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七)

 梦想童年594 2018-05-01


文献:

河水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虜也河水又東逕原亭城南闞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闞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城河水又東逕稒陽城南東部都尉治又逕河陰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秦始皇逐匈奴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築亭障爲河上塞徐廣史記音義曰陰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臨洮東暨遼海西並陰山築長城及開南越地晝警夜作民勞怨苦故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寃痛如此矣蒙恬臨死曰夫起臨洮屬遼東城塹萬餘里不能不絶地脈此固當死也


分析:

大致一看,这段文献好像是选自某地理名著的。这样,我们还是一点一点来看,先按虚词大致断开。


河水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虜也。河水又東逕原亭城南闞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闞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城河水又東逕稒陽城南東部都尉治又逕河陰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秦始皇逐匈奴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築亭障爲河上塞徐廣史記音義曰:陰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臨洮東暨遼海西並陰山築長城及開南越地晝警夜作民勞怨苦故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寃痛如此矣。蒙恬臨死曰:夫起臨洮屬遼東城塹萬餘里不能不絶地脈此固當死也。


接下来一句一句分析:

1.河水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虜也。

这句话里明显的几个实词:河水、成宜县故城、王莽。显然 王莽 以后的内容和前面不一样了,前面讲的是 河水 流经 成宜县故城 南。后面是对 成宜县 的解释:王莽时改名艾虏。这里要讲一个重要的历史地理常识,我们在 古今地名趣谈 这期曾经提过,王莽将全国的地名大都改了一遍,下文还有类似的情况。


2.河水又東逕原亭城南闞駰十三州志曰:

接着讲河水的流经地点,这一次是在 原亭城南。后面的 阚骃《十三州志》是很著名的一部古代地理文献。


3.中部都尉治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闞駰曰:

这一部分可以断为三部分:

中部都尉治 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 闞駰曰

第一部分是接上面《十三州志》的话。中间仍是讲河水流经。后面又是解释。结合上一句,中部都尉治 是在解释 原亭城。看来下面阚骃又对 宜梁县故城 有话要说。


4.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城河水又東逕稒陽城南東部都尉治又逕河陰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

我们先来找 河水(是不是感觉文献有点以 河水 为纲?大致可以猜到这是什么古代地理名著了)。河水 前面是对 宜梁县故城 的解释。后面是接连的 又经某地 的叙述。

河水又東逕稒陽城南,東部都尉治,又逕河陰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

从 秦始皇 开始,又开始谈沿革了。有秦皇,有汉武,很容易理顺这句话。

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


5.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

注意这句话不能断开成: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 要注意,前面解释的是 九原县故城,这句话意思是,此地在王莽时是 獲降郡 的 成平縣,不能与 郡 直接挂钩,而且这样断开,后面的句尾语气词 矣 也显得很别扭。


6.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之故城也。

其中 盖 表推测,这句话是对 九原县故城 周边环境的进一步叙述,是说 九原县故城 西北相接正对着一城, 这座城大概是 五原县故城。


7.王莽之填河亭也。

这句话没什么好讲的,只能说 王莽 更改地名的覆盖程度还是很高的。这是在解释 九原县故城 西北的那座城(作者认为可能是 五原县故城)。


8.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矣。

这句话开头是文献《竹书纪年》。这里多说一下,《竹书纪年》据推测是战国时魏国人所著的史书,因此在进入战国时代后,其纪年以魏国为准。下文“魏襄王十七年”即是一例。后面是以 邯郸 为主语的一句话:

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矣。

提了两件事:一,命令 吏大夫奴 迁至九原;二,命令将军、大夫、嫡子、戍吏“皆貉服”。这里“邯郸”指代的是什么,我们先不讲,后面慢慢来说。


9.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秦始皇逐匈奴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築亭障爲河上塞徐廣史記音義曰:

秦始皇 之前是对城的描述。后面则是叙述历史。末尾这里有这样几个实词:徐广 史记音义。首先,我们最熟悉的是《史记》。其次看徐广,有人说徐广也许是上文连下来的,这个先不提。如果认为徐广是个名字,他写的书是《史记音义》,这是一种理解,因为 音义 这两字如果拆开没有什么意思。这就好比作 注、释、考 一样,这部文献看名字应该是训诂类的,分析《史记》的字音和字义。徐广 的问题既然不好分析,我们转回来看 秦始皇 这一部分:

秦始皇逐匈奴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築亭障爲河上塞(徐廣?)

