不受重用的伤感。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首先要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把握诗句所写的内容。“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两句承颔联继续写回看中的景象。经过三四两句回旋,到这里再出现,就更给人一种高峰突起的感觉。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在雨水的沐浴中,更加显得生机勃发。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这两句不仅把诗题的“雨中春望”写足了,也表明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考生可以从句式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鉴赏诗歌语言答题步骤如下:先解释该句的含义,理解诗句的表层含义,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句放入原诗描述的景象或情状中,体会该句的妙处;指出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衬托、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分析该句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或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比如本题中,可以先从修辞来看,这两句使用对偶的修辞,“云里帝城”与“雨里春树”相对,“双凤阙”与“万人家”相对,句式工整,既交代了天气,又写出了当时政事通达,百姓和乐的社会状况。从写景来看,诗人借助春树、人家以及凤阙渲染了祥瑞的气氛;从表现手法来看,“春树”“人家”与皇宫相互衬托,凸显帝都的壮观。

69.阅读下面这周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        拳毛:蜷曲的马毛。

雕:猛禽。                    眄(miǎn):斜视。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领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5.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69.14. BD   

15. 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14. 试题分析: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1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与君别”“我却回”“颜状”“拳毛动”“睡眼开”试题分析:的变化过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和足以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分析情感,如根据“上高台”分析老而弥坚”的精神状态。

7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②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③。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诗人刘禹锡,字梦得。②十千:十千钱,言酒价之高以示尽情豪饮。③七十欠三年: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都生于772年,写此诗时两人都六十七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三联的意思是:喝酒的时候引经据史作为酒令;倾听对方的吟颂,胜过聆听美好的音乐。

B.第七句“家酝”指家中自酿的酒;“待”字照应了题目中的“约后期”,即秋天再相聚。

C.第八句中的“君”指的是刘禹锡,“陶然”的意思是舒畅快乐的样子。

D.尾联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有色有味的 秋日共醉图。

E.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感情沉郁悲壮,体现了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70.(1)DE     

(2)尾联表现了刘、白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人在醉乡中才能陶然,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写法上,借助想象,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或答以乐写忧,悠然的心态更显哀伤之情)

 

5.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D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错,E感情沉郁悲壮”错

6.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关键词“尾联情感”“如何表现”。分析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待菊黄家酝熟”“共君”“”“陶然结合手法分析。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