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濡以沫七十年

 吴越尽说 2018-05-02
   
   
    本文所载的老照片系婚礼场景,系1943年秋照相馆座机所摄的6吋照片。画面上一对佳人,新郎长衫马褂,新娘软缎旗袍,头上披着婚纱,此类婚纱较短,兜在头上似绉纱小馄饨的,乃是当年的流行款式,不若现时的曳地长裙。新人衣衫上还粘有贺客抛掷的彩色纸屑,好一幅民国时代的文明结婚(又称新老法结婚)照。
    老照片上的男主角刘少祥,生于1923年,乃刘祥泰南货店店主刘顺祥的次子,该店两开间门面,开设于花园街闹市,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时。女主角沈杏珍,生于1924年,系万阳春茶馆(兼营面点)店主沈聚永的独生女。不过当时的万阳春和现时的万阳春毫无关联。
    老照片的婚礼场景在筘店弄内刘宅的厅堂(传经堂)上,从现存的房屋结构看来,厅堂并不大,可想当年贺客盈门,堂名乐人等济济一堂,何等闹猛。
    近日笔者正构思,选编《盛泽老照片》,觅得此照,喜不自胜,经热心乡邻宋玉英女士指点,按图索骥,前往照片主人公家访问,并在刘宅后院,为二老摄下新照片。乍暖还寒,二老在室外虽犹是冬装打扮,不过背后的花草已是吐芯转青,而二老脸庞上也绽出了春光。
    新照片、老照片跨越时空70年,远远超过钻石婚的60年。
    二老好客,沏了茶,于是回屋叙谈。
    刘老先生1923年于盛泽镇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后,去吴江中学读了两年初中,1937年夏季,一是南货店店况不佳,二是日寇侵华在即,局势吃紧,于是辍学在家,之后购书自学成才,学会安装电线和修理电器,在镇上已小有名气,打出了牌子。抗战胜利后,去南京继续以修理电器为生,在宁期间借住在同乡张云江家。同龄人张云江乃中共地下工作者,曾嘱刘少祥组装过一架直流收音机,以送往苏北解放区。解放以后张云江在上海任事,曾两次来信介绍刘少祥赴沪工作,因家室拖累而婉辞。不久,刘少祥被招聘到吴江锡剧团任灯光师直至退休。
    老妻在家相夫教女操持家务,直至三个女儿长成。之后于1958年进新民丝织厂就业,先是络丝工,后为力织工,虽看来瘦弱,数十年下来,也能日夜三班轮流倒,顶住繁重的体力劳动。
    相濡以沫七十载,今年二老合起来181岁,四代同堂,一家25人,其乐融融。老先生身子硬朗,思维敏捷,神采奕奕,脸上既无老年斑,亦少皱纹,头上白发仅三成。刘师母仅腿脚有些微恙,亦无大碍。两人心态平和,在家纳福,颐养天年。两人退休金有6000元之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用不掉”,知足常乐。
    新照片展示人生的新阶段,正向期颐之年走去,愿二老长寿!

不错,点一下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