首先是 逐匈奴,逐匈奴並河 是难以讲通的。连匈奴带河一并打跑了,这听上去荒谬的很。並 连着下文应是: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築亭障爲河上塞。

这句话意思是,傍河以东(注意这里的起点在临洮,因此要说河东),与阴山相接,修筑亭障,作为河上塞防。有人会问:並 在这里什么意思?这就要讲一个尴尬的事情,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原文是:

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爲(三)〔四〕十四縣,城河上爲塞。


按照古人解释,並 读作傍,意为依傍。这里删改的不少,因此就难以判别。

我们再来看 徐广。有人认为,徐广 是指对 亭障 的维护,缓缓扩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这种解释有没有道理:

一、古文中一般来说宾语不会省略,会用代词 之 去简化,但是不至于什么都不提。

二、秦朝有没有“徐广亭障”的机会?恐怕是没有,可以说是修筑时是急匆匆的,这个结合下文和历史常识应该了解;而修好后没多久很快就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秦朝很快崩溃了,所谓“徐广”是“徐徐广之”的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当然,如果你了解徐广是一个人的话,前面这些听上去就很可笑。那么,徐广的这部文献里说了什么呢?


10.陰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

这句话分成两部分很容易,但是还是要思考下,这一句话都是徐广说的?还是前面的 陰山在五原北 是徐广说的?


11.始皇三十三年起自臨洮東暨遼海西並陰山築長城及開南越地晝警夜作民勞怨苦故楊泉物理論曰:

从前面一点一点顺,大致是:

始皇三十三年,起自臨洮,東暨遼海,西並陰山,築長城及開南越地,晝警夜作民勞怨苦故楊泉物理論曰...

起 指的是长城,不是说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起。后面,晝警夜作,民勞怨苦,这是在描述修长城的劳苦。最后这一部分,开头的 故 是 因此,因此杨泉物理论说如何如何。这里有一个和断句不大,但和理解有关的问题:楊泉物理論 怎么解释?这个问题我这里不谈,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交流。


12.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

这是上文所引 楊泉物理論 的内容: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

民歌说了什么呢?


13.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寃痛如此矣。

前面我们在 古文献小测试(四) 中有关那个建业与武昌的民歌里讲过一种方法,这里不赘述了,还是按照那次说的分成三种情况:

甲: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寃痛如此矣。

乙: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寃痛如此矣。

丙: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寃痛如此矣。(?)

显然五言的乙是最合适的,押韵、对比,都没有问题。最后是在分析民歌所反映的痛苦情境。


14.15.蒙恬臨死曰:夫起臨洮屬遼東城塹萬餘里不能不絶地脈此固當死也。

夫 是句首语气词,读完这句话你会觉得当时蒙恬有种长叹的感觉。

夫起臨洮,屬遼東,城塹萬餘里,不能不絶地脈,此固當死也。

注意他所说的话,城堑,说明当时秦长城不止是有长城,还挖了沟堑加强防御。绝地脉,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蒙恬认为自己的死因是修长城挖断了所谓的地脉,因此非死不可。不过我们了解历史的话就知道他的死和修长城关系并不大,只不过是因为三人帮认为他会不服气胡亥作皇帝。



参考文献:

河水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虜也。河水又東逕原亭城南。闞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闞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城。河水又東逕稒陽城南,東部都尉治。又逕河陰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秦始皇逐匈奴,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築亭障爲河上塞。徐廣史記音義曰:陰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臨洮,東暨遼海,西並陰山,築長城及開南越地,晝警夜作,民勞怨苦,故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寃痛如此矣。蒙恬臨死曰:夫起臨洮,屬遼東,城塹萬餘里,不能不絶地脈,此固當死也。

(摘自中华书局2007年版《水经注校证》)


问题:

文献中所主要描述的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经过句读以及围绕 九原 的一系列描述,可知文献所主要描述的地区在今天的河套平原中部,内蒙古包头市一带。九原故城在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这段文献选自《水经注》卷三 河水,始自成宜县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黄河北岸),至九原县故城附近。

文献中提及阴山在九原故城北,首先可以确定大致在今天的河套平原。又九原在历史上较为有名,具体位置不必记得太详细,但大致位置在今内蒙古包头附近还是需要了解的,而且这与下一题也很有关系。


按照文献的记载,这一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什么时代?当时发生了什么大事?


