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4年——外国人镜头里的保定街头

 藏书胜似藏金 2018-05-02


1984年,一位外国友人到保定开会,用相机拍下了保定街头,今天成了我们珍贵的影像 ,也掀起了我们的记忆 。一起来辨别一下此情此景 ,一晃三十四年 ,没有这些照片我们仿佛会忘掉这些烟火的色彩,同时伴随着太行人家之友的精彩回忆来品读这些影像 ,再次感谢外国友人。



▲1984年,保定街头的两个孩子,现在两位已经不惑之年,今天在哪里,或许我们能找到你。

▲1984年,在婴儿车里的孩童,年轻貌美的母亲,今天母亲已经到退休年龄,或许在家又会推起孙子辈的婴儿车,可怜天下父母心。


保定人民艰苦,计划经济,供给制度,沒什么油水,大人小孩都是长脖子,小细胳膊 ,不小心能折断了。这景太熟悉不过了,仿佛就在眼前,那时的我们自由而贫穷,弄闹、喜耍、偷鸡摸鸭、爬墙上树、摘瓜打枣留住了最美时光。曾经那个个脸上挂着微笑的男孩女孩,无限的快乐。 


 那会买菜,好坏,大小一起收,西红柿,有青有红,有大有小,还有裂口的,买回家挑选一遍,熟的好的生吃,青的炒着吃,买白菜时,看卸车掉的菜帮,有好的也拾点,回家洗净,垛碎包菜团子吃,就是放点油渣,这是最好的,没有油渣,放点豆腐,还拍上几辦蒜,又一个味。


南关菜市是保定最大的点,当时由南大园、西大园拉过來的菜在这划价,然后再分到下边西河沿等莱站,所以我们常去南关买,西红柿、黄瓜都是几分一畚箕、有时买不到再随送菜的车去下一个菜站买。总之上午带上一毛钱连玩带买芹菜半天的功夫,回想童年真是不亦乐乎。


大人孩子都盼过年,赶集多买几斤肉,父亲是专职,买回来,捆在自行车后架上,在院子里呆着,等街坊邻居看够了,才往屋里拿,那脸上的笑容和神态,至今都忘不了,有一次,为肥膘几指厚,和邻居差点红了脸,父亲说买的四指膘,邻居非说不到,父亲有点急,母亲赶忙过来解围,这都是克扣那几两油闹的。

▲税务角菜店。


那时人们买肉都愿意要肥的,回家后用肥肉熬油,供应的油不够吃。当时用猪油炒菜没觉得油腻,现在再吃,恐怕不是我一个人不接受不了了吧?可见那时人们的肚子里的确没什么油水,吃肥肉也不怕血脂高。▲入冬除了吃土豆就是大白菜。

▲河北农大的朱之育教授。


那时的蔬菜要票,粮,棉,布等等都用票。菜是每天必备的,我的发小在菜店工作,有时帮我买点不要票的蔬菜解燃眉之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排队多,票证多,那时人们瘦子多。想想在计划经济时,生活如此清贫是怎么过来的。

▲东大街。


还没到人们就排上队先占上地,拿出家里用买菜的家什,甚至砖头瓦块抢先占个有利位置等待,那时老百姓菜篮子里的菜无非是白菜、萝卜、茄子、土豆,但是肉和菜是农民用人畜粪便浇灌,靠天自然生长的,无污染,纯天然,家家户户用煤炉烧出来的菜,炖出来的肉清香四溢,缺少调味品貌似清汤寡水的菜汤。


含有淡而香的味道更深藏在儿时的心底至今不忘,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记忆中的美好食物永远是最好吃的。如今,或许再也不用去排队求人买菜,或许有些吃的已素然无味,或许几分一斤的菜,几毛一斤的肉已不再有,或许……?


