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务表现不是企业信用的影响因素

 弗莱格尔 2018-05-01

信用评估是对主体未来债务偿付能力的预测。那作为当下偿债指标计算素材的财务表现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上篇文章《是什么导致繁荣而落后的经济?》我们提到,区域经济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环境影响因素。但预测经济发展,不能单看GDP、三产占比及变化、支柱产业发展态势等“指标”,而要挖掘背后的驱动因素,通过分析动力的变化最终预测经济增长的潜力。

 

同理,财务数据是偿债能力影响因素的历史表现,是指标,而非因素本身

 

影响因素往往隐藏在指标背后。我们可以从财务数据中看到的,是企业的行业地位(行业毛利与企业毛利对比、企业市场占有率等)、是企业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应收、应付等)、是企业的管理能力(三费占比及变动等)、是企业的战略规划(业务多元化程度、新增投资领域等)、是企业的治理缺陷(管理费用占比及变化等)、是企业的财务稳健程度(杠杆率、新增投资增速等)、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主营类型、应收、应付、营业外收入等)……。总之,单独的财务表现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要透过财务数据挖掘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因素”。最终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正是背后的这些影响因素,跟踪评级需要追踪分析的,也是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动。若跟踪的是指标,就很容易变成“确认式”评级:企业已然失去偿债能力之际断崖式下调级别。

 

因此,财务数据打分只能作为辅助,仅依靠财务打分的评级模型一定是不完备的。忽视财务表现背后的影响因素诉说的故事,仅仅基于指标各种复杂计算进而建模,得出来的结论准确率或许不低。比如,只拿最近一年GDP数据给出的政府信用等级,与复杂分析系统出来的级别差别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小很多。毕竟评级是一种“观念”基础上的排序,无所谓对错;而既涉及概率,评级结果也很难实现有效检验:级别高的不一定不违约;级别低的就一定会违约。最终检验评级质量高低的,除了拉长历史区间,证明在任何时期高等级主体的违约率均低于低等级主体;更多要看的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如何寻找到影响因素,如何预测影响因素的变化及相应给企业带来的偿债风险。

 

评级就是不断在历史素材中寻找相关因素及其对企业偿债的影响机制。不断在假设、论证、证伪中完善我们对宏观政策、行业、企业评级的认识。因此,从来就不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评级方法,都是在不断的新信息、新技术冲击下不断完善的体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信用评级也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视角,与其他社会科学类的视角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在不断变化、充斥着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求某种规律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