文献中记载最早的时代,先看《竹书纪年》,首先确定这是先秦时期。关键在于“魏襄王十七年”这六个字。尽管绝大多数人如果不查年表是不知道这是哪一年的,但是就“魏襄王”三个字,可以看出来这是战国时代。

我们再来看发生了什么大事,这时我们要把文献中这句关键的话抽出来看看:

8.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矣。

后面是以 邯郸 为主语的一句话,提了两件事:一,命令 吏大夫奴 迁至九原;二,命令将军、大夫、嫡子、戍吏“皆貉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做做文章:

一是这个主语 邯郸,指的是什么?是一个人?我们所了解的是,邯郸是地名,战国时赵国都城。那这个 邯郸 就有可能指代的是赵国,好比今天以 华府 来称呼美国政府一般。

二是从时代上来推测,尽管我们不知道魏襄王大致是战国具体什么时期的人,但我们可以想到:这时候七国很可能还没有统一。因为《竹书纪年》成书没有晚到秦始皇统一的时候。那么在统一之前,哪个国家曾在九原一带做了这样的迁徙人口的大事呢?又是赵国。

三是我们可以推测这个 貉服 ,最起码和原来穿的衣服不一样,所以才要下令,语气还很坚决,这是所有人都必须穿的节奏。

这三点都分析完了,你只会想到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而魏襄王十七年是哪一年呢?是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二十四年,这一年赵武灵王下令将贵族大夫的奴婢派到九原等地去服务军队,并下令强制国内贵族士大夫、军队都穿胡服。


文献中还提及了秦长城,试对秦长城的概况作一简述。


我们一般说起秦长城,最耳熟的一段话就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这道题如果只说这些话,有现学现卖之嫌。这些都是文献里提过的东西。而且,这句话很粗略地勾画了一个大致路线,辽东具体到哪里,还都很不清晰。因此,回答这道题必须尽量提供秦长城的具体信息,包括地理的与历史的信息。


首先重要的一点,也是长期以来(包括这段文献)给大家造成的一个误区:秦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秦代所修的,秦代兴修了万里长城,导致民怨沸腾,最后崩溃。稍稍了解战国与秦汉史的朋友都知道,秦长城实际是在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在北方所修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

战国时秦国所修长城,主要在秦昭襄王时修筑,起自今甘肃洮河东岸岷县(当时之临洮),北沿洮河至今临洮(狄道),东至今甘肃定西县南,东北经今宁夏固原县北,东北至甘肃环县北、陕西靖边县南、东北至横山县西、榆林县北、神木县西,东北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附近。

赵国所修长城,主要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辟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北)、九原等地后修筑,一道西起高阙塞(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北石兰计山口),沿阴山山脉东至固阳县北、武川县,一道西起今乌拉特前旗,东至包头市市区北、呼和浩特市市区北,到卓资县为止。

燕国所修长城,可能在燕昭王时修筑,西起造阳,约在今河北宣化北、内蒙古正蓝旗南一带,大致由今河北张家口市西北起,东经独石口、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南、敖汉旗南、辽宁阜新市北、新民县北,沿辽河至铁岭市东过辽河,经抚顺、本溪、凤城东,过鸭绿江,至朝鲜清川江口附近止。


接下来再说秦代对之前北方长城的进一步修缮与连接。

在秦长城的西段有三道边之说,一是秦昭襄王时所修长城,二是沿黄河今兰州至河套段设四十四县,沿河作为屏障,三是在赵长城的基础上在西段设亭障。

在秦长城东段,自今河北张家口西北向西延伸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北,连接燕赵两段长城;又自燕北长城东端向东延伸至今朝鲜平壤西大同江口一带。


摘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


秦长城的修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古代人民劳动的成果,对于保卫北方农业区不受游牧民族侵扰,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秦长城多依靠山地、河流修建,平地则用土夯,山地则用石垒,以为障塞,设有告警的烽燧,今天在某些地区仍有遗迹留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