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解读】《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深思的草甸 2018-05-01


文/徐志耀

一、文本分析:

对于散文诗的学习,前面在《金色花》一课中我就已经明确了以体会情感为主。而这篇文章的情感其实非常明确,那就是表达对母爱的赞颂。但作者将这种爱置于诗化的环境中,以诗化的语言来表现。而要体会到这种诗化之美,同样需要比较阅读。并且,是以不同的文字进行比较,以比较来串连起文本的不同部分。

文中的比较有两个,一是心理的变化,一是对荷叶、荷花的描写。心理的变化,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而那被慈怜荷叶关怀的荷花,与开头对家乡院子中荷花的描写呼应,表现对于家庭、亲情的依恋。引导学生们比较描写的变化,进而去理解对亲情、对生命的依恋之情,这是整节课的主要脉络。同时,文中还有一些细节同样也让我们品读,例如在雨中“我”的动作、“无遮蔽的天空”与“无遮拦的天空”之间的区别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去体会文中充满诗意的爱。这时,再补充一些相关的诗篇,可以将作者笔下的母爱延伸出去,与《金色花》一样,感受更加博大的爱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文中展现的亲情。

2、通过延伸阅读体会亲情中蕴含的博爱。

三、教学准备:

《繁星 春水》、《飞鸟集》中相关的诗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有关母亲的话题是说不完的,冰心先生作为现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作品的主题就是歌颂母爱、歌颂亲情。在她的散文诗集《繁星·春水》有这样一首小诗“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明月、小园、藤萝,富有诗意的风景,母亲的膝上又与其是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回答)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同样把自然界中富有诗意的场景与母亲联系到了一起,那么作者想如何表达这份情感呢?

2、自读活动一

这同样是一首散文诗,在学习《金色花》时,我们了解到散文诗最大的特点是将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景物结合在一起。那么作者在文中如何表达情感,又是如何与外界的景物相结合呢?细读全文,在书中划出。(自读,自己找出作者表达情感的语句及其对应的外界景物。归纳总结)

有些烦闷——繁杂的雨声、白莲已经谢了、红莲开满了

不适意——大雨愈下愈大、(红莲)被打得左右敧斜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大荷叶)倾侧了来覆盖在红莲上面

心中深深受了感动——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朗读4-8节,注意在语气上体现出心理的变化)

总结:其实外界的环境并没有变化,大雨始终如故,是什么使作者的心绪发生了变化呢?在她的笔下,如何将不同的景物对照来写呢?

3、自读活动二

提示:

找出文中景物对比、呼应的地方。(同桌合作,找出相关例子并思考其作用)

对比: 

白莲已经谢了——(红莲)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雨)繁密、愈下愈大——流转无力的水珠              勇敢慈怜的荷叶

(红莲)左右敧斜——不摇动

总结:红莲立在绿叶中,得到了绿叶的守护,因而不会如小船般随波而去,依然亭亭地立着。

对应:

无遮蔽的天空——无遮拦的天空

提示:两者看似相同,但是用词上有什么区别?(可以结合上下文思考)

(“无遮蔽”主要是头上没有遮盖,与下文中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对应。“无遮拦”主要指无法阻挡的一切,那就不仅仅是现实的雨点,也包括心中遭遇到的一切伤害,与上文中“心中的雨点”对应。)

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三蒂莲、三姊妹——(红莲)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我是红莲

提示: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开头讲述家乡的庭院呢?

(红莲就是她们姊妹的象征,在母爱的荫庇下渐渐成长)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九年前的一个月夜

提示:这两处时间的交代有什么意义?

此时的作者离开故园已久,但离家前美好的记忆却时时萦绕心头。就在那个美好的月夜中风雨忽来,这或许并非是写实,但却与她此刻漂泊的内心对应,而这段美好的记忆也让她在外界的风雨中找到内心的归宿)

补充材料:

纸船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这是作者在出国的航船上所写的诗篇,我们可以读出哪些情感,与这篇文章相联系?(离家后的孤寂所产生的对母亲的眷恋)

(再朗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4、总结:

两首散文诗都学习完了,我们体会到了诗歌最主要的魅力其实并非是它所阐述的情感,而是它所阐述的情感能够在我们的内心中激发回应,引起感动。而诗歌之所以能够激发出我们内心的感动,是因为诗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选取了一段美丽的瞬间,将之与自己对生命的体验结合起来,使之具有了感人的力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美丽比比皆是,只是我们常常忽略。泰戈尔并没有执着于一时一地的金色花,而是通过时空的变换将对母亲的挚爱表达出来;冰心同样以一场记忆中的风雨来描写荷叶荷花,就让自己漂泊的内心在母亲的庇护下找到了归宿)

五、教后记:

这是一篇已经教学过多次的文章,但这次上完后还是有不少新的认识。特别是文章开头对于故乡园院的回忆以及文中的时间点的描述,都有了新的感觉。但这些对应其实大半是学生在认真自读时发现的,我只是在他们发现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引导。过去教学本文,重点自然是落在对红莲的描写上,但通过学生们的发现,于是对文本的内容就有了更多的认识。《纸船》一篇原本是放在导入上的,但后来引用了《繁星》《春水》中其它的诗篇,就不再用了,只是没有删除。但在教学中,却恰恰能够用上,也算是一种巧合。我想,新教材自读文本的变化核心就在于此,通过学生之心去发现更为广阔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