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名篇《三峡》片段 我个人认为,历史地理研究的文献阅读,有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古代文献阅读需要古文功底。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为例,初学者可以拿中华书局的点校本文献来看,可以算是比较容易的,因为经过断句的文献只要了解字词的意思就基本能读懂。但如果要看原始文献,就要先断句,搞清楚某段话的意思。这里面除了要对“之乎者也”这些虚词的用法熟悉外,还要弄清一些专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 exp.熙寜十年余方守徐州聞河決澶淵入巨野首灌東平吏民恟懼不知所為有僧應言建䇿鑿清泠口道積水北入于古廢河又北東入于海吏方持其議言彊力辯口慨然論河決狀甚明吏不能奪卒以其言決之水所入如其言東平以安言有力焉 ——《东坡集》 提示:公元1077年(北宋熙宁十年),黄河南决,夺泗入淮,直逼徐州。 同理,研究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就要先了解古文字和古语言。比如说,对于古埃及、古巴比伦时期的文献,就需要诸如古埃及文、楔形文字的知识。读不懂的天书,是没有办法挖掘出有关信息的。 p.s我有个师兄,研究边疆历史地理,接触到了蒙古文文献,可是他本人不会蒙语,看不懂蒙古文。这的确造成了很大麻烦。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也并不是只要会汉语文言文就完事大吉的。 其次,文献阅读需要了解文献的体例、文献内容的丰富程度、历史背景等等相关信息。比如说:“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的体例就不一样,前者是24部纪传体史书,后者则是编年体史书;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不同体例的部分。如果要寻找某个时代的历史地理信息,就要好好考察一番。 又比如说,如果研究辽国(公元10-12世纪)的历史地理,就要先求助于《辽史》。可惜在元朝官修的三部史书(即《辽史》、《金史》、《宋史》)里,《辽史》是最为单薄的一部,这和当时辽国史料较少也有关系。而有意思的是,很多宋代的文臣在出使辽国时,有使辽的记录,这些珍贵的史料传了下来,可以弥补《辽史》的空白。 再比如说,英国历史地理学家H.C.Darby利用《清册》(Doomsday Book,又称《末日审判书》)来研究11世纪后期英格兰的历史地理,他是势必了解这个时代的。当时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the Conqueror)为搞清全国上下的资产情况,搞了一次大型的经济普查,编制了《清册》。据说当时派到各地的官员凶神恶煞,情形好似世界末日,故此书又被称为《末日审判书》。这一文献在当时是用来为王室征税的,而到20世纪,则成为研究近8个世纪前英格兰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1066-1087年在位,曾主持编制《清册》 可见,了解文献的体例、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时代背景,既能够通过阅读文献来思考历史地理问题,也有助于为历史地理研究而查阅合适的文献。 作者:卜庸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