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弗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幸福的方法》

 冲霄3e8ixadnpn 2018-05-02


作者:漠雨




今天要讲述的这本书名为《幸福的方法》

讲解内容来源于“得到”平台的每天听本书VIP 解读。

作者是哈弗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导师:泰勒·本-沙哈尔

他被哈弗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哈弗导师”,并且创造了哈弗大学选课人数最多的纪录。

书中阐述了幸福是什么,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提升幸福水平。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讲述的了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需要兼顾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既要有长远的有意义的目标,也要有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

而影响一个人幸福水平的因素中,有40%的部分是个人可控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自己更加幸福。


先来说说书中对幸福的定义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如果用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为横竖两个坐标轴,那么人生可以分为四个象限:

注重未来利益而轻视当下利益的“忙碌奔波型”

注重当下利益而轻视未来利益的“享乐主义型”

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都放弃的“虚无主义型”

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都看中的“感悟幸福型”


下面是幸福四象限的示例图

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现在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未来获得幸福的必经之路。这个观念在心理学中称之为“达到谬论”,意思是他们认为只有在达到目的地的那一刻,才会获得幸福。

享乐主义型则和忙碌奔波型的人恰恰相反,这类人完全只重视眼前利益,不管未来怎样,总是在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认为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不断的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

虚无主义型的人则认为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都不重要,他们放弃了追求幸福,也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也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虚无主义型的人是最可悲的,因为他们连前两种类型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然而这三种类型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他们都错误的坚定自己对幸福的偏见。

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最后一种“感悟幸福型”才是真正的幸福,兼顾了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既有长远而有意义的目标,而又享受了实现目标的过程。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做到了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意义指的是目标感和使命感。

而这里的快乐和幸福是有区别的。

快乐和幸福都是一种喜悦和满足感,快乐是一种短期的积极情绪,而幸福是持续的相对稳定的保有积极情绪的一种状态。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但是他们会比较快的恢复到常态,这称之为“心理免疫力”

就像一个身体免疫力强的人,并不是不生病,而是它抵抗外界病因的能力比较强,即使生病后也能够很快的恢复到健康状态。

而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水平因素中,50%和基因有关,10%和环境有关,剩下的40%则是个人可控的因素。

由于基因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所以有些人先天就比较快乐。有些人则更焦虑。

所以每个人应该追求的并非是一个绝对的幸福水平,而是应该在各自的幸福水平基础上,通过努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幸福水平,从而达到更幸福的状态。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追求幸福上,都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潜能。

需要强调的是,财富只是属于那10%的环境因素中的一个,而不是40%的那一部分。同时,我们对于财富能够带来幸福的认知,其实并不是正确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解决了温饱,并获得了基本保障之后,幸福和财富的关联性就开始降低。

前不久,联合国发布的一份全球幸福度调查报告中显示,从1990年到2015年这25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却反而下降,财富的增长没有带来幸福的提升。

所以把追求财富当作人生目标,并不能保证我们能得到幸福。

而书中则提出,要想获得幸福,不应该以追求财富为目标,而是应该直接追求幸福。这并不意味着要牺牲财富和成功,而是因为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获得快乐并感受到意义,从而会激发出更大的潜力。反而更可能获得成功。这也是往往幸福的人取得的成就更大的原因。


那么,应该如何努力来提高我们的幸福水平呢?

书中通过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提高幸福的方法。

幸福学习的方法就是享受学习本身。

我们可能都见到过这样一类人,虽然很努力,但其实他们并不热爱学习,在学校里是不得不学,可是一旦离开学校,就很少再主动的学习。

而另一类人,即使是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依然在坚持学习,有些人甚至终生都在学习。

同样是学习,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异,是因为学习有两种模式:

溺水模式和性爱模式。

溺水模式指的是,当一个人的头被按在水中,他就会痛苦的挣扎,当离开水以后,他就会拼命的呼吸,并感到解脱。

一个人沉浸在不喜欢的学习之中,唯一的原因是害怕被淘汰。而一旦从学习中解脱出来,立刻就能感觉到轻松,并误以为这是幸福。

而性爱模式指的是同时得到当下和未来的幸福,注重的是过程和结果,从而让学习更加具有幸福感。

这种模式下,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当我们找到渴求的答案时,仿佛获得了最美妙的体验。

而为了更幸福的学习,我们应该找到快乐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比如我们通过碎片时间来学习一些知识,通过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我们会不仅了解到新的知识,还能从中感觉到愉悦。

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帮助我们审视和思考更加幸福的方式,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这种模式学习的巅峰体验是“心流体验”,也就是享受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而要想获得心流体验,则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全身心的投入,不被其他诱惑所干扰,心流体验最容易产生的地方,就是游戏。

另外还需要找寻难度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任务。当一个任务的难度过低时,我们会感到乏味;当难度过高时,我们则会感到焦虑,反而可能会阻碍水平的发挥,只有当难度和能力匹配时,心流体验则最容易出现。

任务应该停留在心理挑战区,而不是停留在舒适区或者恐慌区。

幸福工作的方法就是在工作中找到热情和使命感

而积极心理学中著名的MPS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找到既适合我们又具有幸福感的工作。

MPS的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内容。

M(Meaning)代表意义。

P(Pleasure) 代表快乐

S(Strengths)代表优势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份工作能同时满足有意义,让我们快乐,又符合我们的优势,那么这份工作就是最适合我们,最能令我们感到幸福的工作。

具体的方法是,依次写下所有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所有令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以及所有我们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事情。

这三类事情最终产生的交集就是最适合我们的理想工作。

例如对于工作中的快乐感,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我工作快乐吗?

