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中华文明最初的社会组织: 从氏族、部落到邦国 — 中华文明的起源(三十一)

 RK588 2018-05-01

中华文明最初的社会组织:

从氏族、部落到邦国

— 中华文明的起源(三十一)

孟维


始人类在动物界不是最强的,无论是猎食,还是对付天敌,单个的人都时常处于弱势。所以,人类必须团结,必须分工合作才能生存。也就是说,人类必须群居。起初,只是组成以其母为中心的团体。后来,团体的人员增多了,地盘扩大了,猎取、采摘、生产的物品多了,就需要一个权威的组织进行分配和管理,于是,氏族应运而生。


氏族是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最初的基本单位。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其主要特征是:以血缘为纽带,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基本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推举出的氏族首领管理


在母系氏族时期,由祖母级的女性为首领,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后,则推举强权的男性为首领。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了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崇拜。



中华文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考古学上的代表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中原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高峰。仰韶文化后期,山东的龙山文化,长江下游流域的良渚文化则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5500年至前4000年。


在中国的“三皇五帝”传说中,有巢氏、燧人氏阶段应该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到了伏羲氏阶段,逐步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担负主要的生产和保卫氏族安全的任务,男人们逐渐有了私人财产,而且,随着氏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成果的剩余,氏族头面人物就占有了一些公共劳动成果,扩大私人的财富,并且役使他人。于是,出现了贫富现象,贫富悬殊的变化就产生了阶级,氏族的公社性质的平等就被打破了。


而且,有了私有制,就有了争夺争斗,包括争夺女性,氏族里就会分化出不同的势力,一些势力出走,就分裂出新的氏族。但是,这些新氏族和老氏族也还有着亲密的关系。


另一方面,远古时期的人类应付天灾的能力不强,如果遇到大的灾难,或者面对强大的敌人,一些亲近的氏族就会联合起来,久而久之,联合密切了,就结合成为部落,推举出部落首领。再进一步,部落与部落就会组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密切了各部落间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为邦国、国家和部族或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华文明发展到了炎帝和黄帝时代,就出现了这样的部落及部落联盟。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同炎帝和蚩尤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貙、虎六种野兽参加战斗,实际上这是用六种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它们组成一个部落联盟。黄帝为有熊氏,有熊氏氏族是这个联盟的首领。黄帝打败了炎帝,合并了炎帝的部落联盟,形成了炎黄集团,就是更大的部落联盟。这个联盟在黄帝的带领下,向东征服了蚩尤的集团,向南击溃了苗蛮集团,把当时的中国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部落联盟,一个天下,一个联盟,黄帝就成为天下共主。联盟有总部,有官员,有军队,就需要有经济上的支撑,于是就建立起了各个部落向总部的朝贡体系。



中华文明在黄帝时期出现了国家的雏形,但因为部落联盟关系较为松散,没有紧密的宗法和组织,还不是国家。天子是部落联盟公举的,主要靠“德”治理着“天下”。经过颛顼、帝喾等几个有“德”的天子的励精图治,这个拥有“天下”的部落联盟,逐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发展出了共同的经济模式,共同的宗教崇拜,共同的语言文化,以及共同的“礼”。到帝尧后期,部落联盟体制走向了“邦国”体制。


帝尧时代,青铜器已经出现,生产力快速提高,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文字和“礼”正在发展形成,等级和秩序正在建立。组成“天下”的各个氏族、部落也都在向更加文明进步,向心力更强的部族前进,有的甚至进入了小型方国时期。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帝尧时代是“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形式,小国寡民式的邦国,邦国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王国和王朝,它应该是经过帝舜,在大禹后期完成。


在舜、禹时代,中国范围内发生了一件大事,非以强力的国家组织不能去抗拒、去战胜的大事,它促进了中华文明走向王国或者王朝。


什么大事呢?


就是几十年的大洪水灾难,以及中华儿女连手抵抗、战胜大洪水的历程。

侨居澳洲商务中心
澳洲热门新闻 | 政府政策更新 | 社区消息 |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