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厢街巷溯源:长生巷

 网罗天津卫 2018-05-02

  此处原为旧城内西南城角的泄水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天津旧城拆除后,用城墙土及碎砖石垫平水坑,建房形成里巷,以“长远永生”之一,取名长生巷。东起大水沟街,西至刘家楼三条胡同,南侧与宝兴巷、平祥街相通,北侧通福利巷、李麸房胡同、周永顺胡同、帽刘胡同、盐店胡同、鸭子王胡同和一至北不通行的分支,长171.4米。

  朝阳观清道光年间

  北起户部街,南至卞家小胡同,西侧有一不通行分支,东侧通乡祠南二条,长110米。清道光年间此地建有道教朝阳观,观前形成胡同,故名。朝阳观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被拆除,旧址今为南开第二幼儿园。

  谌家大院清光绪年间

  位于南马路中段北侧,南起南马路,至北不通行,长20米。清光绪年间,谌家两兄弟在此置地建宅,后逐步形成里巷,以谌家大院命名。

  城隍庙街(*)明永乐四年(1406)

  此街原有城隍庙(今府署街178号)。天津《卫志》记:天津城隍庙在城内西北。明永乐四年(1406)创立。年久倾圮。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于天津修城后第二年建),占地5999平方米,前有戏台,后有寝殿。清雍正九年(1731)天津改州升府,城隍庙改称天津府城隍庙,与此同时,设置县治,故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位于天津府城隍庙西,增建天津县城隍庙,但县庙规模略小于府庙,所以,天津府、县两城隍庙并存(今仅存后殿)。且每年每逢农历四月初六、初八,两庙均举办庙会;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还有集市,因此,庙前成路,香火颇盛,自清代称今名。全街长291米,北起府署街,南至西门内大街。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天津教育家林墨青、严范孙等提倡“废庙兴学”,故于庙内成立城隍庙两等官立小学,是天津最早的官立小学。解放后,旧址于1951年建立城隍庙小学,1975年改建府署街中学,今为西北角小学。

  另外,此街还有清同治七年(1868),天津民众自办的救火组织(水会),卫安水会旧址(天津早期著名水会之一,城隍庙街4-6号)。

  稿源: 北方网   编辑: 刘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