应该是86年吧,在天华餐厅当小工,每天早上骑上三轮去二中门口的那条街进货买菜,市场上的凉糕(豆沙馅)每次都要来一块,天天就是这个路线,走了有半年的时间。


那时最好的工作——卖菜,我家邻居是延寿寺小学的老师,对卖菜工作十分羡慕,她说"我要在菜单店工作就好了,买什么都方便。"我记得哪时鸡蛋八角四,猪肉九毛九,羊肉六毛六五,牛肉六毛三。和现在工资比那时候的东西太贵了,一个月工资三十多块能买多少肉和菜,计划经济把我们害苦了,和现在比,我们在痛苦中度过前半生。


那个年代的水果口味纯正,非常好吃,就像京戏名家的唱腔戏味浓郁,字正腔圆。可是那时买水果的人很少,我记得我家也是,偶尔买个西瓜 ,打开之后,还要给邻居家有孩子或老人的送去两块儿。可见那时的人们把水果当成了奢侈品,一般都是拿西红柿和黄瓜替代了水果,怎么也比吃水果便宜。


当时的人们差不多把芒果当成了圣果,我自己也真的想尝尝,到底啥味道,这么神圣!多年之后,终于尝到了(圣果)的味道,也不过如此,甚至我还有点不太爱吃。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各种水果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可还是那句话:怎么不是当年的味儿了呢?

▲当年,水果可是奢侈品。


大水管车子骑着省劲儿是因为变速比小,省劲儿但骑不快。那时做买卖卖水果的也不容易,一般都是出去几十里地卖,人生地不熟,人们欺生,不少大人孩子都想法儿偷人家的水果,有的真能偷去小半筐,有的小贩都能被偷得掉眼泪,很是可怜!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再没那现象了。


父亲带母亲去办事,保定开始治理骑带人了,主要别让警察捉到,一般快到有警察岗亭时,下来推着走,过了岗在上去,父母光顾说话忘了,父亲一看,忙说:炮楼,吓的我母亲要下来,越紧张越下不来,父亲车把开始大晃,警察一看两老人,一个劲摆手,别下!别下!走!走!父亲稳定情绪慢慢的骑走,这警察太有人情味了。


说起西瓜 那个年代还是穷。家里买不起西瓜。那小孩子们就拿着小盆 在人家吃西瓜地上放着成西瓜子。攒多了洗干净了, 晒干了。再吃 觉得可香了。如果碰到谈恋爱的情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买个西瓜吃,我们赶紧跑过去,眼巴巴的看着大姐姐吃,弄的姐姐都不好意思吃了,扔给我们半块,那叫个甜啊。


我们家从外地搬到保定已经是八十年代了,那时去路途不算近的煤厂拉一次煤总是全家齐上阵。首先得借一个拉车,回程时爸爸架车,我和妈妈用力推车,弟弟那时还小,只会自顾自地玩。

▲自行车的年代,有辆轻骑摩托车,也让人羡慕啊。


记得一直是拉蜂窝煤,装煤卸煤都是自己完成,每次总是想装早些时候打出来的蜂窝煤,因为那煤会干一些,好拿好烧;可是每次那个厉害的女师傅都厉声喊着让装最湿的刚刚打出来的煤啊! 那煤湿到一拿就会碎…… 真不解,已经晾干的蜂窝煤那么多,怎么就非得让我们拿那些湿湿的蜂窝煤呢?!呵呵,从来没有叫过煤,我们那边家家都是自己去煤场拉煤。


家家都有个煤池子盛煤球。我家住后平嘉胡同,叫煤要去北大街煤店,送煤人只送到街门口,我家在16号是个40多米长的小胡同,不能进车。卸煤是我妈和我(当时10岁)俩人抬一筐,每次妈总是把绳套往她那边近点,让我少担些重量。

▲存车处到处都是,坐在父母的二八自行车的大梁上,有多少孩子的手被父母刹车时紧紧的压住,那是一种痛的领悟,呵呵。


那时的孩子很小就能帮家里干些活了,我们吃水都是从小胡同外面的街上去挑水,挑不动时,是和妹妹俩人抬水回家倒在缸里。当时虽然很艰苦,但孩子锻炼的什么家务活都能干,到现在都受益,家里做饭蒸馒头、烙饼、擀面条等都自己做,又锻炼身体又绿色食品。温馨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