怎么才能更快乐?

我会为了更快乐而更有意义的工作而辞职吗?

如果不能,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现在的工作更开心呢?


而对于工作中的使命感,我们也可以问自己:

我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如果答案是薪水,我们就是把工作当任务;

如果答案是发展,我们就是把工作当职业;


如果答案是自我实现,那么我们就是把工作当使命,并且一定能从工作中找到为之奋斗的意义。

在找寻一份工作时,如果我们一开始考虑的是我可以做什么,那么我们就是优先考虑实际问题的类型,比如收入,地位等。

而如果我们一开始考虑的是,我想做什么,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发现,什么工作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意义,也就是能够指向幸福的工作。

例如本书的作者,他拿自己举例。

 

对他来说,有意义的工作包括:解决问题,写作,帮助孩子们成长,政治活动,还有音乐。

而能够让他感到快乐的事情有:航海,烹饪,阅读,音乐,以及和孩子们在一起。

他的自身优势是:幽默感,热情,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孩子,然后再根据他的个人偏好,例如做事有计划,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喜欢旅游,希望在工作之余有比较长的休息时间。

通过上面的问题思考,哪些工作和孩子有关,有规律,又能有比较长的假期,既能发挥他的特长,又能兼顾他的兴趣。

最后权衡各方面因素之后,作者发现做老师是对他最好的选择。

 

所以MPS法并不是帮助我们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而是帮我们找到最能获得幸福感的工作。


幸福生活的方法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对比,非常快乐的人以及不快乐的人,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区分这两种人的,就是他们的人际关系。

而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并且会伴随我们一生的就是“亲密关系”。

这本书中提出,无条件的爱以及相互理解,能够帮助建立“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无条件的爱一个人,就会看重对方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现。

例如一个人,有社会责任感,勤奋,又有爱心,如果她去做一项支持贫困儿童的公益事业。那么这份事业成功与否就是他的外在表现,而她内心的激情与热诚就是她的核心价值。

如果我们是无条件的爱着这个人,只要她的热诚还在,核心价值就在。无论他的事业成功与否,我们对她的爱都不会改变。

无条件的爱,能带来力量,会形成一个幸福圈,它能促使我们勇于追求有意义且快乐的事情,也能更好的激发我们的潜能和价值。

而理解则是爱的基础,理解别人能够带来更强烈的亲密感,使爱能够更好的成长。

理解则包括深入了解对方的价值,热情,想法,期待等。在理解对方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帮助对方理解自己。

我们应该要把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不是想被认可上。因此我们需要打开心门,和对方分享自己最深层的部分。

除了通过学习,工作和生活来提升幸福感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自我打分法,来提升整体幸福指数。

具体来说,就是记录我们所做的主要事情,然后为每一件事进行快乐和意义这两个指标的打分。之后根据分数来评估是该增加还是减少这件事的投入。

简单来说,就是有意识的提升我们对幸福投入的时间,扩大幸福事件比例。

假如我们认为,和家人相处是有意义的,按照5分制的话,按照5分制可以得4分。可是通过追踪记录发现,我们一周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不到5个小时。相反,我们没有目的的刷朋友圈,上网并不是很有意义,只能得2分。而快乐指数也只有3分。可是一周我们投入了十几个小时在上面。

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增加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而减少没有目的的上网。

这个打分系统能让我们有意识的管理自己在事物上投入的时间,从而帮助我们活得更快乐和更有意义,也就是更幸福。

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只有知道现状是什么样的,才能知道要做什么样的改变。

作者就是通过这个方法,发现自己虽然很看重和妻子的关系,可是在工作和孩子之外,两人的单独相处时间严重不足,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周要和妻子约会2次,如果因为出差之类的事情耽误了,那么下周就要补上。

作者认为,如果不这么做,也许十年之后,两个人也不一定能约会几次,从而慢慢疏远,因为生活中总有无尽的琐事来干扰我们,只有我们有意识的为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留出时间,才能在长远的关系中不会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最后书中提到了最后一种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五件好事法

就是用五件好事和有节制的自律来提升幸福感


简单来说,就是每天记录5件值得我们感恩,又感到快乐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大可小,可以是获得公司的嘉奖,可以是晚高峰坐地铁却幸运的坐到座位。

每天列举的事情有时会重复,但是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在重复的基础上,能够让我们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

除了写日记的方法记录之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微信,短信等方式对他人表示感谢,无论是配偶,朋友,上司,下属。这并不仅仅是一句感谢,它所代表的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获得的意义和快乐。

例如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人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的方式突出了人际关系中积极的一面,稳固和加强了人际关系。

感恩的行为背后的原理,是人往往对于所拥有的美好司空见惯。

例如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健康是多么的值得珍惜和感恩,经常要等到我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时,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而为了防止这种对于拥有的美好司空见惯,就要主动的去意识到我们拥有的东西的美好。

为了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又不会觉得刻意锻炼太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像刷牙一样的习惯,这样就不需要每次都耗费自律去约束自己。

自律是一种珍惜的资源,如果过多的事情需要使用自律,那么可能会出现自律的匮乏。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这本书的内容

1. 不要去追求绝对的幸福水平,而应该在自己原本的幸福水平之上,通过努力不断的提升幸福,从而达到更幸福的状态。

2. 追求幸福并不意味着牺牲成功,相反,追求幸福往往能促使人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3. 当我们无条件的爱一个人,就会看重对方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现。

4. 把追求财富当作人生目标,并不能保证会得到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